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海洋產業是人類在海洋、濱海地帶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和空間以發展海洋經濟的事業。這種活動具體分為五個方面:直接從海洋中獲取產品的生產和服務;直接對從海洋中獲取的產品所進行的一次性加工生產和服務;直接應用於海洋的產品生產和服務;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間作為生產過程的基本要素所進行的生產和服務;海洋科學研究、教育、技術等其他服務管理。

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主要涉及的海洋產業及海洋相關產業包括海洋漁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油氣業、海洋鹽業和鹽化工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海水利用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遊業、海洋文化產業、涉海金融服務業、海洋公共服務業等。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一、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概述

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較為穩健,勢頭良好。從產出規模來開,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區為主力的海洋經濟產出規模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從產業結構來看,目前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初步實現三二一的格局,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前景不斷向好;從產業空間佈局看,三大經濟區產業發展參差不齊,但海洋經濟發展單一、粗放的模式等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成為各地區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從國際空間格局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政策力度大、速度加快,我國海洋經濟和國際涉海企業競爭力都相對偏弱。

1、海洋經濟總體運行情況

2018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83415億元,比上年增長6.7%,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3%。2009-2018年,我國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由31964億元增至8341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6.73%左右,佔GDP比重隨呈現出輕微的下降趨勢。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來,我國海洋經濟增速及佔GDP比重均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分別穩定在7%與9.5%左右,海洋經濟在經歷2004-2006及2010年前後的高速增長後,目前正保持與GDP相對同步的增速進入較為穩定的增長階段。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2、海洋產業結構情況

2018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興產業和新業態快速成長,海洋經濟的“引擎”作用持續發揮,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364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085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8916億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4%、37.0%和58.6%。

自2009至2018的十年間,我國海洋經濟產業結構不斷經歷著動態演進與優化調整。目前我國海洋產業三二一結構基本成型,但二三產業之間差距較小,格局尚不穩定,有待進一步的調整。《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中對海洋三次產業結構的目標設定為:2020年海洋第一二三產業實現2:3:5的比例結構,目前正積極向該目標結構調整。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3、海洋經濟主要產業構成

2018年,我國主要海洋產業保持穩步增長,全年實現增加值33609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濱海旅遊業佔比最大,為47.8%,全年實現增加值16078億元,比上年增長8.3%,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其次,佔比較大的是海洋交通運輸業,為19.4%,全年實現增加值6522億元,比上年增長5.5%,總體處於穩定狀態。

海洋船舶工業佔比為3%,全年實現增加值997億元,比上年下降9.8%。受國際航運市場需求減弱和航運能力過剩的影響,造船完工量顯著減少,海洋船舶工業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

總體而言濱海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漁業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增加值佔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47.8%、19.4%和14.3%。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等新興產業增速領先,分別為9.6%、12.8%。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4、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情況

2018年,北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26219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7.0%,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1.4%;東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24261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0%,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9.1%;南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32934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6%,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5%。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在我國海洋經濟分佈中,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構成我國主要海洋經濟分佈區域,由各自的資源環境及經濟條件造成其海洋經濟規模上的差異,形成各自具有一定特色的主要海洋產業結構。

5、海洋經濟相關政策

近年來,圍繞著國家總體規劃的涉海部署,海洋領域出臺了海洋資源、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及海洋防災減災等一系列專項規劃,這些涉海專項規劃明確了本領域發展的目標和任務,以支撐和滿足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6、我國海洋經濟資源分析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長達1.8萬多公里的海岸線,跨越了南海、東海、渤海等諸多海域;自然深水岸線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處,灘塗面積3.8萬平方公里,廣闊的海域面積和眾多的海島為我國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在海洋生物資源方面,我國擁有海洋生物2萬多種,包括浮游生物、底棲生物、魚類、海草、紅樹植物、珊瑚等,其中海洋魚類3000多種。且我國瀕臨舟山、北部灣、黃渤海以及南海沿岸四大漁場,這些地區多數位於寒暖流交匯處,海水的數值膠東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餌料有有機質,為我國發展海洋漁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

