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迴歸汽車金融本源,搭建新結構,創造新模式

不出預料,汽車金融界的大變革還是來了。隨著一波接一波的監管政策的下發,每個從業人員都在密切關注下一步的動向,以及可能帶來的諸多變化。筆者認為,目前仍處在讓子彈飛一會的階段,很多具體的細節要求仍要看市場的反應做出調整。但是大勢是不容改變的,強合規、控風險、淨化市場一定是這個階段的主流。我們必須根據這種趨勢進行調整,而且應該是結構性的調整。汽車金融野蠻增長的時代已經接近尾聲了。那麼,今天的這篇文章會針對什麼才是迴歸本質,如何搭建新的業務結構,以及如何創新業務模式三方面進行闡述。


迴歸業務本源才是正途


我們一直在講,杜絕市場亂象,迴歸業務本源。但是我們是否認真的考慮過,市場的亂象到底是什麼?業務的本源又是什麼呢?亂象指的是沒有足夠的秩序,體現在合規方面。市場魚龍混雜,大批從業者其實根本不具備汽車金融的從業資質和能力。各種產品拼的不是匹配度,而是各種無底線、無節操。利用風口,賺了錢再說,風險來了,抹抹嘴跑了。留下了一地雞毛。


我甚至一度懷疑,所謂的互聯網金融,他們真的是做汽車金融的嗎?他們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汽車金融市場進一步繁榮發展嗎?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結果是不盡然。這些就脫離了汽車金融業務的本質。汽車金融業務的本源或者說本質又是什麼呢?我個人更喜歡用汽車金融服務這個詞。也就是說本身的屬性是服務。為我們的消費者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產品,幫助他們實現購車的夢想。而本質也是一種對於風險的經營。


那麼關鍵詞就出來了,一個是提供服務,一個是經營風險。這也就是我個人認為的業務本源。所有的變化其實都離不開本源,也是基於本源產生的變化,一旦偏離,就會出現問題,也就是我們說的市場亂象和風險叢生。提供服務的核心是什麼?


我想有兩個主要層面:一是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的能力;二是可以讓客戶輕易享受到優質服務的能力。我們的從業企業可以認真的想一想,就這兩條標準,自我評價一下,我們可以得多少分?概括來說,就是消費者能否在放心的環境中,輕易的得到與自己需求和能力相匹配的產品,以及與之配套的各項前置性和保障性優質服務,從而產生愉悅和安心的感覺。

如何迴歸汽車金融本源,搭建新結構,創造新模式

另一個重點是經營風險,這也是永恆不變的主題。一單汽車金融從獲客開始,到還款結束的整個過程才是一個完整的風險管理過程,而市場上不乏很多從業者,在他們心中,為消費者放款,獲得高額收益就已經完成了他們心中的風險管理閉環。後面的事情,如果能賺取高額利潤,那就參與一下,如果風險擴散,就溜之大吉,這種現象是廣泛存在的。也恰恰是我們監管部門應該重點整頓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驗證了筆者的一個看法。汽車金融市場的主流仍應該是銀行和汽車金融公司,因為他們跑不掉也躲不掉。既然要承擔全流程的風險,那麼也就勢必會成為市場的主流。如果說迴歸業務本源是整體調整的指導思想,那麼如何實現呢?自然會引出我們的第二個話題,搭建新的業務結構,為業務迴歸本源提供可實施性的業務框架。


搭建新的業務結構才是辦法


按照迴歸業務本源的思路,勢必會發展到如何實現。在實現的具體方法之前,也會對業務結構進行重新的梳理和調整。在這方面,其實監管部門已經給出了一個參考意見,就是提出擔保人擔保資質的問題。於是融擔公司閃亮登場。

但是筆者個人認為,這只是一個拋磚引玉的鋪墊過程。眾所周知,融擔公司牌照的獲取難度有多大。即使有了融擔公司,對你的資金能力,保證能力要求又有多高。而傳統的融擔公司雖然具備擔保的資質,但是是否具備擔保的能力還是存疑的。所以說,要求融擔介入只是一個過渡性政策,或者說是一個啟發性政策。主要是告訴我們一要業務合規,幹自己該乾的事。二是要搭建好防控風險的結構,確保整體風險可控。

