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人的收入及住房情況

眾所周知,目前老百姓的收入已與房價嚴重脫節,幾年前莫言獲得諾獎時,曾表示要用獎金在北京買套房,有人替他算了一下,按當時價格,如果在北京黃金地段購房,赫赫有名的諾貝爾獎金只能買套100多平的普通房。

但在幾十年前的民國年間,像莫言這樣的文化名人收入非常高,他們過著優裕的生活,不僅吃穿不愁,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買套豪宅也是小事一樁,他們的幸福生活常常讓後人感嘆不已。

康有為的收入和房產

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最有名的保皇派和改良派人物。進入民國後,康氏收入頗豐,在上海、杭州和青島有多處豪宅別墅,他晚年往來各地,過著奢侈的豪華生活。

民國文人的收入及住房情況

康有為青島故居

康有為晚年名下的房產主要有四處,分別是上海的遊存廬、瑩園,杭州的一天園和青島的天遊園。

遊存廬是康氏1921年所建,位於上海愚園路34號,後改為192和194號。園內有兩幢西式樓房和一幢五開間的中式樓房。園內另有一間古色古香的“竹屋”,外竹內木,盎然成趣,是康有為養身怡性和招待賓朋的所在。

1926年初春,康有為在遊存廬開辦“天遊學院”,開壇講學。一年後,北伐軍揮師北上,康有為知道自己不能見容於南方,便匆匆離滬去青島。據康有為女兒康同璧回憶:“先君離滬時,親自檢點遺稿,並將禮服攜帶,臨行前,巡視園中殆遍,且曰:我與上海緣盡矣。以其相片分贈工友,以作紀念,若預知永別者焉。”

瑩園是康氏在滬上的又一所私宅,建於1922年。瑩園臨吳淞,可遠觀東海日出,風景十分漂亮。康有為曾專為此園著詩一首:“白茅覆屋竹編埔,丈室三間小草堂。剪取吳淞作池飲,遙吞渤海看雲翔。種菜閉門吾將老,倚檻聽濤我坐忘。夜夜潮聲驚怕岸,大堤起步月似霜。”

不知出於什麼考慮,瑩園築成僅一年左右,康有為就將其賣給了日本人。

1920年代初,康有為在杭州西湖丁家山建了一座湖邊別墅,丁家山原名一天山,故此園被命名為“一天園”。園子佔地30多畝,有橋廊、池塘、茅亭、假山、紫藤棚、葡萄架,還種有櫻花、紅梅、菊花,特別是園內廣植玫瑰,盛開時漫天錦繡,燦若煙霞。一天園雖然地勢不高,卻能俯瞰西湖全景,令人賞心悅目,康氏甚喜此園,筆下記述頗多,有《一天園記》《一天園詩十章》等多種詩文留世。

青島天遊園是康有為最後生活的地方,如今已被闢為“康有為故居紀念館”,供遊人和後輩瞻仰、紀念。園子地處青島市福山支路5號,原是德國膠澳總督副官的住所,是一座標準的德式老洋房。1923年康有為遊覽青島時曾住過此樓,對這座房子很滿意,後來便買了下來,更名為“天遊園”,每年都率妻妾子女來此避暑消夏。1927年3月29日,康有為去一位朋友家做客,回家後腹如刀攪,疼痛異常,延至31日凌晨不治身亡,青島天遊園成為這位近代文化名人的殞命之處。

康有為不但房產眾多,其日常開支也非常龐大,他的這些錢來自何處呢?

據史料記載,康有為的經濟來源主要有以下幾項:

一是憲政黨提供的活動經費。學者陳明遠在《康有為的經濟狀況》中介紹,康有為作為憲政黨黨魁,長期接受憲政黨供給。有次保皇會在海外募得基金一百萬美元,就曾以10萬美元給康有為作遊歷各國“考察政治”之用。

二是海外華僑的捐贈以及大官僚、大軍閥對康氏的饋贈。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康氏在青島去世時,僅山東軍閥張宗昌就送了3000大洋作為安葬費用。

三是書法潤格收入。康有為的書法很受人們歡迎,達官貴人雅士名流趨之若鶩,康有為有時應接不暇,便讓弟子劉海粟模仿自己的字體寫字,自己只管簽名、蓋章,師生之間的流水作業倒也配合默契,天衣無縫。

據史料記載,康有為的書法潤格如下:“中堂七尺者三十圓,每減一尺減二圓,每加一尺加二圓;小橫額三尺內二十圓,磨墨費加一(圓)。”據說康氏僅此一項就月入1000多大洋。

除此之外,康有為還通過撰寫文章、發表演講來獲取經費。康有為的這些經濟活動很有成效,不但讓自己和家人過著鐘鳴鼎食的生活,還拿出一部分來資助了學生和友人,可謂一舉數得。

