孩子独自时会自言自语?出现“假想伴”别担忧,是“泛灵期”到了

小孩子好像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和任何物体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如玩具熊,花草树木等),甚至还会在脑子里假想出新的小伙伴。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现象,这说明孩子发展了“泛灵期”。

孩子有“浮在空中”的玩伴,父母很惊恐,真相是这样

最近天天家进行了装修,重新添置了不少东西,可是天天的一个反常举动却让爸妈都感到有些害怕。装修后不久,天天的爸妈便发现孩子总是在自己屋里一个人自言自语,不同于往常的碎碎念,或者读书声,而是抬起头仰着脖子,好像是在跟人进行对话

于是夫妻二人便对天天进行了询问,谁知孩子说自己的房间里有一个小男孩儿,每天都在窗边陪着自己。听到这样的回答可把二人吓得不轻,一下子各种恐怖的猜想都浮现在了眼前。

“那那个小男孩长什么样子?”,爸爸继续问道。

“他全身都是白白的,没有脚,就飘在空中,还经常对我笑。”

看着孩子一脸纯真的描述,又让爸妈起了一身冷汗。

“那你现在能带我们去看看你的小伙伴吗?”,妈妈决定今天要知道事情真相。

天天将爸妈领到了窗边,小手朝上一指说“喏,就是他!”。顺着手指望去,原来是一个新挂上在窗边的“晴天娃娃”,夫妻二人这才长舒一口气。

孩子独自时会自言自语?出现“假想伴”别担忧,是“泛灵期”到了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也会和自己的玩偶说话,把他们想象成自己最忠实的伙伴,陪自己做游戏,都幻想着像“玩具总动员”里面的那一样,是能听懂自己说话的。想想当时的自己,多么纯真有趣,各位家长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幻想。

“假想伙伴”是孩子“泛灵期”的典型表现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0-2岁的孩子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对外界的认识和感知,主要通过视听触等感觉来完成,他们还处于对这个世界的初步探索阶段

而当孩子成长到了2-7岁时,便进入了前运算阶段,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且这样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会迅速发展。所以处于这个阶段的

孩子就容易出现 “泛灵”的现象,即认为无生命的物体也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的

出现“泛灵期”的年龄及表现特征

1)4到8岁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泛灵”现象

虽然孩子长到2岁到7岁就进入了前运算阶段,但是由于受到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心理成熟状态的影响,“泛灵”的现象一般发生在4到8岁的孩子身上,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是认为周围物体也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感受的,就会不自觉的进行对话交谈,出现这样的“泛灵”行为尤其表现在孩子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的活动中。

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像获得了“超自然能力”会和布娃娃、玩偶、枕头等物体谈心。因此家长看见孩子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大可不必觉得孩子“神神叨叨”“有毛病”“精神出问题”,而是

应该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泛灵”的范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

一般来说,4-6岁的孩子,也就是刚进入“泛灵期”的孩子会把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认为是有生命、有意识的物体,因为这时候的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思维和分辨力。

而当孩子长到6-8岁时,随着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孩子的“泛灵”范围会缩小到仅包括能活动的物体,因为他们总是认为,活动就是生命的表现

而当孩子8岁以后,才开始将“能活动的物体”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即认为能自己主动活动物体才是有生命的。在这之后,孩子还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将范围缩小到和成年人比较相近的动物和植物的领域。

孩子独自时会自言自语?出现“假想伴”别担忧,是“泛灵期”到了

皮亚杰认为,孩子的这一变化阶段其实也是孩子主观世界和物质宇宙逐渐分化的一个过程,是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所以家长大可不必着急,而可以让孩子享受 “泛灵期”的奇幻,同时充分利用它还能对孩子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父母该如何正确引导处于“泛灵期”的孩子

1)拟人化的对话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成长

对于成年人来说,“泛灵期”孩子的种种表现可能都稍显幼稚或失常,但是为了孩子柔软内心的发展,家长们也不妨放下威严,多和孩子进行拟人化的对话吧,保持孩子心中那纯真的童话世界。

这个时期的孩子

好奇心很重,家长正好可以用拟人化的对话方式来引导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比如“太阳公公要休息了,所以天黑了”“月亮婆婆在哄孩子睡觉,随意晚上都要休息”...这样的对话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常识认知,同时也更增添了几分学习的趣味性

如果一味的劝阻制止,表达自己的不屑,甚至是嘲讽管教,那么无疑是打断了孩子“泛灵期”的正常发展历程,还容易让孩子感受到侮辱,从而留下心理创伤。

2)“泛灵期”是培养共情能力的大好时期

一般来说,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以自己为中心,而忽略其他人的感受,而当孩子进入到“泛灵期”后,对生命就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白需要一起分享或是感受某件事情

这个时期的孩子可能会在自己睡觉的时候也给自己的玩偶盖上小被子,因为他会认为这个玩偶也会和自己一样需要睡觉,也会感觉到冷。这个时候,只需要

家长给予适当的引导,孩子刚刚萌芽的共情能力便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孩子独自时会自言自语?出现“假想伴”别担忧,是“泛灵期”到了

3)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更多的守护

“泛灵期”的孩子还处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混沌地带,所以他们常常分不清梦境和现实、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区别,甚至会无线放大自己的想象。

有的孩子晚上总是拒绝一个人睡觉,是因为“泛灵”超出了认知范围,孩子总觉得晚上会有东西伤害自己,比如动画片里的怪物会在晚上偷跑出来。所以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要格外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除了不能故意讲恐怖故事吓唬孩子,还要尽量避免孩子观看到含有恐怖情节的影视产品和图书,尽量满足孩子对于安全感的需要。

童年乃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人的品性在童年开始形成。我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童年时的所学与所为。——夏巴尼

孩子独自时会自言自语?出现“假想伴”别担忧,是“泛灵期”到了

孩子“泛灵”的行为,其实也是对孩子单纯内心的一个表现。“泛灵”意识的形成不同于身体上的变化那样明显,却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比如爱心和共情能力的发展,交际能力言语的表达等。发现孩子有了“泛灵”的表现时,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引导,帮助孩子度过这个过渡阶段。

在孩子“泛灵期”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也能够以后成长带来一大笔财富。

【互动话题】大家有发现自己的孩子过这样的表现吗?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有其他的特点吗?大家又是怎么看待这些的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分享育儿经验,共同进步。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