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到底谁才是第一谋士?为什么?

徐老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争之世的三国时代,造就了一批顶级的谋士,给予了谋士一个施展才能、指点江山的绝佳平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谋士阶层主导了三国时期格局的演变,并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纵观整个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谋士当属以下四位,即:卧龙、凤雏、冢虎和鬼才。我们先来看看这四位的简介。

第一位:卧龙。即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他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都无果而终。事实上,诸葛亮的一生,是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刘备正是遇到诸葛亮后,才开启了人生的转择点,才使得兴汉大业有了真正的起步。基于此,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第二位:凤雏。即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相似的是,庞统也是闻名于山野。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庞统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为表彰他的功勋,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陈寿对其有如下评价: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第三位:冢虎。即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在三国时期,司马懿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可以说,在三国中期,能够与蜀国军师诸葛亮比智慧和谋略者,大概只有司马懿一人。所以,魏明帝曾对司马懿说:“西方事,非君莫可付者。”司马懿对诸葛亮,攻无力取胜,守足可以自保。诸葛亮北伐曹魏,在第四、五两次最有威胁的出兵中,都是因司马懿的巧妙拒守而使其无功自撤。  

第四位:鬼才。即郭嘉,字奉孝,外号“鬼才”,曹操帐下著名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他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之后,曾大哭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由此可见,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那么,在上述四位顶级谋士中,谁才能称得上是三国第一谋士呢?我个人认为:三国第一顶级谋士,非冢虎司马懿莫属。

一方面,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真正笑到最后的人。他熬死了曹丕、曹睿,耗死了卧龙,从而以自己的谋略使魏国游刃有余的应对蜀汉和东吴,并奠定了西晋代魏的基础;另一方面,庞统和郭嘉二人,都是英年早逝,平生功绩无法与诸葛亮和司马懿并论。而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最擅长的是政治和治国,虽然军事谋略水平也不低,但是在对阵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时却无可奈何,致使六次北伐均无功而返,最终含恨病逝于五丈原,从这一点上来说,司马懿也可以算是诸葛亮的“克星”了。


汉时明月


要评"第一谋士",首先看“谋士”怎么定位。

如果是运筹帷幄、军政纵横,则诸葛亮、荀彧、张昭都已属于相国之才。

尤其是诸葛和荀令君,都已是实际的国务院总理地位。曹刘出征,诸葛与荀令君常为后方主持。

但如果是献计献谋、算无遗策的贴身战场小顾问、人肉SIRI的话……诸葛、荀、张就得列开了。

魏之贾诩、荀攸、郭嘉、程昱,都是一时俊杰。

贾诩、荀攸有资格和荀彧独列一传,明显出众;郭嘉和程昱、刘晔们同列一传,略次一筹。

史书又如此说庞统、法正:

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所以庞统约等于荀彧荀攸、法正约等于程昱郭嘉。只是庞法论成绩策谋,不能说高过荀贾,所以只是候选。重点说荀攸、贾诩、郭嘉吧。

荀攸是曹操的临场智谋机。南打张绣、东征吕布、破文丑、烧韩猛,离间袁家兄弟,都是荀攸的计策。

尤其是官渡,前线基本是荀攸为主军师。曹操都承认“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传说荀攸一共画秘策十二道,只有钟繇知道个中真相了。

贾诩就更可怕了。开始帮着李傕郭汜,破了吕布;帮着张绣屡破曹操,到关键时刻又让张绣站对了边,在合适的时间降了曹,所谓“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官渡,他和荀攸一起画谋;取了荆州,他劝曹操不要伐吴;对付马超,是他提出的离间计;而且乱世里活了七十七岁,身居高位,聪明得过了头。

陈寿原话:“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郭嘉跟这两位比,更偏判断型。比如劝曹操打袁绍、打吕布、料中孙策之死,后来对袁谭兄弟的间隙、奔袭乌丸等事,郭嘉都是劝曹操“要不要这么打,要不要撤兵”的那一位。