海洋礦產能源方面,海洋礦產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金、銅、煤、硫、磷、石灰岩等礦產;化學資源包括海水中可直接提取的溴、鎂、鉀等化學元素;能源資源主要包括海上風電、潮汐發電、溫差發電等資源。其中海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量分別約240億噸和16萬億立方米,濱海砂礦資源儲量超過30億噸,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論蘊藏量6.3億千瓦,為海洋礦業、油氣業、海洋電力等產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其中,截止2017年底,我國海洋石油累計探明技術可採儲量為124303.4萬噸,剩餘技術可採儲量60878.2萬噸;海洋天然氣累計探明技術可採儲量為6649.4億立方米,剩餘技術可採儲量5078.2億立方米。其中,渤海海區海洋石油資源最為豐富,佔到總剩餘技術可採儲量的75%以上;南海、東海海區天然氣資源較為豐富,分別佔到目前剩餘技術可採量的56%、33%左右。

在濱海旅遊資源方面,我國擁有長達32000公里的海岸線,其中包含14000公里的島嶼岸線,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橫跨38個緯度,地處熱帶、亞熱帶、溫帶三個氣候帶,礁石灘、灘塗、沙灘各種類型同時存在,資源豐富。但也需要關注到兩方面的限制因素:熱帶海濱的沙灘比較適合度假旅遊開發,而我國的氣候深受季風影響,濱海和海島的冬季旅遊項目開發面臨巨大的挑戰;加之我國的工業項目建設要佔用大量的優質岸線。因此,在我國真正適合度假開發的海岸線是及其寶貴的資源,真正能夠全天候和全年開發的休閒岸線較少。

7、海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1)海洋經濟發展模式亟須升級

雖然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長期以來的粗放式、掠奪式海洋資源開發和集約利用率低下的問題仍普遍存在。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目前主要以資源開發型和勞動密集型為主,以高耗能和資源依賴型產業作為依託。漁業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海洋捕撈作業監管缺失,海水養殖業汙染過度,海產品深加工技術粗糙;濱海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等傳統海洋產業發展對自然海岸線的破壞非常嚴重;油氣資源勘探開採技術工藝低端,油氣資源的勘探規模有限、效率低、效益不高,汙染嚴重。圍填海造陸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生態承載力持續下降。

2)海洋產業結構調整亟待優化

我國海洋經濟基本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結構格局,2018南海洋產次結構為4.4 :37 :58.6,總體趨於合理化。但是我國目前的海洋產業結構仍舊不平衡,海洋服務業發展不足,新興海洋產業比重較低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海洋科技轉化成生產力效率較低,

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也相對較低;海洋產業的工業化水平仍處於初級階段,發展力不足,海洋產業的後向關聯效應十分明顯,而向前的關聯效應不顯著;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結構既存在分化現象,也存在趨同現象,區域海洋產業結構聯動性較差,難以支持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海洋經濟統計數據亟須完善

我國海洋經濟數據統計開展時間不長,還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海洋經濟統計數據分類還不細緻;統計指標鮮有季度數據和月度數據;海洋經濟統計數據的時效性不強;重要部分的海洋經濟指標統計數據缺失;全國、省、市、縣等海洋經濟統計數據尚不統一。

8、海洋經濟發展制約因素

1)近海資源破壞和海洋汙染嚴重

《2017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雖然與上年相比有所好轉,我國近岸海域整體汙染狀況仍不容樂觀,河流排汙量大,局部海域初現較嚴重的汙染。部分沿海省份不斷開始涉水工程建設、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而建設諸多大型海上項目,大規模的圍海造田等,都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給鄰近海域造成巨大汙染。近海生態環境大面積受損,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對沿海省份的居民生活造成影響,也嚴重製約了我國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多片海域初現汙染,各大漁場生態環境退化嚴重;受汙染的海水中含有大量金屬元素,嚴重影響了我國海鹽的質量;海洋藥用生物資源環境惡化、藥用資源不足也對我國海洋生物製藥領域的發展造成影響。對海洋資源合理利用、科學利用,保證海洋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維護海洋產業健康發展成為下一步發展的亟需關注的問題。

