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三國”古都之探

鄂州“三國”古都之探


鄂州“三國”古都之探


近幾年來,筆者通過查閱大量歷史文獻,實地踏訪,並認真進行辨析,認為鄂州這塊地盤,不僅是吳王孫權的都城,而且還是證據確鑿的古鄂國和楚國的都城,是典型的“三國”古都。

1

我們知道,在鄂州發生、發展和形成國家最早的是鄂國。

鄂所在的江南地區,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在這一帶活動。這“人”是怎麼來的呢?專家和學者有3種推測:一種是說由長江流域的早期人類沿長江東下而來;一種是說由珠江流域的早期人類北上而來;還有一種說法,這裡也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有地下發掘的文物證明。我認同最後一種觀點。

鄂國為揚越族的一支———鄂氏族所建。鄂氏族的活動中心就是今天的鄂王城遺址。其域境涵蓋今鄂東南、湘東北和贛西北等廣大地區,勢盛時達江淮一帶,境內多有銅礦。從西周至戰國,楚地只有鄂州一地稱為鄂。所以,湖北省簡稱鄂,就是來源於此。

典籍中的鄂、咢等,金文中寫作噩,是由一個部族逐漸形成、壯大以後而產生的國名。在如今的鄂州、大冶一帶,長江湯湯、大湖泱泱,鱷魚時有出沒。鄂氏族可能由此命名。

在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中,還發現有眾多的陶器殘片,都具有明顯的越文化特徵,而且這個範圍非常之廣,即以銅綠山為中心,北至英山縣,南至通城縣,西至武昌縣,東至黃梅縣、陽新縣和江西九江市。這些古文化遺址,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至春秋戰國之際。

在銅綠山發掘的墓葬,都是戰國時期的墓葬,這表明春秋時代在這一地區從事採掘和冶煉的先民主要還是揚越人,而不是楚人。史學家張正明先生認為:“西周之際,楚地不到今天大冶。”“揚越域括今黃石。”

2

夏、商、周時期,鄂氏族率先在銅綠山青銅冶煉場一帶採掘礦石冶煉青銅,創造了青銅文明時代,使鄂國勢力日益強大。在商王朝時期,鄂氏族就對它進行公開背叛,對商王朝造成嚴重威脅。到了西周前期(武、成、康、昭),鄂國的君主具有侯的爵稱,其地位比楚國君主還要高。周王朝因看重鄂國的青銅,夢寐以求要佔領鄂國。

周昭王時,他們多次征討鄂國。但史書記載的是徵荊楚,其實不是指楚國,終極目的是要消滅鄂國,奪取青銅地區。

公元前887年(周夷王七年),周王朝已經走上由盛而衰的道路,諸侯相伐,天下大亂的局面逐步形成。由於周王朝視以鄂國為首的南方各諸侯為心腹大患,便採取“以夷制夷”的辦法,除將自己的兵力全部用上外,還聯合各諸侯國征討鄂國。

作為鄂國來說,其只有一個國家的兵力,鄂國不戰而潰。鄂侯馭方被俘,青銅冶煉被佔,特別殘忍的是周夷王向全軍下了一道死命令:對鄂國的男女老少格殺勿論。從此,鄂國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這次戰爭勝利後,周夷王即班師回朝,鄂國成為一個虛弱的地帶,楚公熊渠迅速組織兵力,取代了鄂國,佔領了銅綠山的青銅礦場。

3

鄂國現有的遺址主要是鄂王城。鄂王城在今大冶市西南邊陲的金牛鎮,距銅綠山古銅礦36公里,1956年以前一直屬鄂城縣馬跡鄉,1956年劃歸大冶市。

周滅商後,鄂國是被保留下來為數不多的古老侯國之一。戰國時期,鄂侯基於自己的實力,就動心思,謀長遠,修築城池,於是鄂王城應運而生。

鄂王城的修築,據考證可能有2次,一次在戰國初期,是鄂侯修築的土城,第二次可能在戰國末期,是楚國人修復的。此城高出附近地面5至10米,西南部較高,東北部較低,仍是土築城垣。城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400米,城垣周長1533米,面積約112500平方米。城垣現有缺口7處,疑為城門遺址的2處:大東門與北門。

從鄂王城城址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城東是一條由南向北的大河,大河的東面是湖泊,由此東進,可直航銅綠山。河的北面便連梁子湖,這塊土地得天獨厚,土質肥沃,物產豐富。自漢江與長江匯合處以下至鄂東南一帶的長江和湖面,古稱雲夢澤,更主要的是鄂地有以銅綠山、龍角山為中心的青銅礦,蘊含極富,品位極高,易於開採,還可利用當地木材資源就地冶煉。

鄂王城是鄂國建立的都城,有一定的城市建設基礎,主要是這裡的區域位置重要,地理條件優越,是定為國都的理想場所。從熊摯紅起,在這裡坐鎮的有10位君主,建都時間有110年左右。到楚武王時,即遷郢(楚大都,今宜城市南)。

研究楚史的張正明先生1982年在《江漢論壇》第二期上發表過《楚都辨》一文說:“周代的諸侯,像楚那樣,多次遷都,始都與末都相距以千里計,是絕無僅有的;像楚那樣,國都的地望聚訟紛紜,至今未能一一考定,也是絕無僅有的。楚頃襄王二十一年遷都陳,楚考烈王九年遷都鉅陽,二十二年又遷都壽春。這陳、鉅陽、壽春的地望是明確的。可是,遷陳以前的郢,遷郢以前的丹陽,以及一度被楚昭王作為國都的郡,它們的地望卻至今還籠罩在疑雲之中。”

4

楚國國都從鄂王城遷郢後,鄂為鄂邑,成為陪都。公元前278年,秦大將白起攻楚,取郢都,置南郡,鄂邑屬南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此時,鄂為縣,屬南郡。公元前201年,西漢高帝分南郡置江夏郡,鄂縣仍屬江夏郡。東漢沿西漢舊制。三國時,屬吳。

從楚武王時的公元前739年至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吳王孫權建都鄂,約為961年,鄂這塊地盤都是個縣級單位。

赤壁大戰後,孫、劉兩家的矛盾突出,而雙方爭奪的焦點在荊州。當孫權消滅了蜀漢大將關羽,並重建荊州全部軍隊,荊州有所穩定以後,孫權便於公元221年4月,把統治中心遷到鄂縣,並把“鄂”改名為“武昌”,意思是說:東吳以武而昌。這年陰曆八月,修築了武昌城。這就是吳國的國都。

武昌城的建城時間,距今已有1700餘年,這算是我國現有六朝古城中最早的一座,實際是沿用了漢代鄂縣縣城舊址。武昌作為吳王孫權的國都是從魏黃初二年至吳黃武八年,共9年時間。孫權於黃龍元年4月在武昌稱帝,至同年9月遷都建業(今南京市),留太子孫登及尚書九官於武昌,使大將陸遜輔佐太子,並掌荊州及豫州三郡事,董督軍國。陸遜擔任這個職務一直到公元245年去世為止。接著又有呂岱、諸葛恪、陸凱、騰胤等大將軍和大司馬一級的重臣先後鎮守武昌。至公元265年,後主孫皓復徙都武昌一年有餘,第二年又還都建業。故終孫吳之世,武昌處於“陪都”或稱“西都”的地位。

綜上所述,鄂州的這塊地盤是一個戰略要地,是古鄂、楚、吳三國都城,而且時間不短,文化古蹟也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