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黃鶴樓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武漢黃鶴樓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武漢黃鶴樓

“黃鶴樓上看翻船”是武漢三鎮老孺皆知的俗語,它的原意是“看帆船”,確是居高臨下的最佳位置,惟見百舸爭流孤帆遠影。有人把此語濫用為“看翻船”,頗有對袖手旁觀者的指責意味。即便如此,還是說明黃鶴樓的顯要和優越。

黃鶴樓幾乎從武昌城一誕生就有了,自三國時期吳主孫權初建戍樓至1985年重現“黃鶴百年歸”,歷一千七百多年。它“瞰三江而吞九津,控西蜀而踞東吳”,有幾分峨然霸氣。方誌學者王葆心曾寫道:“黃鶴樓者,江漢間千八百年之勝蹟也。岳陽可媲弟昆,晴川為其孫子,赤壁析為五地,仲宣僻在一隅。”簡直無可匹敵。

黃鶴樓的妙處在緊靠江濱的蛇山七峰之黃鵠山上。這就決定了它既坐實物質的自然山體,又承載著精神的時空超越。有人追溯其文化根源,認為與楚人崇鳳有關。“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這是楚魂屈原的《離騷》。楚國的漆器中多有鳳鳥出現。“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這句話廣為人知。貶中有褒,說明楚地人性格的一面,像《山海經》中所記的九鳳一樣強悍而狡黠,神通廣大。有人說,武漢三鎮就像一隻飛翔的大鳥,漢陽是其頭,武昌和漢口是其張開的雙翼。武漢有兩座鳳凰山,兩座黃鵠山(洪山原名),都以並不存在的鳥命名,說明了崇鳥之風盛。鳳凰來棲,此山有神,此地有靈。

誰能畫壁招黃鶴,我欲乘風問白雲。”相傳黃鵠山下有家辛氏酒店,一位瘦骨伶仃的道人時常來此蹭食,酒足飯飽後拂袖而去,店主人也從不要他買單。有一天,此道人進店落座就桔下酒,自飲自酌。酒酣耳熱之時,用桔皮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然後對主人說道,貧道叨擾貴店多時,承蒙款待,方外之人無以回報,此桔皮丟進你家井中,可自成美酒;此黃鶴只要你們雙手一拍,就可下來跳舞助興。道人打個稽首飄然而去,杳若白雲。自此辛氏酒店生意更加紅火,於是他建樓命名黃鶴——這是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之一。此外還有呂洞賓修樓跨鶴飛昇、費文(礻韋)登仙駕鶴返憩之說。

武漢黃鶴樓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黃鶴樓

馮天瑜先生在《黃鶴樓志》序言中寫道,黃鶴樓得名,有“因山”、“因仙”兩說。“‘因山’說為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因仙’說卻令賞樓者插上縱橫八極的想象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只有登上斯樓,才能理解此話含意,並且相信仙境並非傳說。

我們能登臨黃鶴樓是很久以後的事,因為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三十年是不存在的。它的歷代興廢,可以孤帆碧空寫很大的文章。公元223年(吳黃武二年)孫權修築夏口城,城“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這是最早的文字記載;469年祖沖之撰《述異記》記述到黃鶴樓;636年即唐貞觀十年,黃鶴樓第一次載入正史《梁書》:戰死者的骸骨“於黃鶴樓下祭而埋之”;723年(唐開元十一年)崔顥來了,一首《黃鶴樓》成千古絕唱,隨著這首題詠的膾炙人口,黃鶴樓廣為人知。從此,黃鶴樓“別是人間翰墨場”,孟浩然、李白、閻伯理、劉禹錫、白居易、杜牧以及蘇轍、黃庭堅、岳飛、陸游、范成大、辛棄疾等唐宋名人紛至沓來,並留下不朽詩文。當然,他們有的是上樓憑欄,有的只是面對故址而嘆。唐寶曆二年,武昌軍節度使牛僧孺大修武昌城垣,第一次把黃鶴樓建成獨立景區。現在黃鶴樓前的“孔明燈”,為元代至正三年的勝像寶塔,僅此一物,足證黃鶴樓的古老。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我曾在《晴川閣上致崔顥》一詩中寫道,正是崔顥在牆上的一揮而就,有意無意間點化了寥廓江天間的詩情不朽。“是綠色的煙雲成就了一位無名詩人的千古名篇,還是於落寞困頓中道出了心靈深處的無盡悵惆?機遇就是這樣青睞了你,你以詩魂高踞於江城——正如王勃於滕王之閣、范仲淹於岳陽之樓。”歷代詠歎黃鶴樓的詩詞過千、楹聯數百、文賦近百,而最為人記住的還是“唐人七律第一”的崔顥詩,可見搶佔先機是何等的重要。詩因樓寫,樓因詩名,不能不說是機緣巧合。