2)近海海域資源匱乏枯竭

海域資源的匱乏是由兩方面導致的,其一是市場導致,其二是認為破壞。以海洋漁業為例,我國近海海域海洋捕撈業非理性擴張,海水捕撈強度不斷加強,實際捕撈量遠大於最佳可捕撈量。捕撈船隊主要是小型漁船,捕撈範圍基本在近海區域,很大程度地破壞了近岸地區的可再生能力,且水產養殖網密度過大,加之養殖海域水質汙染嚴重,海域生態環境的質量不斷降低,制約了海洋捕撈業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3)相關人才結構及培養機制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海洋經濟領域的人才主要集中在臨港大工業、港口服務業和海洋漁業等領域,而在相對較高層次的航運金融、航運保險等高端海洋服務業的人才十分匱乏,與發達國家間有一定差距,亟須擴充這方面的海洋人才。

而目前海洋經濟的人才培養計劃中,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但相對缺乏實際應用、技術創新和實踐方面的培養。加之目前我國海洋科研機構分佈在高等院校中,因經費缺乏等原因,海洋科研力量閒置,導致海洋科研資源浪費,使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無法實現產學研的協同進步。

日本、美國等海洋強國十分注重海洋產學研的結合,並積極培養創新型人才。在這些國家的海洋人才培養體系中,大學、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都是重要的主體,他們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承擔培養緊缺的高層次創新型海洋科技人才的責任。

因此,為了高效推進海洋經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工作,我國應加緊產學研的結合,依託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科技創新平臺,積極促進企業與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明確對重大海洋科技項目的目標要求,多方位共同管理,在技術和實踐中培養和聚集海洋科技高端人才。

4)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現階段我國海洋科技水平仍難以滿足海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

一方面,我國海洋產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海洋生物醫藥、海水利用業、海洋電力等海洋新興產業對於發展資金、海洋科技的依賴程度較高,科研經費投入不足使我國海洋產業的科研力量落後於世界上其他主要國家。另一方面,我國海洋經濟自主研發能力較為薄弱,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

目前,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沿海省份都有相應的涉海研究技術及資源,但地域上的分離與隸屬關係的分散,使海洋科技不能有效整合,科技力量無法集中。其一是部門沿海省份對海洋科技的發展缺少統一的指導規劃,導致其組織化程度不高,管理工作滯後。其二是海洋科技項目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海洋科技項目的目標不夠長遠,技術開發往往限於局部而忽視整體性,應用研究也過於片面而缺乏全局性,這使海洋科技項目應有的集群效應大打折扣。

9、海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

1)海洋產業高端化

海洋經濟高端化,一方面將表現為海洋產業向新興海洋產業傾斜,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海洋經濟各行業向各自產業鏈高端環節邁進。把“人才鏈+產業鏈+創新創業鏈”作為集聚創新資源的戰略基點,以海洋科技創新體系來支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興海洋產業迅速成長,成為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重點。新興海洋產業作為沿海省市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力量,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迅速增長的態勢。經過產業化初期的迅速增長,新興海洋產業必將面臨要素驅動向技術驅動發展的新階段。以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新興海洋產業,是未來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關鍵點。隨著未來我國海洋經濟在政策層面的推動、海洋產業配套基礎的完善及在技術領域的不斷提升進步,也將帶動各新興海洋產業突破各自發展瓶頸。推動海洋工程裝備製造高端化、海洋生物醫藥與製品系列化、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規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工程化、推動海洋新材料適用化、海洋服務業多元化。

海洋經濟向產業鏈高附加價值環節轉移。隨著我國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目前我國海洋漁業已進入到以海水養殖為主的階段,未來有進一步替代近海捕撈的趨勢,並隨著海水養殖規模的擴大,向水產品精深加工延伸。隨著技術提升及我國製造能力的不斷增強,以LNG船舶、海上風電關鍵零部件等為代表的高端製造也將隨著市場倒逼、研發投入的持續增強等大環境因素逐步實現國產化。