仅论判断的表现,不在荀攸贾诩之下。但在“出策”方面,比那二位秘策不断的,明显少了一点。

打个比方,李世民说“房谋杜断”,荀攸好比房玄龄,有谋;郭嘉就倾向杜如晦,善断。

故,论谋士,我还是倾向贾诩最高,荀攸次之,郭嘉再次之。虽然曹操心里估计最喜欢郭嘉。


历史de印记


三国第一谋士,我推荐贾诩。

谋士,以谋略取仕,靠智慧吃饭。都说谋士有5个境界:一谋己,二谋人,三谋兵,四谋国,5谋天下。大家会认为能谋天下的可谓第一谋士,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能谋己,能始终独善其身而保全自己的才可谓第一谋士,这也是我推荐贾诩的原因之一。

贾诩,字文和,出生于147年,死于223年,享年七十七岁。在古代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什么?说明贾诩长寿啊。在乱世,一个手无寸铁的谋士,竟然活了这么久?简直是个奇迹。

三国中出名的谋士有很多,不过这些聪明人士,好像活的都不长。有智多近妖而早死的“曹派”郭嘉;因偶感风寒而死,只活到36岁的周瑜;悲催被自己主公逼死的荀彧,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等等。虽然他们之中有谋兵、某国之才能,甚至可以谋天下。但是命没了,一切也就成空谈了。

只有贾诩活得很好,活得最长,这难道不是谋己的最好体现吗?

有些人会说,可能是因为贾诩存在感比较低,这无法证明他的才能,更不能由此认为贾诩是三国第一谋士。

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被称为“三国毒士”的贾诩,未曾效劳曹操之前,可是差点让曹阿瞒有去无回。曹操长子曹昂和其大将典韦就是在这次战役中为了保护曹操而殒命的。我的天,最厉害的是:贾诩投降于曹操后,还能步步高升。

三国第一谋士,贾诩当之无愧。





历史小八卦迷


三国第一谋士那当然是贾诩了,贾诩,字文和,出生于147年,死于223年,享年七十七岁。在古代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什么?说明贾诩长寿啊。在乱世,一个手无寸铁的谋士,竟然活了这么久?简直是个奇迹。最后还善终而死,其次就是郭嘉,鬼才郭嘉,我最崇拜的三国谋士郭嘉,可惜死得早,才37岁就死了,曹操的得力助手,郭嘉我就不吹了,回答的基本都说了我就不用继续说了,最后就是诸葛亮,27岁被刘备三顾茅庐出山,曹操死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取代了东汉王朝建立了曹魏,第二年刘备称帝,建立了蜀汉,诸葛亮打着兴复汉室北伐曹魏,可惜用人不当,重用了马谡丢了街亭,挥泪斩马谡,措施了灭曹魏兴复汉室的最好时机,被司马懿给活活耗死到北伐路上,可谓是可悲呀,最后就是司马懿了,年轻的时候逃避曹操,为了逃避曹操的招募不惜以装病太推辞,中年辅助曹丕上位,但还是没有得到曹丕的重要,到了曹睿的时候基本就没有出场的机会,可谓是终其一生都不被曹魏重用,知道曹睿死后曹魏的皇帝不作为到了60多岁耗死了曹真曹休才有了上位的机会,他把握了机会除掉了曹爽才有了他出人头地,与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峙,最后耗死了诸葛亮,最后到死得时候培养了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才有了最后建立晋取代曹魏的根基,其实也不是司马氏取代曹魏,而是曹魏的末代皇帝太没用了。。。。


纞柒


这个问题我认为问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

但如果要我给个答案!

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郭嘉!

虽然他只活了短短的38年!可以说是英年早逝!

但是他的成就是三国时期里很多成名谋士所难以企及的!

21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

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

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再出山时也就是27岁!

距离他生命结束还有短短的12年!

而也正是在这短短的十二年之间,他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实现了自己抱负,在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世永远记住了这个‘奇才’!