武漢黃鶴樓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黃鶴樓

我不知道中國有哪一座樓比黃鶴樓更具地理形勝和文化色彩。滔滔江漢,莽莽龜蛇,悠悠白雲,以巍巍宏樓作了詩眼,風情無限。人們需要這麼一座樓,或登高送遠,或感懷憂時,實在非黃鶴樓莫屬。因此,即使它曾廢為烏有,仍在人們的心靈中屹立不倒,這就是文化的生命力。僅在清代,黃鶴樓就有七次興毀記載,最後一次是光緒十年,“燈初掛壁月沉山”之時,漢陽門外董家坡骨貨作坊失火,給黃鶴樓引來祝融之災。《申報》作了詳細報道。1908年在原址建起的實際上是紀念張之洞的奧略樓,人們仍俗稱為黃鶴樓。1927年,毛澤東寫《菩薩蠻·登黃鶴樓》,登上的就是奧略樓。“黃鶴知何處?剩有遊人處。”1955年修建長江大橋時拆除,黃鶴樓遺物只留下元代勝象寶塔和同治攢尖銅頂。

在漢口的江漢關沒有出現之前,黃鶴樓一直是武漢的象徵。“白雲千載意,黃鶴為低迴。”(郭沫若)“白雲黃鶴”是江城的代稱,演繹出很多景觀,流傳著不少佳話。近代中國,張之洞、黃遵憲、康有為、孫中山、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瞿秋白……無不登臨黃鶴樓這江天遼闊之地,指顧中國,心騖八極。樓裡樓外,實在包含太多。這裡雅俗共賞,文人雅士們來宴飲、娛樂、觀景、送別,尋常百姓也來鬧豁子,混日子。從清末的一張照片看,黃鶴樓前、孔明燈下簡直是個熱鬧窩子,民間藝人多,打卦算命多,小吃攤點多,各色人等已然形成了“生態文化圈”。三楚民風民俗,有元宵節五龍朝賀禮、七月十五看河燈、八月十五飲酒賞月、重陽節登高比腳力,無不與黃鶴樓相關。還有不少軼聞傳說,也以黃鶴樓為載體。

武昌有座黃鶴樓,半截插在雲裡頭。”關於黃鶴樓的民間故事最真實的是“黃鶴樓上飛金葉”,流傳甚廣,我小時候不止一次聽人講過。說的是清末漢口沈家廟有個無業遊民沈元喜,住在九如巷破棚子裡靠撿渣滓收荒貨為生。有一年,他在漢正街謙祥益對面的金庭公店,從燒火煮飯的婆婆手裡收購了一些銅磚,沒想到竟是黃金,由此發了橫財。開始在升基巷口開店鋪,後來娶妻納妾,生個兒子叫臘狗。有了後代,沈元喜便建沈家廟宗祠,將金磚鑄成大小“和尚”暗藏其間,並建花廳“一步廳”(後為怡步巷),指望盡享其樂。豈料人算不如天算,那臘狗長成一個疏懶成性揮金如土的浪子。有天沈元喜給臘狗滿匣金葉子,要他藉此成家立業。臘狗突然發瘋,跑到黃鶴樓上將那金葉子一片片拋撒,任人哄搶,以為樂事。沈元喜自嘆“報應”,臨終前交待後事,即“放賬不收賬,無錢打和尚,九如莫改名,家廟是祠堂”。這個故事不用講得很細。最後結果是臘狗窮得一身精光,乞討無門,最後倒斃在長堤街保壽橋上。

