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市值增長5倍:Costco,“消費者共鳴”就是最簡單的商業邏輯

同行在為生存掙扎,Costco業績連續增長

10年市值增長5倍:Costco,“消費者共鳴”就是最簡單的商業邏輯

​找到一個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零售商實在太容易了,而業績正常的零售商呢?太少了,更不要說日子過得蒸蒸日上的了。

在美國,零售商的日子更不好過,破產的零售商多如牛毛,甚至曾經不可一世的西爾斯百貨(Sear's)都已經申請了破產,還有一些上市零售商正在慢慢成為“垃圾股”——Pier 1、JC Penney甚至收到了退市警告。

與此同時,Costco的股價卻一直增長,近期一度超過300美元,最高達到307美元/股的高位,而且還在慢慢開店(官網顯示,11月份,Costco將開2家新店)。

10年市值增長5倍:Costco,“消費者共鳴”就是最簡單的商業邏輯

▲Costco股價變化

​做個有趣的對比,梅西百貨(Macy's)的母公司在2005經營了950家百貨店,同期,Costco大約只有340家店鋪。而到了2018財年,梅西百貨只剩下867家店鋪,而Costco在美國已經達到533家店鋪。

於是,在投資者眼中,Costco就成了那種“表現可預期、非常可靠的”投資標的。


【壹】自有品牌的力量

零售商都在搞自有品牌(Private-Label Brand),但是能搞到和Costco旗下的Kirkland Signature式的零售商卻十分少見:

2018財年(Costco的財年結束於每年9月初),Kirkland的銷售額佔Costco總銷售額的27.5%——Coresight的數顯顯示,平均而言,零售商自有品牌銷售額一般佔總銷售額的17%。

10年市值增長5倍:Costco,“消費者共鳴”就是最簡單的商業邏輯

▲Costco總營收變化

​從銷售額看,27.5%相當於390億美元,這個數字事實上比不少百貨店一年的收入都要高:同期,梅西百貨收入為250億美元、諾思通百貨(Nordstrom)155億美元、科爾氏百貨(Kolh's)為192億美元,JC Penney百貨117億美元。

更為有趣的是,Costco的財報中,在“風險預警”中甚至會有,“如果我們的自有品牌產品開發失敗,這對我們的收入有很大影響”的說法。

同時,Costco自有品牌銷售額的增長率達到10%,高於其他品類的增長率。

10年市值增長5倍:Costco,“消費者共鳴”就是最簡單的商業邏輯

▲Costco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

​Kirkland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不因低價而降低質量”是非常重要的。

Kantar Consulting的首席分析師Tim Cambell表示,“過去幾年,自有品牌的轉變也帶來了消費者思維的轉變,當年是,‘因為低價導致質量略差,或者因為低價而沒有品牌,我是可以接受的’”。現在,消費者接受了自有品牌,甚至因為喜歡自有品牌而願意為其多付錢。

而在經濟下行期,消費者更願意為自有品牌買單,同時,Costco的付費會員制讓消費者產生了“我必須把羊毛薅回來”的心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Costco的收入一直增長。

這些只要看看Costco的會員數量就可以了,甚至在2007到2009年的次貸危機中,Costco的會員量依然在上升。而在2018財年,Costco全球共有9430萬會員,其中付費會員5160萬——因為免費會員來自於付費會員的“贈與”,這相當於每一個付費會員會帶來0.83個免費會員。

10年市值增長5倍:Costco,“消費者共鳴”就是最簡單的商業邏輯

▲Costco全球會員總量

​另外,Costco還會帶來“奇特的”尋寶體驗(Treasure Hunt),因為Costco每個店鋪平均只有3700到4000個SKU,這和傳統零售商的“尋寶體驗”可謂完全不同——上萬個SKU意味著消費者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找到後需要在同品類的幾十個SKU中做出艱難選擇。

西北大學Kellogg商學院的研究顯示,當你給予受試者過多選擇時,無論最終做出何種選擇,受試者都表現出不滿意和更低的參與度(Engagement);而選擇很少時,不僅受試者更滿意,而是和選出的產品有更長時間的交互。

同時,Costco的“尋寶體驗”包括兩部分,對於所有產品而言,Costco經常會大範圍換位置,這就使得消費者每次進店後都需要在超過1萬平米的店內到處遊走尋找自己的目標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把整個店鋪轉了一圈,還買了不少其他產品,基本一個上午或者下午就消耗在Costco中了;

