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熊貓之都:華西壩熊貓傳奇


「讀城」熊貓之都:華西壩熊貓傳奇

兒時的黃瑪麗與熊貓潘多拉在一起

在舊時成都的華西壩,每當名叫潘多拉的熊貓在草坪上玩耍,市民們會紛紛趕來,一睹萌容,一時間,這成了時髦之舉。

黃瑪麗的故事

加拿大女孩黃瑪麗與華西壩和成華區斧頭山都有著不解之緣。

緣分起始於民國。那時候,成都有所教會學校——華西協合大學,學校創建於1910年,民間稱為“華西壩”,也有人叫著“五洋大學”,因為它是由英美加三個國家的五個教會聯合創辦的。這所學校的博物學與人類學都將探查西部高山大川與民俗風情列為題中要義,學校曾數次以地利之便捕獲大熊貓,並進行過早期圈養,應該是全世界第一所接觸大熊貓的高等學校吧?大學取名“華西”,在其校史中如此表述:“華西(這裡包括甘肅、西藏、貴州、雲南、四川)是亞洲的角逐場所,四川是中國最大的、人口最多的、最富饒的省份,控制了四川,便控制了全中國”。洋人們所羅列的“華西”省份,居然囊括了陝、甘、川三個大熊貓野生棲息地。傳教士是有眼光的,從發現熊貓到現在,成都所具有的這種輻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它是中國西部的文化重鎮,也是通向熊貓棲息地的最佳中轉站。如今,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再次成為熊貓研究和熊貓文化的重要中心,歷史的嬗遞與重現因地域與文化優勢成為必然。

「讀城」熊貓之都:華西壩熊貓傳奇

熊貓與發現者戴維的照片


「讀城」熊貓之都:華西壩熊貓傳奇

四川鄧池溝戴維紀念館的戴維雕像 雷文景/攝

1938年初夏,黃瑪麗就是在華西壩第一次見到了大熊貓——那個超級可愛的活的“玩具”。她清晰地記得,她曾與姐姐一起,將這個名叫“潘多拉”的小傢伙抱上一個藤椅,好奇地觀賞,柔情地撫摸。爛漫與可心從此便在印在了心上。2008年,時光已過去了71年,情懷難捨的瑪麗重回華西壩,並來到成都熊貓基地再次擁抱了自己的童年記憶。3年之後,瑪麗又一次飛臨蓉城,在大邑新場華西壩老照片展覽中,出示了當年她與熊貓的合影,併為一大群中國小朋友講述自己與大熊貓的故事。令人驚訝的是,時光又過去了5年,瑪麗已經年屆九旬了,這位痴迷熊貓的老人又再次來到了熊貓基地。這一次,成都人給了瑪麗一個巨大的驚喜:彷彿穿越了時光隧道,當年她抱過的潘多拉“復活”了!這神奇的一幕發生在2016年11月8日的晚上,那天,好客的成都人設宴款待瑪麗,還邀請她通過熱感成像技術與當年的潘多拉再次合影,對瑪麗而言,這一“玄幻之旅”恐怕是她一生的至樂了。

與瑪麗在2016年一同來到成都的尚有另外16名加拿大老人,他們都是華西壩洋教師的子弟,同在當年的教會子弟學校——加拿大學校(Canadian school)讀書,他們幽默的簡稱自己是“C·S的孩子”。同瑪麗一樣,他們大部分人也都是熊貓的“骨灰級”粉絲。他們告訴記者:“圓滾滾的潘多拉總是很調皮,就像生活在成都熊貓基地的這些大熊貓一樣,總喜歡爬到很高的地方,我們總是要搬梯子爬上去才能把它抱回來” “一到出太陽的那幾天,我們都會帶著潘多拉到大草坪上放風,它很享受那裡的陽光” “每當潘多拉在草坪上玩耍時,成都市民都會蜂擁而至,甚至鄰省的官吏也會來一睹潘多拉的呆萌可愛,一時間,來華西壩看大熊貓成了成都的新民風”。

