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交流的第一性原理


前段時間在一個科學大咖雲集的交流群裡看到一段對話,背景是大咖A認為某個學術團體胡編亂造,做出來的研究根本不科學,而且還用一些不太上得了檯面的手段進行打壓,於是大咖A表示:

大咖A:他們這麼做是不負責的,肯定有問題!大咖B:A老師,瞭解下他們的現場資料再跟他們理論。大咖A:他們那套理論我不懂?你有資料拿出來!大咖B:A老師,您誤解了,我的意思準備充分更有理有據。

大咖A不說話了,但是心裡還是很火。大咖B說的“您誤解了”,在這個場景下有點批評自己“怒令智昏”的意思,這與科學家理性的標籤非常不符,不想承認又不得不承認,實在憋悶。

這種現象其實並不罕見,以文字為基礎的交流往往會給人誤解而引發情緒,這也是網上特別容易吵起來的原因,即使習慣“理性思考”的科學家也不例外。

單純的文字是一種抽象符號。

既然抽象,就丟失掉了很多具體信息;沒有具體信息,就可能存在多種含義、一詞多義,怎麼解讀全憑受眾當時的情緒、性格和認知。

這就是為什麼聊天軟件都有表情功能——在一段文字後面加個表情,能把丟掉的具體信息補回來,豐富這段話的含義,降低受眾解讀的難度(當然也可能是增加難度),讓受眾儘可能準確把握所要表達的信息。

好的表情實際上是營造了一種對話場景,把你拉到那種場景中提取過往回憶和感受。

那麼是不是有了足夠表情,聊天就沒什麼問題了呢?

並不是。

表情和文字都屬於視覺系統掌管,都要通過眼睛看,聲音信息就被丟了。

平時面對面交流、打電話就是聲音交流,這些歸聽覺系統掌管。

說起面對面交流,我想起一個有趣的夥子。

夥子是個程序員,在群裡認識了個妹子想撩人家。但是作為技術宅,撩妹這事挑戰性比找出沒有註釋的、N個人改過的代碼中的Bug還難,於是他想了個辦法——

把妹子常見的情緒和聊天場景大致分為幾類,形成一個【情緒-場景】二階矩陣,如下圖所示:

溝通交流的第一性原理

其中【1~12】種狀態,又細分出更多情況,然後每種情況設置一個或多個觸發標誌,並在網上到處用爬蟲爬一些好評高贊撩妹騷話,一旦觸發就給出這些騷話。

比如妹子在住所,表示大姨媽來了肚子疼,他就根據爬蟲獲取的騷話發出去:

別亂說,你哪有肚子啊!

凡事預則立。根據妹子的情緒和場景,用網上爬來的騷話作參考稍加改造發過去,事情進展得果然很順利,妹子覺得這人好有趣又好懂自己,感覺戀愛了呢!於是約線下見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線下面對面,他沒有程序輔助,立刻暴露自己不會聊天的本質,妹子覺得完全不是一個人,差點以為是騙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用外掛害人害己……

不是,是告訴我們,單純文字交流,一方面信息不全,另一方面有時間差,可以思考、搜索、整理信息後再發過去,所以呈現出來的東西更假。

這就是網上很多東西“不真”的一個原因。

相比文字交流,電話的真實程度要好一點。這是因為電話是即時反應,修飾難度比打字大很多,而且講話有語音、語調,包含了部分情緒信息。

這也導致現在很多內向的年輕人特別怕打電話和接電話,雖然看不見對方,但對方的情緒狀態仍然會給到壓力,這種真實程度超過了他們與陌生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因此感到不適。

溝通交流的第一性原理

順便說一下,化騰馬就是對這種陌生人之間心理距離把握特別精準、微妙和敏感的人,這對QQ和微信成功至關重要。

顯而易見,相比語音電話,視頻交流的信息豐富和真實程度又更近一步。當然信息最全面、真實的就是面對面交流。

面對面交流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比如從信息接收來說:實操互動>演示觀看>普通上課>正式交流>隨便閒聊。

到這裡不知道你發現沒有:一切交流都是為了傳遞信息。

而傳遞信息都有“發送-傳遞-接收”這麼個過程。

也就是一切交流都是在把自己想要傳遞的信息進行編碼,然後用各種方式(主要是視覺聽覺)傳遞給對方,對方接收到再進行解碼的過程——這是溝通交流的第一性原理。

最開始說的科學大咖吵起來,就是因為文字編碼丟失信息太多,導致容易出現“情緒歧義”。

但並不是信息越多就越真實、越好。

很多女生經常認為男朋友聲音大點就是“吼我”,也是因為在“解碼”對方信息的時候出現偏差。同樣的話,男生如果打字、沒有語音出現,就不存在“吼我”的問題,這時候聲音信息加入反而干擾了真實信息傳遞和解讀。

這個干擾就叫“噪聲”。

噪聲導致女生認為真實要傳遞的信息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噪聲本身才是重要的——“這件事本身不重要,現在說的是你這個態度!”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覺?

對於人而言,信息“發送-傳遞-接收”靠的是【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五感加上思考,除此以外沒有其他通道接收、處理信息。

因此不同目的和場景下就用該用不同的通道來發送信息:

  • 如果是緊急但不重要(信息量低)的事,最好打電話,因為電話能保證對方接收到信息不至於被耽擱,比如安排下屬接一下人、通知家裡人不回家吃飯、讓客戶查看郵件等等;
  • 如果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最好以圖文或視頻形式傳遞,比如給客戶的方案,在電話裡嘚啵嘚佔用人家時間半天還說不明白;發個郵件,圖文一目瞭然。聲音無法傳遞很多視覺元素(這也是電話營銷令人討厭的原因);
  • 如果是又緊急又重要的事,則需要全方位調動感官,比如談判,極少見到是打個電話或者聊天軟件溝通一下就可以的,視覺+聽覺+抽象意識也不能解決很多問題,基本上都是要面對面進行。

面對面談判還要感受對方的狀態、表情、語氣等等,這一系列東西綜合起來形成一種“感覺”,才決定是否信任對方能與之合作,才能做出慎重決定。

  • 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當然就不能佔用對方太多時間,比如聊天發語音令人反感就是因為所有人不得不點開語音才知道說了什麼,如果口語表達能力差更浪費時間,效率遠低於一目瞭然的文字,這是不尊重他人只顧自己方便的表現。

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成功,就是對五感在溝通中的運用非常得當——心機女怎麼就上位了?她用了領導初戀的髮型和妝容;顧客怎麼就去這家店?這家店的顏色和設計更有高級感且溫馨;艱難的談判怎麼就達成了?對方不經意聽到我方似乎和某位領導關係密切......

總之,五感接收、處理信息的優劣及主要場景如下:

溝通交流的第一性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