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成都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 方言十八扯 012

成都人好吃、能吃、會吃在全球都出了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過“美食之都”稱號的城市一共就只有六個座,而中國就佔了兩個名額,其中一個便是四川成都。

圍繞著吃,成都人發明了許多獨特的方言。從吃延展,成都人造出了很多有趣味的歇後語。

成都方言裡的“吃”涵蓋了成都人的生活百態,成都人的精神氣,成都人的生活智慧。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01 成都形式各異的吃法

成都方言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和吃相關的方言存在很多疊音,例如食材有蔥蔥、蝦蝦、心心、米米,餐具有杯杯、蓋蓋、盅盅、量詞有坨坨、片片、缽缽等。

這些疊音詞聽起來就如同在賣萌一般。賣萌的背後卻是成都對於吃的隨意。

比如成都有著名的美食“串串香“,本地人一般就簡稱串串。串串香就是一種竹籤串上各種切得小塊小塊的菜,放進滾燙的火鍋中涮著吃的美食,北方街頭盛行的"麻辣燙"就是其變種。一邊從鍋裡抓出一把串串吃著,一邊和朋友隔著熱鍋擺龍門陣,這就是成都人愜意的生活態度。

還有一個額外的知識點,當你吃完串串的時候,記得喊上一句地道的成都話。

“老闆,數籤籤!“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圖片源自網絡)

比如“串串“這種名字隨意的美食,以前成都有一家著名的高檔餐廳叫“姑姑筵”。“姑姑筵”是成都的一個方言,是以前孩童的一種遊戲,現在也只能在老成都人嘴裡才能聽到,大概意思是小孩子過家家的意思。

這個小孩子玩笑一般的遊戲被用做於一個“高檔川菜館”的名字,足見成都人對於吃的隨意。但是在這份隨意之後,也有他的底氣和堅持。

比如抗戰時期,姑姑筵開到了重慶。相傳蔣介石曾在“姑姑筵”包了4桌,吃後倍加讚賞,又令餐廳次日再準備4桌。沒想到餐廳當即拒絕說:“姑姑筵的訂席規矩是3日前提出,廚師要休息,恕難辦理。”對此蔣介石也無可奈何。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圖片源自網絡)

如果有關於成都美食的考試,“姑姑筵”這個詞一定會加到閱讀理解裡面,同時被加進入的一定還有“”、“轉轉會”、“九大碗”、“連鍋子“、”紅鍋飯店“等等。

“轉轉會“到現在還在一些老成都人之間流行,它是一群人輪流做東請客的聚會形式。幾個朋友約定好一個固定時間,懷著大吃一頓的心情去赴宴,吃完之後滿意地掏著牙齒,對下一個人吩咐道:”最近火鍋吃得次數有點多了,下次安排點其他東西哈!“

“九大碗“本來是指宴席上的九道主菜,也是以前成都請客吃飯的起碼規格,後面引申為一般的筵席。這個詞一定要這樣使用才地道。

“老黃,這次就拜託你了,回頭請你吃九碗兒!“

“連鍋子“是一種烹調手法,將切好的肉和菜一鍋煮,不放鹽和重口調料,煮熟之後蘸調料吃。現在成都市面上能吃到連鍋子的地方不算多,但是大多都是老店。在火鍋盛行的地方,一個白味鍋子能開起走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連鍋子主打的是白蘿蔔煮五花肉片,每到冬季,帶著老人和小孩出去吃一鍋熱氣騰騰的連鍋子也是一種享受。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圖片源自網絡)

“紅鍋飯店“這個說法現在比較少見了。李劼人先生在《死水微瀾》裡描寫成都天回鎮就經常說到這個詞。紅鍋,即是燒紅了的鍋,表示隨時都可以煎炒。

如果一個外地人能在成都老饕面前不經意間說出上面這些詞,一定會讓其刮目相看。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02 各種各樣獨有的食物

如果一個地方的人挖空心思都是吃,那做出來的食物怎能味道不好。

物產豐富的成都創造了數不盡的美食。

打尖兒的時候可以來一串糖油果子,可以來一個滷肉鍋盔,再來幾個蒸蒸糕。吃正餐的時候,吃一筷子衝菜就會讓你七竅通泰,拈二筷子燒白就會讓你解饞。幾筷子“雞哈豆腐”,幾筷子“毛毛菜”,幾筷子涼拌“豬鼻孔”,幾碗乾飯不知不覺就下了肚。