「讀城」熊貓之都:華西壩熊貓傳奇

在華西壩出生的Marion(左)和姐姐Enid與熊貓潘多拉在一起


「讀城」熊貓之都:華西壩熊貓傳奇

華西壩的CS孩子與熊貓在一起


昨日熊貓映像

在漫長的時日中,潘多拉的故事被“CS”孩子留存在腦海中,也保存在一本由他們提供照片編纂的圖書《成都,我的家》中,其中有關大熊貓的圖片竟有20張。這些“圖像的歷史”明確記載了這隻大熊貓幼崽從新老主人交接,到遠渡重洋去到美國的全過程。一年之後,華西協合大學又將另一隻取名“潘”的幼仔熊貓送到了布朗克斯動物園,不過潘完全不能適應圈養生活,僅僅一年之後便夭折,而比它先到美國的潘多拉則幸運一些,它於1941年5月13日去世,成為1949年之前在國外存活時間最長的大熊貓。

在華西協合大學的歷史中,中西文化交流是始終如一的主題,外籍教授丁克生、中國籍教授李明良等人不僅引進過西洋的烏雞黑、荷蘭奶牛等諸多品種,也將中國的動植物介紹到了西方。在學校主辦的學術刊物《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誌》上,有關民國時期中國西南邊疆的動植物考察論文觸目皆是,受聘學校博物館的英國人葉長青即撰有《大熊貓棲息地》一文,此文應該是對大熊貓棲息地的早期研究文字。

「讀城」熊貓之都:華西壩熊貓傳奇

華西壩的洋教授葛維漢曾數度深入大熊貓棲息地


「讀城」熊貓之都:華西壩熊貓傳奇

早期西方探險家與它們捕獲的大熊貓

事實上,潘多拉和潘的捕捉也是合作的“成果”。1938年3月,紐約動物協會一位理事迪安·塞奇向紐約大學建議,如果能通過成都的教會學校捕捉熊貓應該是理想的途徑,因為他們有專業的採集人員,也熟悉當地的民情風俗,和中國政府也有著良好的關係,而紐約方面則以資助華西協合大學電影膠片、學術刊物、科學儀器等教學資源來交換。美國人的判斷是正確的,這項計劃得以順利實施。那時候,華西協合大學在成都已經立足了20多年,培養出來不少中國通,大學博物館館長、美國人葛維漢即是熟悉中國西部邊民的出色人類學家,對中國西南邊疆的人類學、博物學的考察有著開創之功,他在1928到1929年之間,即於四川穆坪(今寶興縣)蒐集到一張熊貓皮張。1942年,他又“抓住兩隻大熊貓並將它們作為中國政府送給美國的禮物送到了布朗克斯動物園”。這兩隻熊貓曾在華西壩圈養過,一些在華西壩生活過的老先生就有著抹不去的記憶,曾就讀於華西壩的郭祝崧先生曾回憶說:

“1942年,中國送美國一對‘潘達’(羌族、嘉絨藏族語音)暫時放養在華大的加拿大子弟校內,由丁克生老師負責” “消息一傳出,市民成批擁進華西壩,希望觀賞一下”。那時候,朝氣蓬勃的大學生郭祝崧酷愛攝影,還是商務印書館香港《東方畫刊》的特約攝影記者,面對這樣的尤物,他自然想將之留在他的鏡頭之中。無奈農業組組長、加拿大人丁克生一口拒絕,郭即與學校的攝影師張靜波略施小技,他纏住丁老師閒扯,張則以查看房舍是否需要檢修為由,矇住校工,進入熊貓的飼養房拍了十多張照片,據郭說,那些照片後來還在華西壩足球場展覽過。

「讀城」熊貓之都:華西壩熊貓傳奇

第一次中外合作研究大熊貓的外方首席專家夏勒博士

可惜在時光漫漶中,這批珍貴的圖像史料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相較之下,來自加拿大的“CS”孩子是幸福的,他們在風雨如晦的中國得以與童話般的大熊貓親暱無間,圖像和記憶都沒有褪去往昔的溫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