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突出“新”与“兴”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盐源:突出“新”与“兴”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盐源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曹正林 摄)

如何定义盐源这座城?

这座在历史上曾以“南方丝绸之路”而兴盛、“盐铁之利”而繁荣的城,今日因为满城香甜的苹果、独具魅力的泸沽湖、日新月异的新城新貌、脱贫攻坚的奋力拼搏,让大家对这座城有了新的定位。

时代奋进,盐源的“步伐“一直向前。幸福盐源、产业盐源、畅通盐源、美丽盐源、法治盐源,“五个盐源”建设的不断推进,让我们看到了盐源发展的无限可能。

2018年盐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0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34亿元,实现农业产业增加值23.9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24亿元,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3.84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4元……各种数据的跃升都在诉说着盐源时代进步的轨迹。

从时代的前进步伐之中,盐源这座城的“新”与“兴”,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盐源:突出“新”与“兴”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泸沽湖女神湾

盐源:突出“新”与“兴”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锦屏水电站(樊华 摄)

盐源:突出“新”与“兴”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雅砻江天堑变通途(李万秀 摄)

满城尽是苹果香 苹果成为盐源人的“致富果”

盐源:突出“新”与“兴”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盐源苹果

“种苹果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今年58岁的王德升是藏族人,住在凉山州盐源县梅雨镇虾粑沟村。他家有15亩地的苹果果园,每年种植苹果的收入有2万多元。在政府的帮助下,家里盖上了5间平房,大儿子也买了货车,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现在的“幸福”得来不易,他还记得之前一家人住在盖租乡三家村的日子:车路不通、水电不通,全家一年的收入不到5000元,生活捉襟见肘。

如今,王德升每天早上8点都会带着农具到自家的苹果园,施肥、剪枝,摘果,一天时间,要花6~7个小时在苹果上面,但他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心里踏实,他说:“有了苹果,生活就有了盼头!”

脱贫致富,改变的开始,就是——苹果。

走进位于盐源县干海乡盐河村的彝家优品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在对刚从果园摘下的新鲜苹果进行选果,准备装箱、打包,这些苹果当天就能坐上邮政快递的取货车,运往全国各地,从下单到收货只需要2~4天。

合作社负责人余玉华在电脑前忙碌着,每隔几分钟就会接到新订单通知,打单机一张接一张印出新的物流单子……在盐源苹果收获的季节,这里每天要打包3000多箱苹果发往全国各地。

“去年销售额400余万元,今年苹果价格不错,销售额有望突破600万元。”余玉华笑着说,他有信心,今年盐源苹果电商销售还将再创新高。

随着电商销售势头的一片大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电商大军,盐源县电子商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盐源县电商交易额从2015年的9800万元骤增至2018年的10亿元;自2015年以来,累计提供就业416万人次,其中建卡贫困人口就业153万人次,直接帮助74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

打破传统,“电商+苹果”产业发展,致富的源头,也是——苹果。

盐源平均海拔2300米~2600米,日照充足,日夜温差大,这里离城市很远,离阳光很近,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盐源苹果优良的品质。

红润脆爽、带着糖心的盐源苹果成为了凉山特色农产品中的一张闪亮“名片”。近年来,盐源县不断做全做优做强苹果产业及其延伸产业链,多举措促进盐源苹果提质增效,持续擦亮“盐源苹果”的金字招牌。

截至目前,盐源县苹果种植规模已达41.3万亩,预计今年将实现产量10亿斤、产值22亿元,“西南地区最大苹果生产基地”的地位无人撼动。

“把盐源苹果推出深山、推向全国,不断增强‘离太阳很近、离城市很远’的盐源苹果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9月23日举行的盐源县第三届苹果节开幕式上,盐源县委书记邓天友说,盐源县计划通过5年的苹果产业化项目实施和扶持发展,苹果种植总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产量达100万吨,贮藏能力达10万吨以上,年综合产值突破40亿元,争取将盐源苹果纳入中国苹果体系建设强县之列,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品质最优、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现代高原苹果产业基地强县。

满城苹果香,盐源苹果的明天值得期待。

人间值得泸沽湖 从“高原明珠”到“文旅体”融合发展胜地

泸沽湖被称为“高原明珠”,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其湖水清澈蔚蓝,面积达50余平方千米。作为世界著名风景名胜区,泸沽湖素有“东方女儿国”“母系社会的最后一块活化石”的美誉,其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古老摩梭文化,形成了别具魅力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秋日的泸沽湖,正是一年之中最美的模样:游客如织的走婚桥,黄绿渐染的草海,落日迷人的女神湾……抬头,天是沁人心脾的蓝;举目,四处皆是动人的秋意。

