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耿直"

中西文化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中庸和耿直,而中庸和耿直主要是因為民族性格的不同。有人將中國的民族性格比喻為"羊性",將西方的民族性格比喻為"狼性"。但是中國的民族性格不是在最初就是"羊性",那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變了?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第一,民族性格的發展進程

春秋時期是中國民族性格最初的樣子

古人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一個人的本性很難改變,而一個民族的性格卻會隨著歷史朝代的變遷,而漸漸的有所轉移。如果朋友們打開一本通識類的史書,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彷彿單純的可愛,而且帶著讓人詫異的血性,活著的時候灑脫肆意,死的時候也毫不猶豫,帶著些笨拙的簡單,他們的樣子就是中國民族性格最初的樣子,像個少年。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比如著名的荊軻刺秦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勇,但是細看史書中的荊軻,也可以發現荊軻就是那個時代耿直的最佳代言人。《史記.荊軻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荊軻曰:微太子言,臣原謁之。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夫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在荊軻刺秦故事的開始,首先是荊軻和太子丹的一番對話,荊軻單刀直入,言簡意賅的直接說,聽了您的話,我願意去往秦國行刺,但是我啊有條件!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還沒等到太子問呢?荊軻就不避諱的自己個說了,他說我要您的愛將樊於期的頭顱,和您的軍事地圖,這是怎樣的直白,一點也沒顧慮到太子丹的想法甚至於他的心情。愛將之人頭、軍事地圖,這兩件事,哪件事合理的?哪件是簡單的?荊軻此言就是極大的耿直!而且太子丹也很有意思,他說怎麼辦?我不忍心讓樊將軍去死,然後荊軻自己跑去和樊於期細說一下,意思也很直白,就是我要你的頭!樊於期也是乾脆,難過了一會,直接自盡了!這樣的人們怎麼會像"羊"呢?怎麼會有"羊性"呢?血性才對!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秦始皇焚書坑儒,第一次性格轉變

但是,一個彪炳古今的男子,打破了當時的那個狀態,他就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此人,人們論起他,很大程度上都不會逃過這件事,那就是焚書坑儒! 《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公子扶蘇的一句話:"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尚書》中有:"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都記載了"焚書坑儒"是真切的存在過的!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那焚書坑儒給當時的中國人帶來了什麼影響呢?史書中記載"偶語者棄市,腹誹者誅,道路以目",人們在大街上因為害怕禍從口出,只用眼神示意,不敢講話交談!這樣的做法,不單單是讓人們害怕這麼簡單,這個做法更多的是從內心深處嚴重打擊了民眾的自尊,而"焚書坑儒"還禁錮了民眾的思想,就是這一步,讓春秋時期肆意的國人們第一次遭遇滑鐵盧,邁向了收斂的一步!

改朝換代:精神摧殘

中國古代對民眾的教育一直是忠君愛國,君為何?自然是當時朝代的統治者,但是中國歷史上存在的王朝有多少個呢?被顛覆的王朝又有多少個呢?從秦朝開始有:西楚、西漢、新朝、玄漢、東漢、三國、晉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每一次的王朝顛覆,其實都是對民眾精神上的摧殘!而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以後的朝代更迭就有太多個,所以對民眾精神上的摧殘是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二十四史其實就是二十四次精神傷害!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少數民族統治:元清兩朝,讓民眾難以接受

中國曆代都是以民族協合而統一,中國的王朝從建立伊始,漢族為統治者的朝代更多一些,少數民族統治的很少,而且在中國歷史上自古就有因為文化的不同而導致的文化重於國家的觀念,比如"華夷之爭",而元清兩朝,這個觀念因為少數民族統治變得更加的激烈。

因為這兩個朝代都是,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中國古代的王朝統治者以漢人居多,當時的百姓也是以漢族居多,導致當時漢民的思想是典型的漢本思想,暨——大漢族主義,對漢族對少數民族含有極大的輕視,比如古時有蠻夷這樣的詞,甚至於在清朝爆發了很大的"清末種族革命論"。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故而元明兩朝的統治對當時的人們產生的影響和打擊可想而知!如清朝"反清復明"這一口號,幾乎貫穿整個清王朝統治時期,為整個中國歷史上所之少見。因為清朝入關以後,頒佈了"剃髮易服"等政策,更是有口號: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比如:順治二年清廷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但是反對的人有很多,很多人不願意易發的人被殺,但是清政府還是堅持不變,可見要求易服剃髮的清政府對國民精神的打擊,所以才有那麼多人寧死不願剃頭!從春秋的耿直,到焚書坑儒,再到後來的異族統治,一步一步的精神壓迫讓人們內心產生恐懼,進而導致行為的轉變。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第二,思想統治對民眾的壓迫

