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就是学习70%中医内容+学习30%西医内容?陈可冀院士对这种两个半砖头的培养模式深深忧虑……

点右上角“关注”,知道更多

陈老今年已年届九十,但仍然耳聪目明。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陈老仍然心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如激情澎湃的“九零后”。这也真应了那句话: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采访陈老,是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的问题,他百忙中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了一个多小时,不仅指出了问题的根源,还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为此写出了一个整版的报道,这篇稿件不仅得到了《中国中医药报》等同行媒体的转载,更在管理部门和行业中引起广泛关注。

陈老的忧虑,深深记在我的心上:如今,中西医结合学科人才的培养机制存在问题,即无论“西学中”还是“中学西”,都面临难以就业的现实问题!他认为管理部门有责任出台政策,让更多愿意学习中医的医生没有后顾之忧。

时至今日,陈老仍奋斗在中医药发展的第一线,支持中医药的探索与创新,不懈推进各种中医药研究,如双心医学研究、中医药降压降脂研究、茶饮研究等,身体力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精进。

中西医结合就是学习70%中医内容+学习30%西医内容?陈可冀院士对这种两个半砖头的培养模式深深忧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陈可冀院士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2007年前后,社会上刮起一股废除中医药的歪风,并引发全社会争论,大有要把中医药事业打倒在地的势头。

陈老旗帜鲜明地站了出来,撰写了专门的文章:《坚持传承、创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旗帜鲜明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并坦诚地指出中医药事业面临的问题,如何完善的建议。我们又配合此文,多方采访专家,发出了“中医存废再起争论”的专题评论。

2018年,以“开放包容促进传统医学现代科学更好融合”为主题的“第七次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座谈会”上,陈老就“学习70%中医内容,学习30%西医内容,合起来就是中西医结合医生”这种两个半砖头的培养模式深深忧虑,并疾呼中西医结合发展需要培养“安、专、迷”的专业人才。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南针”

在陈老的学术生涯中,主笔出版过众多对中西医结合事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专著、指南、共识,著作等身。

《医师报》编辑部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能由报社发起、专家出面,找到“证据和中医药个体化并不矛盾”、“希望挖掘发扬证明中医药疗效真实性、准确性、可重复性,防止偏移的方式方法”,出台一个指南,为中医药的循证医学之路出力。

2014年,我带着初步方案找到德高望重的陈老提出这个想法时,没想到陈老欣然应允,认为有出指南的必要。不仅如此,陈老还当场确定了指南的名称、主笔班底、编委成员、大致内容、结构。尤其在主笔人员的确定方面,陈老除了自己亲自担纲外,还选定有丰富国外从医经验、又擅长循证医学的刘建平教授,和他一起担任。而编委构成,囊括了中医、中西医结合、询证医学等多个方面的近百名专家,可谓阵容豪华。

指南的撰写,难度远超预想,在原计划的数月内,陈老具体到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细节,都通过电话、邮件,与主笔、编委们进行详细沟通,最长的一次,电话打了一个多小时。

最终,历经一年时间、十易其稿、三次大范围征求意见,《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指南》定稿,共88页,发表于《中西医结合杂志》,同时获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指南》出版后,陈老在接受《医师报》采访时说:作为中医药的故乡,中国要有危机意识,积极争夺此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提高竞争力。《指南》的出版,正是致力于为从业人员进行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和方法学指导。

欢迎合作与投稿,我们的工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中西医结合就是学习70%中医内容+学习30%西医内容?陈可冀院士对这种两个半砖头的培养模式深深忧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