这里,大自然恩赐的美景依然,“时代“的气息却已经融入在这里的每块土地,古朴和现代相结合的民宿民居,独具特色的观光栈道,展现民俗风情的泸沽湖摩梭博物馆……今日的泸沽湖,这颗“高原明珠”被不断打磨,已然成为了盐源县旅游的一张名片,成为了盐源县“文旅体”融合发展的胜地。

10月20日,2019·环泸沽湖国际自行车公开赛在盐源县泸沽湖镇鸣枪开赛,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名选手从泸沽湖情人滩出发,途经泸源涯、里格半岛、草海、走婚桥景点及沿线摩梭自然古村落,绕湖一周。

这场精彩的赛事,让泸沽湖再次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环泸沽湖国际自行车公开赛作为凉山州“两湖两赛”的组成部分之一,经过三年培育成长,现在已发展成为四川重要的文化旅游品牌,并获得“最美赛道”的赞誉。

以大赛为契机,以赛促文、以赛促旅,泸沽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据相关数据统计,自首届环泸沽湖国际自行车公开赛举办以来,盐源泸沽湖的游客量逐年增加,今年1至9月游客量已超过65万人次,同比增长17.1%;今年国庆长假期间,盐源泸沽湖游客总量同比增长31%。

“通过环泸沽湖国际自行车公开赛,让更多人认识泸沽湖,了解泸沽湖,爱上泸沽湖。”邓天友说,泸沽湖是盐源县旅游发展的一个“样本”,旅游是盐源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环泸沽湖国际自行车公开赛的IP,通过赛事开发和品牌塑造,实现“文旅体”融合发展,从而推动盐源县全域旅游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今年,盐源县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全域旅游“3311”重点项目,加快把盐源打造成香格里拉农文旅生态示范走廊重要节点。

同时,持续开展摩梭家园建设暨摩梭文化保护工程,加快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力争泸沽湖旅游景区5A创建成功,加快推进柏灵湖苹果庄园、公母山景区建设,逐步推开雅砻江流域旅游开发。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建设,积极推进泸沽湖特色小镇、金河特色小镇、前所爱情小镇、润盐古镇等项目。

开放的盐源县敞开了怀抱,“明天”的盐源越来越好。

不坠青云之志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战

“今年,我们要围绕脱贫摘帽目标任务,攻坚克难、奋力进取,对标补短、全力冲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这座城的“新”与“兴”,与脱贫攻坚这场战役血脉相连。

2014年,盐源县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这一年,盐源县确定贫困村122个,其中,极度贫困村7个,贫困人口15062户68970人,贫困发生率19.1%,是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如何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落实精准要求、下足绣花功夫,用好用活用足各项政策支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建机制、促保障,举全县之力、汇各方之智,全力以赴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邓天友说,脱贫攻坚慢不得,脱贫攻坚等不得、脱贫攻坚输不起。

为此,盐源县聚焦精准扎实全力攻坚,鲜明确立精准工作导向,始终把“精准”作为最根本的前提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切实锁定扶贫对象扶真贫、真扶贫,确保不落一村一寨、不漏一户一人。

聚焦建房修路全力攻坚,坚持住房安全、道路畅通、基础配套多管齐下,把以安全住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最坚实的支撑全力推进,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贫困群众住有安居、生活方便,让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实现质的飞跃。

聚焦产业就业全力攻坚,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当前抓脱贫、着眼长远抓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1+X”生态产业,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动三产深度融合,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长远致富。

聚焦民生福祉全力攻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强化教育保障,强化医疗保障,强化兜底保障,不断提升保障水平、消除扶贫盲区。

聚焦移风易俗全力攻坚,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消除“精神贫困”,教育引导群众主动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培育新风正气,激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

聚焦机制保障全力攻坚,坚定不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制,层层加压,引导各级工作力量和各种帮扶资源向脱贫攻坚聚焦,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提供坚实保障。

截至目前,盐源县“两不愁三保障”“一低七有”“一超六有”等指标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县累计实现122个贫困村退出、15006户68787人脱贫,剩余贫困人口53户21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6%。

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场酣畅淋漓的脱贫攻坚战,让我们看到了盐源从内而外的改变。

盐源脱贫攻坚的“春天”,如约而至。

(周厚屺 卢苗苗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胡智 陈国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