黃鶴樓建於武昌,屬於三鎮。它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是視覺形象上的,也是感覺意念上的。不能設想,沒有黃鶴樓武漢是何等缺憾,何等蒼白。因了它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即使有了萬里長江大橋,人們還是期盼著黃鶴樓的再現。正如詩人曾卓說的:“誰說它隨仙人遠去?在烏雲急雨、電閃雷鳴中,那隻黃鶴一直在故鄉上空悽惶地盤旋,尋找一個可以棲身的地方。”1985年,全新的黃鶴樓在原址靠東約兩裡處神奇地出現,橫空出世,天設地造。“黃鶴百年歸”,不能不說是繼長江大橋落成之後的國家盛舉。此前此後,《光明日報》、《長江日報》和武漢市作家協會等聯合舉辦“黃鶴樓徵文”活動,並舉辦黃鶴樓筆會。全國80位著名老作家、詩人、書畫家應徵,其中有30位聚會江城賦詩撰文、題字作畫。老作家碧野情不自禁地寫道:“黃鶴歸來,萬人景仰。長晝,黃鶴樓承受太陽的金輝;深宵,黃鶴樓披著銀白的月光。好像天上的宮闕,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神秘的美感。”當年徵集詩文楹聯,應者如雲:“萬里長江流日夜,千年黃鶴返樓臺。”“三楚雄風驚日月,一樓興替寓春秋。”極一時之盛。

“今日名樓再造,江城添錦繡,繞雕樑畫棟,萬古白雲不再閒。”(李南方聯語之一)讓我們登臨巍峨今樓及整個景區,作一次古典亦現代的巡禮,追求一次靈魂的昇華。

千古名樓仍面臨長江,西對大橋。從蛇山西首拾級而上,第一層平臺立有白色的元代勝像寶塔,為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又名“五輪塔”。西藏佛教密宗在元代奉為國教,北京西城有妙應寺塔。此塔在內地是很少見的,為忽必烈之孫威順王1343年建。1955年拆除它時,發現銅寶頂上刻記明洪武二十七年年號,可能是重修過。1958年遷建於此,保留下武漢最早的古代建築,僅晚於洪山的原南宋興福寺無影塔。

第二層平臺難得一片裸露的天然基石,上面豎立“黃鶴歸來”紀念銅雕,由湖北美術家劉政德設計。兩隻仙鶴立於與蛇盤戀的龜背上,確有些切題,比較傳統。據劉先生介紹,他的作品當年作為旅遊商品銷售很多,現在仍在製作。站在這裡稍息,望望對岸龜山。龜歸同音,故有人說武漢人特別想家,因而有個龜山。天時地利,仙鶴也歸心似箭。

第三層平臺上去就是主樓了。這是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放大到51·7米高,共五層,博大雄奇,翹角凌空,既有歷史的厚重,又兼現代的飄逸。裡面分三段處理,各層都有大廳,供遊人欣賞。一樓前廳壁上是由中央美術學院周令釗創作的大型陶版壁畫《白雲黃鶴圖》,樓頂仙人駕鶴騰飛,樓前眾人圍觀歌舞,歡樂浪漫,令人浮想聯翩。二樓大廳陳列著唐宋元明清及現代的黃鶴樓仿製模型,追溯黃鶴樓的演變史,牆上閻伯理唐永泰元年撰寫的《黃鶴樓記》,記載形制風貌、江山勝蹟和遊人盛況,可以參讀。還有仿漢代瓷嵌壁畫《孫權築城》與《周瑜設宴》所描繪的故事。三樓正廳由中央美術學院華其敏創作的大型壁畫《人文薈萃,風流千古》,描繪唐宋12位文化名人的形象及他們的詩詞題款,圖文並茂,栩栩如生。四樓是接待廳,有《古黃鶴樓》掛毯和曹立庵書李白詩句“長江萬里情”等,備有案臺和文房四寶,古色古香,以傳承在黃鶴樓揮毫吟作的風尚。五樓四周是由中央美術學院樓家本創作的大型國畫寫意《江天浩瀚》,展現長江古老文化及洶湧波濤中的歷代黃鶴樓,延續不斷,生命不息,真乃 “一樓萃三楚精神雲鶴俱空橫笛在;二水匯百川支流古今無盡大江流。”至此,高屋建瓴,遊覽和情緒都進入高潮。

