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幹細胞立刻變美?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為時過早

幹細胞是生物技術前沿領域之一,市場上,不乏一些機構聲稱幹細胞已經可以應用,比如整形美容等領域。幹細胞治療疾病的效果如何?“一針幹細胞立刻變美”是不是真的?

11月3日,生物界國家級盛會——首屆生物技術創新大會在成都高新區開幕。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表示,幹細胞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各地都應該積極搶灘佈局,“目前全世界對幹細胞多能性等方面的基礎問題研究還沒有完全解決,所以我認為,現在就談幹細胞臨床運用,還為時過早。”

季維智介紹,理想中的幹細胞能分化成細胞、組織或器官,有望用於修復肝、腎、心等器官和組織。但要使幹細胞修復器官和組織,首先必須具有多能性,但到現在為止人們對幹細胞的瞭解還不深入,必須進一步研究。

用幹細胞進行治療,還要解決它的安全性問題。季維智進一步解釋說,幹細胞具有多能性,這種多能性就意味著它可以在身體內不斷增殖,但如果幹細胞像腫瘤一樣無限增殖下去,長到不該長的地方,就形成了癌症或腫瘤,“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細胞類型治療疾病,也是必須解決但尚未解決的問題。”

如何才能讓幹細胞像藥物一樣運用到疾病治療中?在季維智看來,首先要解決幹細胞的規模化培養;第二是標準問題,到底是將幹細胞做成藥丸,還是其他形式,還需要研究;另外,幹細胞的保存也很重要,“現在有人將幹細胞運用到美容上,說打一針可以美容,長壽,我覺得還值得探討。總而言之,對於現階段的幹細胞運用,大家一定要更謹慎一些。”

兩院士在成都發布新書

同時提及人工智能與生物技術的融合發展

現場,兩部行業新書發佈——中國科學院院士魏於全帶來新書《2019中國臨床醫學研究發展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現場發佈新書《2019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兩位院士同時提及人工智能與生物技術的融合發展。

《2019中國臨床醫學研究發展報告》系統反映中國臨床醫學研究領域的年度發展概況和主要成就,總結中國臨床醫學科技發展經驗,研判中國臨床醫學研究未來發展趨勢。

魏於全介紹,目前,該領域在國內外取得了系列進展,包括計算機輔助探測與診斷、醫學成像、影像重建等領域,“涉及跨學科多領域資源共享協同模式,系統化、個性化、智能化是臨床的發展趨勢。”

《2019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由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和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編出版發行,是一年一度的“重頭戲”,今年是第十八年。

張旭介紹,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新增了生物安全技術板塊和生命科學研究倫理與政策監管,首次對國內外生物技術安全、科研能力和政策監管做了全面的梳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松談新藥開發瓶頸:

基礎研究和新藥創制脫節

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松談及新藥創制和產業發展。

在李松看來,新藥研發是創新發展的趨勢,從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醫藥市場正處在一個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中國只佔到全球藥品市場的20%,醫藥創制將成為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心。”

李松結合自己的研究分析,目前中國新藥開發瓶頸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基礎研究和新藥創制脫節,“基礎研究注重的是為全人類創造積累知識,驅動是科學家的興趣,成果表達的方式是第一時間發表研究論文。而新藥創制注重的是滿足未滿足的臨床重大需求,成果表達方式主要是有專利權的新藥和滿足未滿足的臨床需求。近年來,我們基礎研究進展很快,特別是高質量論文發文量增長很快,但基礎研究和新藥創制之間的橋樑沒有架起來。”

李鬆解析,這主要體現在藥物先導物發現效率低、先導物沒有進行充分結構優化等方面。

瓶頸的另一個方面,在李松看來,是技術,特別是Me-only的關鍵技術,“大家都面臨很大的考核壓力,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好好做底層的關鍵核心技術,其實我們可以抓住現有技術的缺陷,來做這種底層的核心技術。”

“我們的創新鏈和產業鏈是脫節的,缺乏擁有Me-only底層核心技術的平臺實驗室,新藥研發的核心驅動力是進行有價值的創新,滿足未滿足的臨床重大需求。”李松總結,目前我國新藥創新的現狀仍以Me-too、Me-better為主,且新藥制約因素多,藥物研究過程中核心缺陷是Linker不穩定,是脫靶產生毒性的主因,因此要設計新型me-only含穩定結構的創新linker,“所以我們需要產學研結合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