同時,上篇文章筆者也曾提到,監管部門開始調研保險公司信保產品審批制改為備案制的可行性。這種信號釋放的已經足夠強烈。門檻看似低了,但其實要求更加嚴格了。重點要求保險公司的產品設計能力和產品管理能力。其實和我們第一部分講的是一個道理,也就是產品的適用性和風險的可控性的問題。

如何迴歸汽車金融本源,搭建新結構,創造新模式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瞬間就會覺得柳暗花明,基本可以肯定兩個問題。其一,業務結構調整會成為必然,將風險更加分散。其二,不是你有了身份就能上牌桌,還要看你有沒有這個能力。也就是說,單純的通道模式,背書模式走不通,因為這種模式只是解決了結構的問題,但是沒有解決實際分散和化解風險的問題。而且更容易把保險公司也拉下水。

我想,2004年的履約險之災不該在重演了吧?我想大多數朋友的想法還處在一個誤區,包括以前的我,認為保險公司根本不具備兜底的能力,也不具備資產管理的能力。充其量就是一個通道公司而已。其實在現在,我也依然持相同的觀點,那就是目前保險公司的履約保險並不能真正的解決本質性的問題,其實真正的兜底方還是渠道。保險公司掙的是資質的錢。性命攸關的問題,或者說風險把控的源頭其實還是在於渠道方。正因為源頭自己無法控制,所以銀行也好,保險公司也罷,其實是不敢輕易入場的。

但是市場發展到今天,隨著局勢的變化和發展方向的逐漸明朗。我們依舊可以大致確定幾個方向。一是銀行和保險公司不會退出汽車金融這個主戰場。二是通過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協作,也在通過這種結構性的調整來完成強強聯手。銀保監的合併其實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提示和啟發。所以說,目前的系列調整都是在為了重新搭建結構,也就是市場通路。


我也大膽預測一下,下一步的重點一定會放在實際資產管理能力方面。只有這樣,結構才能搭的穩當,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繼續推演我們的假設,如果我們上述的預測成立,勢必就會引發出一個新的問題,也就是用什麼樣的業務模式和操作方法來真正實現有效規避風險。那麼我們今天的第三個話題就是模式創新的系列思考。

解決實際問題的才是好模式


無論思想還是框架,如果高高的懸在半空,那麼一切都是空談。所以最重要的是落地,是實踐。這也是老穆入職新單位,進入新行業的核心訴求。尋找舞臺,讓想法通過實踐去檢驗。由於涉及保密的問題,這部分只能說說思路,具體方法就不重點描述了,我們市場上見。實際資產管理能力的建設的核心在於資產有誰來管,誰來管資產,誰就才有核心的話語權。所以,大家完全沒必要質疑銀行和保險公司在這方面的企圖。

最終要達成的一定是具備真正的資產管理能力。但這畢竟是髒活和累活,以前也只是提提而已,但不會有真實的行動,而今非昔比,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嚴控金融風險要求,已經倒逼機構們去全力以赴,努力調整。


如何迴歸汽車金融本源,搭建新結構,創造新模式

資產管理能力的建設需要一個過程。集合行業內各個領域的優秀企業,共同搭建一個資產管理平臺,完成點到面的產業佈局一定是最終的方向。銀行和保險公司不一定要自己做,只要能為所用就已經足夠了。這也就是老穆我反覆強調的竹林共生法則。資管平臺搭建的最終目的是將業務的核心掌握在責任最重、能力最強人的手裡。從而全盤的把控風險和管理的主動權。從而渠道方也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導流方。從而完成整合結構搭建後的落地。


資產管理平臺的搭建既然需要一個過程,那就必然是一箇中長期目標。那麼短期的目標又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將大結構中的資方、保險方、渠道進行利益、責任和義務的平衡。避免相互綁架的行為。避免各自為戰,而需要形成一個緊密合作的共同體。在目前這個結構中,貌似渠道方最弱,其實不然。在業務開始後,當到達了一定規模,渠道方其實是最有話語權的。因為其最近接終端,並且承擔著最為重要的兜底擔保責任。


作為銀行和保險公司,就要調整自己的思路和行為方式,不能高高在上。既要管理好渠道,又要服務好渠道,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一旦平衡關係被打破,也就是該出現風險的時候了。所以原則一旦確定,就要付諸行動。就要和渠道方共同發展,用一種投行的思維和行動去參與到業務之中。這才是深度的綁定,真正的穿透。在這個結構中,保險公司其實就是橋樑,起著保持整體平衡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