其實若有閒暇心情,可以感受黃鶴樓五層分別表現的藝術主題:神話、歷史、人文、傳統、哲理,一氣呵成,融會貫通,直衝雲霄。可惜一般人多是走馬觀花,不太仔細觀賞每層樓的設計匠心和藝術作品。他們或許會迫不及待地穿過大廳走向迴廊,到外面憑欄遠眺三鎮全景。我多次去黃鶴樓,總的感受這是一座文匯之樓,既寬容地吸取了當時全國的文化智慧,也適當地表現了本土的鄉邦情懷。黃鶴樓四面匾額多為本地書法家和名宿所寫,如頂層由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題 “楚天極目”,水利工程專家陶述曾題 “北斗平臨”;底層由著名書法家黃亮題“勢連衡嶽”、鄧少峰題“雲橫九派”。我還了解到,黃鶴樓也可稱之為文物之樓,集中了當時武漢能夠蒐羅到的許多文物,如老字號藥店葉開泰的紅木太師椅,堂堂正正地擺在四樓。“文革”破四舊查抄的文物不知有否在此。

舉全市之力重振鶴樓雄風,確是當年的明智之舉。這不僅是重建一座黃鶴樓,還要建成整片景區。我曾參與黃鶴樓及蛇山歷史文化遺存考察並寫報告。山上原來很多景點已經湮滅,經刪繁就簡,部分恢復保留並按新的規劃重建,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園林勝景。南區,曾是楚王宮舊址,進入南大門就是一泓鵝池。圍繞池邊,紫竹苑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駐蹕處,也是湖北布政使徐惺的隱居地;上方是崔顥題詩圖浮雕及李白擱筆亭,還有毛澤東詞亭、“壯觀”石壁、落梅軒、古樂宮等。半包圍鵝池的是詩碑廊和古碑廊,構成中南地區最大的文化碑林。翻過山脊進入北區,這裡山石嶙峋,林木幽深,分外清靜。在松園、梅園和杜鵑園間,點綴著呂祖洞、仙棗亭、費(礻韋)亭,有洞天仙境的感覺,耐人尋味。從白雲閣走過進入東區,通過一段秀木成林的山坡地帶,漫步寓意春夏秋冬的牌坊,昔日“鄂王”的身影恍若再現。在嶽武穆遺像亭前,岳飛挾鞍勒馬的青銅雕塑背後是反映岳家軍馳騁疆場抗擊金兵的大型青石浮雕,壯懷激烈,可歌可泣。這是我的朋友——本土環境藝術設計師陳人鈺等人的得意之作。

武漢黃鶴樓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黃鶴樓遊人

整個黃鶴樓公園,依山就勢,四季長青,人文景觀掩映在自然景觀之中,無愧於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稱號。20多年來,黃鶴樓公園接待了數以千萬計的中外遊客,他們讀懂了武漢,始知黃鶴樓不僅僅是一座樓,而是一項宏偉的文化系列工程。1999年是“千禧年”,即將迎來21世紀的曙光。武漢市政府決定鑄一座千年吉祥鍾,安置的地點在黃鶴樓與白雲閣之間。經過近一年的奮鬥,21噸重的世紀之鐘在“白雲黃鶴”處敲響了,以鏜韃之聲加入了世界的和平祈禱。我在澆鑄現場看到了那尊黃鐘大呂急於成型前奔流騰飛的瞬間,也特意去了一次黃鶴樓,感悟到今天就是歷史,我們也是祖先!世紀之鐘和銅頂一樣,將來也是歷史文物。

黃鶴樓景區增添了新景觀,那是20世紀武漢人精神智慧的結晶。鐘聲響過十年,我們抱有期待的新世紀已過去了十年。黃鶴樓下還在變化,蛇山南麓的拆房還綠已基本完成,整個黃鶴樓公園包括了首義公園;一個更大的城市中心在形成中,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年,首義廣場正在擴建,屆時,三角形鏤空紀念碑將與黃鶴樓相呼應。

面對此情此景,想想黃鶴樓的千年興替,在這城市時空的興奮點上,我們是吟哦古人李太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還是朗誦今人秦兆陽的“無邊大地鋪三鎮,寥廓江天聳一樓”呢?

武漢黃鶴樓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長按二維碼,關注不懂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