百家爭鳴

民族性格的進程受到的影響,在上文已經做了簡單的陳述,然而上文提到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就像中國的青年,這不僅僅是民眾耿直質樸的時代,更是中國思想大繁榮的時代,當時各家爭鳴,極大地促進了思想上的大繁榮!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的記載更是顯示"諸子百家"或許達上千家。足見學派眾多,思想之繁榮!思想繁榮就代表著民眾的自主性非常的高,精神自由才有言語上的"耿直"。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中庸

但是漢武帝時期,因為文景時期實行的黃老思想不適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他決定採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董仲舒傳》中記錄了董仲舒的原話:"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武帝紀贊》則是對漢武帝的做法進行了解釋:"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說明漢武帝此舉是真的,但是漢武帝的做法,本意還是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統治,罷黜百家只是他的做法,是以緊箍思想為做法來加強統治的行為!這樣的做法,直接導致思想從繁榮走向單一化,是思想上的監獄!雖然經由罷黜百家使得大一統的意識深入人心,但是這也有缺點,就是讓封建專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最重要的是"三綱五常"的誕生,讓人們有了忠君的思想。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程朱理學和科舉考試製度相結合

古代隨著王朝的更迭,選官制度,也從九品中正、察舉制變為了科舉制,選官的對象也從世家大族,向普通百姓轉變,但是不僅如此因為選官制度的轉變,封建王朝的更迭帶來的更是封建統治的加強,在宋朝朱熹的提倡下,《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被定為四書,到元代延佑年間隨著科舉制的恢復,出題範圍也禁錮在朱熹集註的四書之內,"八股文"誕生。由於科舉制直接決定參考者的名譽,所以使得人人只讀科舉所考之書,故而思想又進一步禁錮!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程朱理學的繁榮,也是需要注意的,雖然程朱理學強調人的道德建設,提倡理想人格,強化了節操、節氣、社會責任感這樣的性格,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慷慨呼號;但是也正是這樣的氣節導致了給人們又一次戴上了思想的枷鎖,導致所謂的忠君、以及民族認同感的增長!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清末文字獄

而清朝入關,因為是異族統治,導致原本的明朝遺民有很多不滿意的,根植於漢族內心深處的"忠君""民族自尊心",促使著"反清復明"的思想綿延了幾百年,蔓延在整個清朝的統治時期。所以為了抑制住這種對清政府的反抗,對清政府的不滿,清政府在發佈剃頭易服的命令下,還發布了"文字獄"。

清朝詩人龔自珍說:"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只為稻粱謀。"在沒命這樣一個巨大的威脅下,和歷史上每一個王朝更迭時一樣,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靈魂和身體的分裂,他們越來越熟練地把大道理和實際行動分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動物式的生存方式,耿直自然也消失了。

畢竟《中國大百科全書》都認為文字獄是明清時借文字羅織罪名清除異己而設置的刑獄。胡奇光《中國文禍史》說:"(清代文字獄)持續時間之長,文網之密,案件之多,打擊面之廣,羅織罪名之陰毒,手段之狠,都是超越前代的。"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變的不再

所以,在中國幾千年王朝的變換中,專制變得越來越嚴,人文氣息也越來越淡,連文學家的作品都變得風骨不在,百姓們自然也一樣變得繞指柔。在被統治的幾千裡,人們被灌輸式的教會忠君,這種思想在每一次王朝更迭都給人民以打擊,逐漸的產生兩個極端,極度"忠君",和每一次統治者的更換都有人們為了保命而跪在地上以示臣服。

但是幾千年受的教育讓極度忠君的人選擇死去,選擇臣服的人,又有內心的不安,在新的統治者的新制度下,放棄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易服斷髮,但是卻仍然受到摧殘。中國人漸漸的認識到話不可以亂講,因為反抗沒有作用,只有忍,只有繞,只有風骨不再,只有不敢耿直。

維新之士的下場太過於慘烈,這是中國人從先輩哪裡繼承的。耿直的代價就是生命,所以中國人才不得不中庸,不得不圓滑,因為只有沒有稜角的人才能在這個規矩畸形的封建社會里如魚得水吃得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