公元196年,曹操非常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死,求才于荀彧,后者荐郭嘉。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大喜道:“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也欣然:“是我真正值得辅佐的人。”,遂出仕。

从那一年之后,郭嘉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定辽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的流域!可为建立不世之功!

他所写的《十胜十败论》,可以说是绝唱!

可惜的是在消灭辽东太守公孙康之后,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伟大的毛主席曾平价郭嘉:

①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②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平价郭嘉:

①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②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

③经天纬地实可夸,少年才学冠中华。曹公深识真梁栋,兵败犹然想郭嘉。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郭嘉是何等的惊才绝艳!





小胖说史一页书千行泪


我们通俗认为的“谋士”的本领是什么?三点:一、战略眼光,即阅读天下动向,审时度势的能力,著名的如周公瑾雄图二分和诸葛亮隆中对的天下三分。这在那个信息传输极不发达的三世纪中国是很不容易的,非常考验谋士的战略研判能力。二、战术制定,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所的“谋士献计”根据具体的战场形势为主公出谋划策。三、事件预测和判断能力。这个稍微解释下,不同于第一条的战略研判,这个考量的是对事件走势的预测能力,和对环境,形势,人心的判断能力。

战略规划

考量战略水平,不仅要看其对天下大势判断预测的眼力,还要考量其战略制定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其对战略的部署和实施,最终达到目标的能力。以此依据,曹魏的荀彧、司马懿;东吴的张昭,鲁肃;蜀国的诸葛亮,都是这类型人才的顶尖水平。那么谁才是真正的第一呢?荀彧在曹操汉室混乱的时候第一个提出让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毛玠后提出“奉天子以讨不臣”);周瑜、鲁肃有“吞刘抗曹”和“连刘抗曹”的战略规划(但是这二人严格来说是将领而非谋士,包括后面的吕蒙陆逊);诸葛亮更是在隆中就为刘备制定了连吴抗曹,攻略荆蜀,天下三分的宏伟规划,并积极帮助其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相较之下,司马懿虽有“肃清万里,总齐八荒”之志,在战略谋划上要略差一筹,其人更倾向于静待天时,阴而取事。至于江东张昭,虽是东吴内政的一把手,但其在孙策和国母两番托孤之下,于赤壁时,主张孙权投降。虽然在当时看起来,确实是现实的选择,但从结果看来,其军事判断能力明显要弱于前面几位。

战术制定

战术上比较出名的谋士基本以曹魏为代表,周郎虽有赤壁火攻,吕蒙能阴袭荆州,陆逊火烧连营,诸葛亮平南蛮,出祁山,姜维、邓艾、钟会、后期的陆抗、杜豫也都有奇正相佐,克敌制胜的战绩。但是一方面这类人多是于一战一役中表现出色,另一方其身份也多是将领成分居多,不符合谋士的评比范围。就战术制定而言,水平最高的应该是魏国的荀攸、程昱、郭嘉、贾诩;蜀国的庞统、法正等人。三国志中,荀攸、贾诩与曹魏总理级别的荀彧合列一传,明显更为出众,郭嘉、程昱与刘晔等稍次之。荀攸相当于曹操的战场顾问,平张绣,灭吕布,破文丑,烧韩猛用的都是荀攸的计策,官渡之战荀攸更是主力军师。曹操称其“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预测判断

决断是乱世谋臣的一项重要能力,相比谋略甚至都更为重要。出谋划策的高低无外乎就是好主意,馊主意,忽悠主意,好的主公自己有鉴别好主意,判定并决断的能力,比如曹操,相反袁绍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见事迟钝,好谋无断(这其实是普通人的通病)。那么作为谋臣哪些人在这一方面更为突出呢?当属贾诩、郭嘉、荀彧、诸葛亮等人。郭嘉曾精准预测孙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这简直是对孙策命运的神预测。

