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苏格拉底(下)

读完《苏格拉底申辩》之后,明明是在古希腊的审判现场,但是脑海中忽然蹦出了一个非常古中国的词语:凛然之气。尽管苏格拉底的言辞中多少带点调侃的成分,但是通篇申辩词中的精神,都洋溢着那种为了自己的信念敢于正视死亡的凛然之气。按照整个申辩的流程规矩,他首先反驳了原告的控诉——不敬神以及让青年堕落。他指出:自己有意让青年堕落这件事情是不合理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身处坏人堆里,如果他要青年堕落,自己又整天和青年人混在一起,那岂不是把自己也放到坏人堆里去了?因此,即使他真的造成了青年的堕落,那么也一定不是有意的。况且受他影响的那些青年人,他们的父兄此刻都在这个法庭上,但是他们并没有对他提出指控,这也足以证明他并没有带坏青年人。在苏格拉底看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指控,主要是因为自己经常用那种提问的方式弄得人难堪,教人下不来台,而青年们也往往喜欢仿效他的方式,如此一般地去提问,让人难堪,结果就引得所有的恨意都集中到他身上去,这才是关键的原因。其次,他也否认了自己不信神的指控,而且他还强调,自己正是受了神的指引,才不断去提问他人的。因为他有个学生曾经向神请教,谁是雅典城里最有智慧的人,神告诉他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说自己听到这一个神谕之后大为惊奇,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是最聪明的人,于是便向雅典城里那些最聪明的人去请教问题,结果发现那些人原来都不如他本人聪明,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招来了这些所谓的聪明人的记恨。可苏格拉底也说,为了证明神的正确性,他明知道这样会得罪人,也不得不四处奔走,不断向人提问,以至于都没有时间照顾家里的经济,全家到现在还是一贫如洗的状态,以至于原告试图控告他用智术敛财,都没有办法拿出证据。

在对上述控诉作出反驳之后,苏格拉底指出,相比死亡,道义更加重要。他认为自己对他人不断的提问才是导致自己惹怒他人招来灾祸的根源,但他也指出,由于这是神让他所做的事情,因此,这就是他的立身之本,他不会更改,哪怕这样会给他带来死亡。如果法庭判处他无罪,但是前提条件是让他从此不再谈论哲学,闭口不言的话,他也绝不接受。他告诉在场的所有人,自己就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他四处向人提问,就是神安排他在世间的任务,就像一个牛虻,刺激着雅典这匹昏昏欲睡的马保持清醒,不断前进。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不但无罪,反而有功,整个城邦应该感谢他,而不是判处他有罪。在得知被判处死刑的结果之后,他又做了一段发言,对于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他做了一个预言,告诉他们不久之后他们就将为判处他死刑而后悔,因为从此雅典将会背上杀害贤者的坏名声;对于那些判处他无罪的人,他安慰他们说:死亡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要么不过是一夜长眠,要么就是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遇到那些高贵公正的人。可以说,在整个答辩词里都体现了他对信仰的坚定,以及面对死亡时的从容。

审判苏格拉底(下)

接下来在判处有罪,在监狱里等待死期的时候,苏格拉底与朋友克里同有一次长篇的谈话,谈话中再度重申了他之所以不愿逃走的主张。中国有句话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人们出于情绪的激动,会表现出不怕死的行为,但是在冷静下来之后,难免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所恐惧,但是无论是在审判庭上,还是在一个月的等待死刑到来的时间里,苏格拉底都没有动摇,始终保持从容不迫,这也让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把自己坚持的事情看作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足以抵消对死亡的恐惧。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苏格拉底虽然被判处死刑,但是依旧有一些真正的好朋友愿意为他做出牺牲。比如说,此刻和他对话的朋友克里同,他就一直在苦苦劝说苏格拉底逃走,他本人愿意冒着被雅典人判有罪的风险,帮助苏格拉底逃走。除此之外,他还列举了其他许多朋友的名字,他们都愿意帮助苏格拉底。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就会想,或许有这些可以放心地交托后事的好朋友,也是苏格拉底坦然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因为政见不同,和自己的朋友山涛绝交,但他一直相信自己和山涛之间的友谊,所以后来虽然嵇康因为反对司马氏政权而被杀害,但死前对他的儿子说,有山涛在,你就等于还有父亲。而后来山涛也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全力照顾他的儿子。一个人活在世上,总会有些牵挂羁绊,在苏格拉底的审辩中,苏格拉底也提到,自己有三个孩子,一个勉强成年,两个还在年幼。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不担心自己的孩子,而从容赴死,一方面固然是出于自己的信仰,但另一方面,他应该也会和嵇康信任山涛一样,相信自己这些朋友,不至于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成长道路上无依无靠。而且我们也都知道,他的毕生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继承人,也就是把他此刻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从而流传后世的柏拉图。年逾古稀,后嗣有托,学术有承,区区一死,何惧之有?也许这个时刻,是苏格拉底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有你们这些可以信任可以依托的朋友和学生,我已无牵无挂,那么就请让我用生命去任性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