周氏兄弟的幸福生活

魯迅(周樹人)和弟弟周作人民初都在北京生活,魯迅在教育部做事,周作人在大學教書,他們兄弟的收入和住房代表了那個時代文化人的基本情況。

民國文人的收入及住房情況

周氏兄弟

魯迅到北京後擔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僉事,後兼任第一科科長。當時民國文官分特任官、簡任官、薦任官和委任官四級,國務總理、總長及各省督軍之類由總統直接任命的官員為特任官,各部次長為簡任官,各部科長和地方上的縣長為薦任官,最低級別的科員是委任官,魯迅擔任的僉事和科長就屬於薦任官,相當於今天的副司局或縣處級公務員。

按照《民國中央行政官官俸法》規定,僉事為四等4級官俸,月薪280元。當時北洋政府財政緊張,工資不能全數發放,魯迅1912年8月30日日記記載:“下午收本月俸百二十五圓,半俸也。”後來政府財政好轉,薪水足額髮放,魯迅月薪300元左右,此外還有稿酬和大學兼課的收入,總數大概400元上下。

1917年4月,經魯迅推薦,周作人從浙江紹興中學到北大國史編纂處任編輯,月薪120元;後來周作人擔任了北大文科教授,月薪升到240元,此外還有稿費等其他收入。這樣算下來,兄弟兩人每月大概收入600元以上,據《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一書記述:“北京1911年至1920年大米每斤3分錢,豬肉每斤1角至1角1分……植物油每斤7分錢。”從這份物價表可以看出,魯迅兄弟每月600多元的收入購買力還是不低的,在當時屬於高收入階層。

1919年周氏兄弟合資買了八道灣一所“三進”大四合院,房價和裝修一共花了4000多塊大洋,其中房價3500元、中介費173元、稅款180元、水管費115元,還有若干其他支出。

八道灣這所房子只花了周氏兄弟大半年的薪水,這在今天可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

1923年7月,周氏兄弟失和,魯迅隨即搬出八道灣。據《魯迅日記》記述,1923年10月30日,魯迅聯繫“購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衚衕21號房宅事成,議價800銀元”,這是魯迅在北京購買的第二套房產。

這座小院佔地近400平米,有3間北房,3間南房,東西各2小間廂房,魯迅朱安夫婦和母親三口人居住,非常寬敞。這所房子一共花了1000銀元(其中200元維修費),此時教育部雖然經常拖欠工資,但買套小四合院對於魯迅來說還不是什麼難事,也就三四個月的工資而已。

張恨水的經濟狀況

張恨水是民國時期最有名的暢銷小說家,按收入計算,他在當時穩坐作家富豪榜的榜首。

張恨水1919年來北京時沒有固定收入,屬於“北漂”一組,寄居在潛山會館。後來,張恨水相繼擔任了天津《益世報》、蕪湖《工商日報》駐京記者,併為多家報刊撰稿,一天要寫“好幾千字”,經濟狀況逐漸好轉,每月也有了200元左右的稿酬。1924年,張恨水在北京未英衚衕租了一處大院子,並將家人搬來同住,這是張恨水在北京的第一所房子,月租30元,從此他有了一個安定的住所。

民國文人的收入及住房情況

張恨水與家人在一起

1924年後,著名報人成舍我在北京相繼創辦了《世界晚報》和《世界日報》,邀請張恨水擔任兩報的副刊主編。辦報之餘,張恨水創作長篇小說《春明外史》在晚報連載,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又先後寫了《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小說,先在報紙連載,然後出版單行本,張恨水很快成為全國知名的當紅作家。

1930年,張恨水在上海結識了世界書局總經理沈知方,沈請求出版張的《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並開出8000元的天價稿酬(其中《春明外史》4000元稿費一次付清,《金粉世家》4000元稿費四次付清)。此外,世界書局還向張恨水約了四部書稿,每部稿酬1600元,限一年內交稿。這樣張恨水一年內便可以從世界書局拿到6400元的稿費,張伍在《憶父親張恨水先生》中這樣寫道:“(父親)平均月收入在500銀元以上,跟當時胡適教授的經濟狀況達到同一水平。”

收到世界書局稿費後,張恨水用4000元在大柵欄買了一所大宅院,這所房子有大大小小七個院子,遍植花木,十分舒適。張恨水與他的兩房夫人、三個子女和四位兄弟姐妹共同住在這裡,生活豪華,陳明遠在《魯迅時代何以為生》中如此描述:“他(張恨水)的書齋在丁香花旁,書齋東邊是他開闢的花圃,更特地用200銀圓培植了他最喜愛的菊花。他常同來訪的友人在花叢中賞菊,一邊喝茶一邊閒談,有時還做菊花鍋,飲酒賦詩,共賞秋色。”

在此期間,張恨水還認識了一位名叫周淑雲的女中學生,周淑雲是張恨水的忠實讀者,對張非常崇拜,張也很喜歡她,兩人陷入熱戀,和快便在外租房同居。張恨水給周淑雲改名為周南,後來周南一直陪伴著張恨水,直到1959年去世。

張恨水和周南的家在大方家衚衕12號,據說曾是前清狀元府邸,雕樑畫棟,精美異常。這是張恨水在北京的第三處住宅,月租只有40銀元。

1920年代中後期至抗戰爆發這段時間,是張恨水的黃金時期,他的許多重要作品都是此間完成的,當然其經濟收入也達到了一生的巔峰,這從他的住房和日常生活中即可看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