袁曹决战中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说是罗公演义的,原型是荀彧的四胜说,荀彧对袁氏诸谋士的命运预测也相当精准,但是之后北征乌桓和缓攻袁绍二子,皆不出郭嘉的判断和预料。贾诩人称“鬼谋”其最擅长的是对人心的判断,比如裹挟汉帝,劝张绣投降,平西凉时离间韩遂和之后的拥立曹丕。可以说贾诩对人心的判断三国无人可出其右,而且其深谙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之道。身处乱世漩涡的中心,能七十高寿,身居高位而善终,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但从出发点上,其似乎更在意个人的得失与安危,相较郭嘉的天纵才华多了一份保守和私意。诸葛丞相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太多突出的事例,甚至还有误用马谡的一时之失。

综合三个维度的评比,诸葛亮战略第一,荀彧稍次;荀攸战术第一,贾诩稍次;郭嘉决断第一,贾诩稍次。






飘零的曾摇曳


东汉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军事家和布局者,当属曹操,袁绍,孙权,刘备,刘备,马超,司马懿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促成三国鼎立局面者当属曹操,孙权,刘备,而三国谋生 如诸葛亮,司马懿,郭嘉,鲁肃等

1.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早年隐居南阳。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211年,随刘备夺得汉中。221年诸葛亮被任命为蜀汉丞相,主持朝政。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特追封他为武兴王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208年,强行辟为文学掾。曹操封魏王后,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权力,诛杀曹爽。251年,司马懿病逝,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3.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郭嘉早期投奔袁绍,后转投曹操,且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极大贡献。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于公元207年英年早逝,谥曰“贞侯”。

综合上述我觉得诸葛亮是高尚品格的代表,司马懿 确是胜利者





载途清欢


感谢有机会分享。

谁是三国第一谋士,看《三国演义》来说的话应该是诸葛亮。而且诸葛亮远远超出了谋士的价值,太多事迹不一一阐述。对于曹操身旁的谋士当属郭嘉,诸葛亮是207年出山跟随刘备,郭嘉也是207年死去,所以很多人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认为郭嘉是第一谋士。郭嘉在三国只有三十三回,主要是官渡之战前的《十胜十败论》郭嘉遗计定辽东。曹操话语中他的第一谋士是郭嘉,赤壁后曹操席间痛哭流涕,说若有郭奉孝何至于有此败,但曹老板应该是说给当时在座的各位听的,也是对郭嘉的一种肯定与怀念,如果赢了赤壁之战,曹操难道还会说郭嘉在会赢的更漂亮?诸葛亮未出茅庐便有三分天下,难道不比郭嘉的十胜十败?诸葛亮对事情发展的推测等等不亚于郭嘉的遗计定辽东吧!且有诸葛亮多智近妖之说。我想三国之中最厉害的当属诸葛亮锦囊了!对于司马懿与诸葛亮,虽然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是长寿不长寿的问题。孙权这边呢,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张子布被诸葛亮过江时就骂了一顿,周瑜也被诸葛亮气死。谁是谁非一看便知了。


三国多才俊


要说三国,武将群星璀璨,文臣很是不遑多让。魏蜀吴很是上演了无数次经典的谋略较量。而在之初,田丰,沮授,李儒,陈宫。此后,陆抗,羊祜,杜预等,都藏经天纬地之才。然或识人不明,下场无存,或者操劳一生,死而后已。

而这之中,贾诩最为有才。何谓才,露才展示自己,隐才保全自己。既可荣耀光芒,又可退身幕后,还可荫蔽后人。

贾诩,先从董卓,后更李傕郭汜,再投奔张绣,最后归于曹操。先后四任,有凶残之流,也有奸恶之徒,既被委以重任,又可安享晚年。而其子孙,贾穆,贾模等,都荣其一世。


雪在天上游


三国第一谋士当属司马懿,虽然多次败给诸葛亮,但虽败犹荣,他能屈能伸,不去和劲敌硬碰硬,不去和上司争名利,养精储力,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各种攻击,最终三国归晋,成功只论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