“抄手“這個詞在外地不多見,你可以理解為餛飩。都是麵皮包肉,但是成都的抄手偏偏用香辣的紅湯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在成都還有一個詞叫”賣抄手“,它是指把雙手抄在袖管裡,形容無事可做的樣子。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圖片源自網絡)

眾所周知,川菜分為上河幫,下河幫,小河幫三大幫派。而成都的菜大概是沒辦法分幫派的,他們都統一屬於“下飯菜“。

湯湯多的菜下飯,涼拌菜下飯,炒個毛毛菜也是下飯,就連搭著泡菜都能吃上兩碗飯。在成都老饕眼裡,一個沒有好泡菜的館子就不是一個好館子。在成都任何川菜餐館裡,你都可以理直氣壯的大喊一聲。

“服務員,來碗泡菜!”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圖片源自網絡)

衝菜大概是成都小菜裡的一個極端。它是一種用芥菜做成的小菜,味道辛辣沖鼻,但是配上豆湯飯卻是無上美味。現在菜市場很少見有賣芥菜,會做衝菜的人就更少了。

衝菜在老成都人嘴裡還能聽到,如果你遇到曉得衝菜的老成都人可以請教下“化油“和”酒米“是什麼。

“酒米”指的是糯米。“化油”則是化豬油的簡稱,指的是煉製後的豬油。

四川人很早以前就對養殖黑毛豬有心得。李劼人先生說上好的黑豬肉做成白肉之後,蘸醬油吃能吃出一股胡桃仁的味道。成都人對於咋個吃豬肉很是有心得。坐墩兒肉做適合做家常回鍋肉,拐肉適合涼拌,裡脊肉去皮切成關刀型適合做臘關刀。肥一點的可以做成夾沙肉,也就是成都人喜歡的甜燒白。帶一絲瘦肉的可以做成鹹燒白。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圖片源自網絡)

最後再介紹一種成都人喜愛的蔬菜——藤藤菜。小時候媽媽哄小朋友經常會說,“吃了藤藤菜,就是長得帥。”藤藤菜,學名蕹菜,又叫空心菜。無論是放兩個幹辣椒熗炒,或者拍幾個蒜炒蒜蓉味,還是焯水之後涼拌都甚是好吃。藤藤菜下一場雨,水溝旁邊就會長上一片,於是每年夏天成都人都要吃上好多。

如果上面這些菜的方言詞你都曉得,那麼成都老饕界聚會你已經可以插上幾句話。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03 用作形容詞的食物

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入幽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成都人久在食物上琢磨,琢磨著琢磨著也就習慣用食物來隱喻一些事情。

像年輕人耍朋友的時候喜歡乾的事情是“啃兔腦殼”,辦公室當領導有一個“貼心豆瓣”十分重要,職場裡會“撒蔥花兒”能上位,“吃寬面”也能升職。做人要學會“吃混糖鍋盔”,也要學會拒絕“吃欺頭”的。

人生的逆境有如心灰意冷的“揣冷紅苕”,也有家境貧寒吃“吹吹稀飯”的時候,還有焦慮不安有如“啃生魔芋”的時候。不過這些都不要緊,只要隨時吃著“定心湯圓”,總有一天會推屎婆兒變蟬子——一步登天。

成都方言裡以食物喻事,十分的接地氣和生動。你只要細心觀察了成都人啃兔腦殼的樣子,一定就會覺得以“啃兔腦殼”比喻打啵兒是很等的形象,此外還有形容擠熱和的擠油渣兒,形容晚上行竊或者和女人夜裡幽會的“摸夜螺螄“等等。

成都方言裡還孕育著生活的智慧,比如“吃寬面“這個詞。寬面就是我們常見的較寬的麵條,因為製作寬面可以不用放鹼。”鹼“諧音”臉“,所以四川有俗語說“不要鹼(臉)吃寬面”,用來諷刺人臉皮厚。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圖片源自網絡)

川菜裡面有一種常見的味道——椒鹽。椒鹽是用花椒粒炒香後磨成的粉末加入炒黃的鹽製成,常用於油炸食物沾食之用。在成都經常用來形容不純正的口音,比如“椒鹽普通話“。椒鹽普通話和川普差不多,都是四川語言特色。純正的鹽中加入一點花椒的味道點綴,就如同普通話中帶有四川方言尾音,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看到這裡你能會心一笑,那麼成都老饕界就已經邁進了半隻腳,接下來就只有“吃“這一件事。希望你遇到成都美食不會吃得” 餓撈餓蝦“,也不要”憨吃悶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