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谷起飞虹 天堑变通途——成都院两河口特大桥建成侧记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深谷起飞虹 天堑变通途——成都院两河口特大桥建成侧记

日前,两河口特大桥迎来了通车的喜讯。两河口特大桥犹如一条从深谷里腾起的飞虹,将藏区高原的天堑变为通途。它的建成将成为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道孚、新龙三县连接318国道的重要枢纽,将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周边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发挥重要作用。

精心筹划 野外勘察

2011年,成都院正式开展两河口水电站特大桥及其引道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在当年8月,成都院组织基础设施分公司对该项目开展工程可行性方案设计,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筹划,初步确定了大桥走向区域范围,在大桥可能布置的3千米流域范围内,拟定了上游、中游、下游三个桥位比选方案。随即组建了包含桥梁、线路、地质等专业的大桥设计团队对大桥区域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地踏勘。

由于大桥区域已临近两河口电站大坝坝址,其两岸地形陡峭且桥面高程距离地面的县道有200米以上,这也意味着每一次查勘都需要在200米的垂直高度间上下攀爬,而完成三个比较桥位的全部查勘,攀爬的高度则需要超过1千米,这相当于在30层的大厦里上下来回三次,室内的爬楼尚且如此困难,野外踏勘的艰辛可想而知。由于大桥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完整的基岩上,而该处往往是植被覆盖稀少、地表光滑的区域,这在无形中又将攀爬的难度提升了一级。因此,踏勘队员的每一步攀登都需要万分小心,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然而,面对重重困难与严峻挑战,踏勘团队没有被吓倒,他们拾崖而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勘测,为后续施工图设计提供了详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大桥后续贯通扎牢了根基。

攻坚克难 科学设计

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大桥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两河口特大桥的桥位海拔均在2600米以上,并且由于地处典型地高原地区,昼夜间温差最大可达23℃,季节性温差更是高达40度以上;不仅如此,该地区还处于地震高烈度区,1978年的唐山大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6度,而该地区的基本地震烈度可达7度。地震的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的大小,而地震烈度是具体确定不同区域所受地震的影响,地震列度为7度则要求建筑物不倒。所以大桥还必须具备防震抗震的特性,这也给设计者们提出了更为严苛地要求。

然而,这一切地艰难险阻并没有难倒大桥设计团队,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难都被科学的设计一一化解。设计团队选择了超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的结构形式,采用的是超高柔性箱型墩,这能很好地适应桥位处的巨大温差变化,并且得益于连续刚构桥自身的框架结构,其也具备足够的强度储备能量,以抵御高烈度的地震作用,从而保证了大桥的稳固和安全。

挑战险境 精确验算

为确保大桥的安全与顺利合龙,不仅要求设计者们对箱梁节段高程进行精准地控制,还要对大风期间的箱梁结构承载力进行准确地验算。两河口特大桥所处位置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山峡谷,大桥横跨的雅砻江作为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其深谷险峻,河道下切强烈,沿河岭谷高差悬殊,相对高差在500至1500米间;其湍流风急,桥位处最大瞬时风速可达十三级以上,这样大的瞬时风速足以让行驶中的列车脱轨。

在主墩桩基开挖过程中,现场设代人员还面临着如下难题。大桥主墩桩基永久处于库区蓄水位以下;最大桩深达50米,而最大桩径仅3.0米;桩孔孔底不仅光线微弱而且空气中还含有害气体。由于基础的稳固将直接决定桥梁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因此现场设

代人员不惧危险,通过采取手扶吊桶的方式,多次下桩查看桩孔围岩的地质情况,为大桥的高精度验算收集到了精确的数据。

克服困难 严控施工

两河口特大桥主跨及墩高均居国内电站库区桥梁之最,其施工难度之大,工期时间之紧,远超以往想象。大桥箱梁采用了C60高标号混凝土,由于峡谷的极速阵风会影响桥梁挂篮的悬浇,而温差大将导致混凝土养护难度增大,从而造成混凝土结构稳定风险的增大。因此,大桥的施工采用了悬臂浇筑法,其最大悬臂长度超过100米,但由于桥面高程距墩底186米,所以,这也给超高度远距离泵送混凝土带来了巨大挑战。

虽然严峻的自然环境给工程物资的运输、施工便道的布置和开挖、混凝土吊装系统的安装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大桥设计团队严把施工质量,通过与建设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及地方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下完成了既定建设目标,为两河口水电站的顺利蓄水发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器轰鸣,犹如跳动的音符;深谷回响,传诵着创业的凯歌。历时8年的勘测、设计和施工,经过千难万险,分公司终于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两河口特大桥作为连接电站与库区人民对外交通的枢纽,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打响藏区脱贫攻坚战役,还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817,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