另一方面,約25%的商品屬於寶藏型商品,可能是一個LV包、一塊歐米茄手錶,價格低廉、數量有限,今天不買下次來肯定沒有,相當於在把“閃購”邏輯搬到線下實體店的同時,讓消費者發現新奇的商品,進而誘發衝動消費。


【貳】會員制的秘訣

店鋪只有1層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商品堆到3米“高空”,還銷售超大包裝就很反邏輯了。而且,來到Costco的感覺也很別緻,你看不到大理石地板、漂亮的櫥窗和大廳裡的音樂獨奏——這些都被節省下來,補貼給消費者,幫他們拿到超低價格。

Costco獨特的經營邏輯在於,不依靠商品毛利賺錢——它的毛利一直維繫在11%左右,而是依靠會員續費,因此Costco想的一切都是如何能讓會員不斷續費。

10年市值增長5倍:Costco,“消費者共鳴”就是最簡單的商業邏輯

▲Costco烤雞

為此,一些商品是賠錢的,比如經典的Costco烤雞(Rotisserie Chicken),一隻售價4.99美元——如果不好理解,你就想一下,你可以以5美元在麥當勞買2個巨無霸。這些烤雞就是非常典型的流量產品,永遠放在最裡面的烤箱裡,消費者必須走到店鋪最深處,這一路上他能放多少東西在購物車裡呢?

為了讓烤雞能一直保持4.99美元的價格,Costco可謂煞費苦心:甚至在禽流感時期,當雞肉價格上漲時,Costco寧願犧牲了3000萬到4000萬美元的利潤,也要維持其價格。

2017年,Costco甚至在內布拉斯加州建了一個雞肉加工廠,實現對家禽產業鏈的控制。

10年市值增長5倍:Costco,“消費者共鳴”就是最簡單的商業邏輯

▲Costco退貨政策

​為了讓會員滿意,Costco的退貨機制也是可怕的,一方面是無理由退換,另一方面是更長的服務期。

無理由退換方面,基本來說,任何不爽都可以退貨,包括會員卡本身。

2018年1月份,在社交媒體上甚至出現Costco的員工吐槽退貨的消費者,因為員工自己都看不下去了:這位顧客表示,自己在聖誕節期間買的聖誕樹已經枯萎了,所以要退貨。最後怎麼樣呢,按照規定直接退貨咯。

10年市值增長5倍:Costco,“消費者共鳴”就是最簡單的商業邏輯

​另一方面,對於電子產品,Costco提供了比原品牌更長的質保時長。我曾經考慮購買一臺Dell電腦,Dell官方提供30天退貨保證,而在Costco買的卻可以提供90天退貨保證。

其實,作為零售圈的異類,會員制批發零售商的財務表現通常好於整個行業,而Costco屬於在這個細分中最可怕的競爭對手:在近期公佈的9月份銷售額——Costco習慣每個月都公佈相關數據——中,Costco同比增長5.6%,達到144.1億美元。

於此對應的是,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Sam’s)增長1.8%,達到150億美元——對了,這是2019年5月到7月的季度數據;而BJ's Wholesale整個2018財年的收入是127億美元。

儘管山姆會員店的季度收入和Costco的月度收入差不多,但是山姆的母公司——沃爾瑪——的收入依然是非常可怕的,這也是正常的,畢竟客群不同。

10年市值增長5倍:Costco,“消費者共鳴”就是最簡單的商業邏輯

​對於消費者來說,並沒有什麼我會在沃爾瑪和Costco之間二選一的問題,因為去兩家的邏輯不同、需求不同,一個可能是為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一個可能是尋寶體驗。

同時,兩家之間還有比較明顯的客戶重疊情況出現,Earnes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19年9月,Costco 88.7%的消費者也去了沃爾瑪購物,2017年9月這個數據是88.3%。

類似地,把眼光放到更大範圍,同時擁有Costco和亞馬遜Prime會員的消費者也非常多,UBS數據顯示,2015年Costco會員和亞馬遜Prime的重疊率是50%,而2018年這個數據達到62%。

Costco的成功很簡單,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價值,商業模型、產品選擇、服務供給,一切都在為消費者提供價值,引發消費者對於價值的共鳴。

《零售威觀察》以全球視角,關注於新零售、新消費領域最新戰略、戰術與思考,對超級會員體系、國內外新零售案例有深入研究。平臺創始人王子威,獨立零售分析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