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煙監管舉措升級:嚴禁網絡推銷 阻斷“第一口煙”

針對電子煙的監管舉措再度升級——近日,國家菸草專賣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通告要求,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不得通過互聯網銷售電子煙,不得通過互聯網發佈電子煙廣告。

以“健康”面貌出現,卻成為年輕人變成菸民的“第一口煙”——一段時間以來,風靡全球的電子煙引發了各國警惕和嚴厲管控。將電子煙列入控煙範圍、阻止電子煙向未成年人蔓延,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電子煙監管舉措升級:嚴禁網絡推銷 阻斷“第一口煙”

新華社發

並非“健康無害”

“身邊很多朋友都在抽,據說電子煙比較健康,所以我也試了試。”17歲的高中生梓寰(化名),第一次接觸電子煙是因為朋友的強烈推薦,原本對香菸比較抗拒的他,如今也成了(電子)煙不離手的小菸民。

電子煙是一種特殊的菸草產品,一般由煙具和煙油組成。目前我國主流的電子煙,其煙油主要由菸鹼(尼古丁)製成,並通過電子煙具將尼古丁以及各類添加劑霧化後供消費者吸食。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電子煙的使用者都表示,自己是看到廣告中“可以幫助戒菸”“健康無害”等宣傳後才“入的手”。清華大學公共健康與技術監管研究課題組發佈的《電子煙產業監管狀況報告》(2019)也指出,電子煙零售網站的營銷話術中,有95%的比重將電子煙與健康、乾淨聯繫到一起,89%的網店會宣傳和健康有關的益處。

事實卻並非如此。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2019年全球菸草流行報告》指出,電子煙“無疑有害”,不僅有尼古丁,還有其他一些有害物質,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尚不明確;沒有充足證據表明電子煙有助於戒菸。

國家菸草專賣局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很多電子煙企業用“幫助戒菸”“健康無害”等違背客觀事實的宣傳誤導消費者,但多數電子煙在原材料選擇、添加劑使用、工藝設計、質量控制等方面隨意性很強,存在不安全成分添加、煙油洩漏、劣質電池等嚴重質量安全隱患。

專家指出,尼古丁會嚴重危害青少年的神經系統,而電子煙“穿上漂亮的外衣”,引誘青少年吸食,導致他們不知不覺染上煙癮,甚至有極大的可能接觸傳統捲菸。這一趨勢無疑令人擔憂。

瞄準年輕群體

儘管通告已發佈多日,但記者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上搜索發現,仍有多個品牌的電子煙正常銷售。雖然商品明確標示“未成年人禁止使用電子煙”,但購買過程並無驗證,未成年人可以輕易買到。

與此同時,在上述電商平臺的電子煙廣告中,頻繁出現年輕人手持和吸食電子煙的畫面,並配以“就是好抽”“天然減害”等文字描述。此外,這些廣告中還較為隱晦地透露出電子煙沒有二手菸危害、能夠提高年輕人搭訕次數等信息。

對此,前述清華大學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在廣告營銷中,電子煙被符號化為上層社會的消費品,並代表了獨立個性和生活方式。在文化產品尤其是電視劇、MV中,電子煙與歡快、輕鬆、享受的氛圍相聯繫。

相關數據值得警惕。2019年5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調查結果顯示,使用電子煙的人群主要以年輕人為主,15—24歲年齡組人群電子煙使用率為1.5%;獲得電子煙最主要的途徑是互聯網;聽說過電子煙、曾經使用過電子煙以及現在使用的比例均有所提高。

記者在嗶哩嗶哩(bilibili)等視頻平臺上發現,其中有不少電子煙產品評測和花式煙霧教學視頻,很多網友在視頻評論中交流使用電子煙的經驗和感受。

除了宣傳和推廣方面的問題,由於缺乏標準,電子煙的質量問題同樣突出。

國家衛健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說,許多電子煙產品所含的尼古丁濃度標識模糊,容易導致使用者吸食過量,同時電子煙的器具還存在著電池爆炸、煙液滲透、高溫燙傷等安全風險。

加強監管舉措

去年8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菸草專賣局曾聯合發佈通告,明確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電子煙。而此次最新推出的舉措,更加突出了對互聯網銷售和宣傳電子煙的嚴格要求。

通告要求,各類市場主體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敦促電子煙生產、銷售企業或個人及時關閉電子煙互聯網銷售網站或客戶端,電商平臺及時關閉電子煙店鋪並將電子煙產品及時下架,電子煙生產、銷售企業或個人撤回通過互聯網發佈的電子煙廣告。

目前,世界範圍內已有很多國家全面禁止或嚴格限制電子煙銷售,有明確立法或正式宣佈禁止銷售電子煙的國家或地區已超過40個。

而在我國,自今年以來,深圳、成都等地也修改了控煙條例,將電子煙列入控煙範圍:深圳明確將“吸菸”概念擴大為使用電子煙、持有點燃或者加熱不燃燒的其他菸草製品;成都也將吸電子煙明確納入吸菸行為,並明確規定菸草製品經營者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菸草製品;北京在其軌道交通乘客守則中,補充了禁止吸電子煙的規定……

經過了沒有束縛的野蠻成長,電子煙正在逐漸褪去“電子”的噱頭,凸顯了其“煙”的本性。浙江大學醫學院控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楊廷忠認為,電子煙不應該有特殊身份,要納入普通菸草的限制之列,在廣告、營銷以及消費場所等方面都應有所限制。

對此,不少業內專家呼籲,國家應加大對電子煙的研究力度,出臺更加全面、細化的監管措施,加強對未成年人保護。(來源 人民日報 記者 劉嶢 見習編輯 熊子文 張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