2)海洋產業集群化

海洋產業具有技術密集、關聯廣泛的特點,鏈條式、集群化發展能夠更好地產生規模效應,提高創新速度和資源利用效率,提升企業經營效益。

海洋產業集群化發展,一方面,在沿海區域發展以產業園為主體的海洋經濟集群,另一方面,可以協調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產業,充分發揮各自特色,協調區域間的競爭合作關係,避免產業結構同質化。以產業園區為依託,積極培育產業鏈條,構建企業分工協作、協同發展的內部聯繫,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是海洋產業園區的發展方向。

產業集群一旦形成,在產業增長速度、市場佔有率和生產效率方面將產生較強的正面影響,形成產業競爭新優勢。一是產生集聚效應。具有共同生產要求的企業共享各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節約原料消耗和生產成本,加快新技術的推廣擴散。二是提高專業化水平,進而提高經營效率。集群內大中小企業集中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環節完善、功能齊全的企業功能生態網絡,既有利於大企業內部分工的外部化,也有利於小企業的經營專業化,提高專業化效率。三是形成良好的競合關係。同類企業集聚在一起,市場信息相對透明,企業間既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便於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強化區域核心競爭力。四是刺激企業創新行為。在特定的區域範圍內,集合涉海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和中介服務組織,通過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聯結在一起,進行海洋科技研發、產業化等一系列活動和服務,通過相互學習和競爭,提高創新動力和創新效率。

3) 綠色低碳化

隨著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綠色海洋經濟發展理念已經成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如何實現由“藍色經濟”向“綠色經濟”平穩過渡,重要的是充分注重發展質量。

在海洋管理角度,保障海洋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海洋的重要內容之一。未來將逐步實現區域內產業政策、環保政策、節能減排政策有效銜接,完善跨界汙染防治的協調和處理機制,全面提升海陸兩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產業發展角度,培育綠色產業,把“調結構轉方式”作為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以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來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拓寬海洋綠色養殖空間,發展現代綠色海洋漁業。加大海洋漁業資源養護力度,發揮海洋牧場示範區的綜合效益和示範帶動作用。

二是遵循綠色發展路徑,實施新興產業培育計劃。加快培育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高端裝備、海水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向中高端攀升,構建綠色海域經濟鏈,打造沿海綠色產業經濟帶。

三是以低碳化為引領,構建“立體海洋”綠色發展新模式。通過構築規模化、標準化的生態型和集約型海洋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和產業園區,集聚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四是發展現代海洋服務業,推進航運服務功能集聚區建設。完善金融服務、科技研發、行業中介等海洋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整合海洋信息技術和資源,加快現代海洋服務業向集團化、網絡化、品牌化發展。

4) 海洋產業國際化

海洋本來就是面向國際的。海洋是一個通道,它是全球化的一個邊界,也是一個平臺。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積極主動地參與產業鏈的全球分工協作,分享全球分工協作的好處。

以船舶工業為例,近年來我國船企利用國際航運市場小幅上漲,新船市場持續活躍的契機,積極開拓市場。至2019年上半年,我國出口船舶分別佔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2.9%、91.5%和90.8%。造船工業出口船舶的高佔比、產業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國際化趨勢都對我國製造業及產業鏈協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5) 海洋產業信息化與智能化

“智慧海洋”建設事關重大戰略和國家利益,是實現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的需要。作為國家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方面,海洋信息化發展正步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隨著我國科技、經濟實力的增強,海洋信息化技術裝備得到快速發展,但相對於迫切的現實需求和產業發展,還有很大差距。

加速推動海洋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要加強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海洋領域的深度融合,著力推進形成“信息透徹感知、通信泛在隨行、數據充分共享、應用服務智能”的海洋信息化體系。

10、海洋經濟發展建議

1)堅持協調發展理念

一方面協調海陸經濟,擴大海洋經濟,實現陸海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協調好海洋產業佈局,避免區域之間惡性競爭,引導和推動海洋產業區域間的合理分工與合作。

2)創新“海洋+互聯網”、“海洋+大數據”等發展模式

通過推動海洋傳統產業逐步向智能生產、智能銷售等新模式轉變,引導海洋產業技術創新,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和國家級海洋重點實驗室,從而提升高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能力,打造適應需求、高級的海洋高技術產業體系。

3)培育支撐海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的龍頭企業,加強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引進國外先進生產技術,逐步實現高端製造領域的關鍵設備、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