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长平之战后,赵王为何敢亲自去秦国签订求和盟约?

wazglimizg


长平之战后,赵国四十五万精锐全部丧生在长平前线,而与此同时,武安君白起欲率领其帐下数十万大军挥师邯郸。可以说赵国的灭亡就在刹那之间,而就在这形势岌岌可危之际,赵国一个叫楼缓的人给赵孝成王出了一条计策,即前往秦国与秦国签订盟约。

楼缓,赵国三朝元老,历仕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以及赵孝成王,然而这家伙更独特的是他在侍奉赵国君王的同时也在为秦国君王服务,比之后来谗言陷害两大名将的郭开,楼缓卖国的水平也是不遑多让。


赵武灵王早年间为了赵国自身的利益扶持了多国国君,诸如燕国燕昭王、秦国秦昭襄王都是在赵武灵王的扶持之下登上王位的。赵武灵王扶持他国国君本身是为了赵国的利益,可是某种程度上也扶持了“亲秦派”的势力,楼缓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赵武灵王在位时期,因赵武灵王特殊之才干,他还能为赵国兢兢业业,然而赵武灵王死后他则是在秦赵两国之间摇摆不定。

而楼缓怂恿赵孝成王割地求和的策略在笔者看来某种程度上也是为秦国谋划,当然其更多的也是在为自己赚取政治积分。同时为了让秦国相信赵国是有意求和他还怂恿赵孝成王亲赴秦国,然而可能楼缓自己都未曾想到,他无意之中的举动的确帮了赵国一个大忙。

长平之战后,赵国最缺的是什么:时间。当时武安君白起几近兵临城下,而赵国要恢复元气所需要的就是时间,虽然赵国四十五万大军丧生,然而赵国北部尚有防守匈奴的十余万精锐,可是部队调动需要时间的,楼缓无意的举动则无疑为赵国争取了时间。

与此同时为了争取他国对赵国的援助合纵抗秦派出使臣前往他国无疑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可以说楼缓虽是为了秦国在谋划,可无意之中他为赵国争取到了最有利的时间。



或许赵孝成王亲自前往秦国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毕竟数十年前楚怀王被扣押在秦的那一幕就犹如昨日黄花,然而为了赵国他是不得不去的:

  1. 放低姿态前往赵国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赵国服软了,长平之战秦国损失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是这个放低姿态的举动可以让秦国紧绷的箭稍稍放松。
  2. 亲自前往咸阳也体现了赵国本身之诚意,说明了赵国是真心实意的想和秦国求和,而有什么能比他国国君亲赴敌国国都签立盟约更具有效应呢?
可以说,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后的举动是明智的,也是必须要做的,签订盟约之后赵国有了大半年的喘息时机。这大半年足以做许多事情,北方防守匈奴的部队有了充足的时间南下。

同时半年时间也可以抵消对秦国的恐惧,转而开始憎恨秦国,长平之战每一个家庭都失去了亲人,而这股动力足以让任何一个赵国老弱妇孺都成为赵国的有生力量,这也就是后来邯郸之战赵国为何迟迟攻不破的缘故。

而与此同时,魏国魏无忌和赵胜的多方活动促成了三国同盟,最终秦国在邯郸之战中损兵折将,长平之战的胜果全部都吐了出来真可谓得不偿失。而本该赵国让给秦国的土地最终也没有为秦国所拿到,邯郸之战后秦国也无力在秦昭襄王时代统一六国,而统一六国的事业最终由嬴政完成。


小闵学历史


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严格地说是不对的。长平之战后,白起率领大军围攻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国死马当活马医,派名嘴苏代去秦国游说求和,最后秦国撤兵。赵国本来答应割让6个城池,后来觉得太亏,就食言了,秦国再次围攻邯郸,在魏楚两国的帮助下,赵国渡过了危机。

01:苏代游说求和

长平之战后,赵人听到白起的名字就打哆嗦,这家伙太恐怖了。当白起率大军兵临邯郸城下时,赵国内部充满了悲观气息,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名嘴苏打,苏代是苏秦的弟弟,能把死的说成活的,当年成功游说燕王哙禅让,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赵王决定碰碰运气,说不定就能发生转机,于是就派苏代到秦国游说。

苏代准确地抓住了秦国国内空虚和丞相范雎的弱点,先是劝说范雎:倘若白起灭了赵国,先生的位置恐怕就不保了;接着让范雎游说秦王,接受赵国割地的好处。长平之战后,秦国损失也很严重,再加上对白起不可名状的忌惮,秦王接受了和解条件,失去了灭掉赵国的最佳战机。

苏代成功了,赵国得以喘息。

02:赵国食言了

缓过气来的赵国就不打算履约了:秦国杀了那么多赵人,赵国上下对秦国恨之入骨,不想给;给的话,对国民怎么交代?

有个大臣就对赵王出了个主意:与其将城池给秦国,还不如给齐国。这样一方面可以将祸水移到其他国家,另一方面还可以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

赵国敢如此想,显示了赵人骨子里的血性——绝不服输、绝不退让。我觉得赵国敢这么想,恐怕是得到了其他国家会来帮忙的准确信息,还有就是赵国国内还有像廉颇、庞缓、田单、乐毅之类的名将。

03:邯郸保卫战

秦国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割让城池的使者,等明白过来被耍了之后,勃然大怒,再次发动大军围攻邯郸,白起由于身体不佳、心里不舒服,拒绝出征,由王陵、王纥带兵。

赵国看秦国又来玩命了,一方面积极备战,另一方面派人际关系广泛的平原君赵胜到其他国家求救。

平原君给他姐夫信陵君魏无忌写了一封信,魏无忌觉得如果赵国亡了,魏国迟早会倒霉,就偷了虎符,亲率10万大军去助阵。

平原君有个门客叫毛遂,在游说楚国时,帮了大忙:这家伙胆大包天,威胁楚王发兵。楚王也是明白人,赵国亡了,楚国也是迟早的事,最后也决定出兵10万。

赵、楚、魏三国联军的总人数大约是秦军的2倍,秦昭襄王杀了白起后,秦军士气不佳,最后大败,赵国得救了。

这就是赵国得以延命三十多年的原因,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小杨品史


首先,秦国综合国力消耗巨大。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当时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就是赵国。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也大为提升。这就是为什么赵国敢于接手上党郡,赵国已经提前做好了和秦国一战的准备。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很近,而离秦国很远,要有几千里的后勤补给线。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秦国的国力。

其次,赵国的主要军队不在邯郸,而且上党三郡的骑兵,号称二十万,如果挥师西征,秦国就算能招架的住也会大伤元气!

最后,在位的赵王已经不能跟赵武灵王相提并论,只是想偏安一隅,意图和平。


A温古知新


赵国长平之败后,是赵惠文王之弟平阳君赵豹去秦国订立和盟之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