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類員工的流失,才是公司最大的損失

沒有完美的個人,但可以有完美的組織,企業組織工作的核心是要將不同類型的人才舉聚集起來,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並以流程制度為之提供保障。

當出現組織協作困難、人才流失等情況時,別再讓“員工辭的不是工作、不是公司,而是他的直屬領導”這句話成為組織制度不完善的背鍋俠。

這2類員工的流失,才是公司最大的損失

01

什麼是

突破型員工和基石型員工


1.先說說突破型員工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突破型員工很容易,這種人眼裡有光,對於外界特別渴望,整個人都是緊繃的狀態,對有效信息非常敏感。

比如開會的時候,其他人聽老闆和其他人發言,都無精打采,甚至走神玩手機。

而這種人的情緒是跟著會議走的,遇到他感興趣片段的時候,他的眼神裡已經表露出來,這事兒我想幹,我可以試試。

通常情況下,一項新任務出來,一般人是非常排斥的,生怕落到自己身上,為啥?老業務本身就很難做了,新業務就更別提了,要資源沒資源,要方法沒方法。

但突破型員工不一樣,他完全被完成這件事情之後可以拿到的結果深深吸引了——金錢,榮譽,成功等等,突破型員工的成功慾望是很強的。

其實在開會的過程中,老闆基本上就能知道,誰會接他這個任務了。但是聰明的老闆會走一道保護突破型員工的程序,那就是讓大家來主動申請,誰願意幹?最後誰都不願意幹,那就這個突破型員工幹。

大家都不願意接的事兒,這個“倒黴蛋”接了,你們要協助他,如果他做成了,不要說公司沒有把機會均等給大家。人嘛,不患寡而患不均。

當突破型員工拿到這個任務之後,他的操作手段通常會非常高明,往往能夠找到立竿見影的解決辦法,讓大家和老闆看到效果。

這就是為什麼說突破型員工是公司的鎮店之寶的原因,打開新局面就得要這種人。

一家百人以上的公司在發展中,如果每個階段都能不斷湧現10個以內這樣的人,公司就能充滿活力。

為什麼說要每個階段呢?

因為不能靠同一幫這樣的人,如果管理不善,他們的服役壽命不會很長。所以需要公司打造機制,讓這種人才源源不斷的輸出。

2.再說下基石型員工

基石型員工,給人穩當的感覺。對於外界的感知沒有那麼敏感,相對於突破型員工,他們顯得不愛爭不愛搶。

如果公司有一件不那麼性感的難事,誰也不想接,這個時候,老闆就可以跟基石型員工談談,請他接盤。在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情況下,基石型員工會被動地接受這個任務。

但不要因為被動而小看他們,他們會穩穩當當,排除萬難把這件事情交差了。

同比於突破型的員工,基石型員工交的結果,可能沒有那麼性感,但是穩。畢竟公司裡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驚天地、泣鬼神。

而且基石型員工的能力更有可能被抽象化和複製,成為公司的中堅力量。

基石型員工外表看起來不爭不搶,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成功的慾望。只是他們所受的教育告訴他們,要三思而後行,想清楚了再出手。而且一旦出手,即使再困難,也不要隨意退縮。因為他們認為如果眼前這件事情你都做不好,其他事情你照樣做不好,也可以叫做認死理。

這種基石型員工在工作協作中,容易起到潤滑作用。因為他們不爭不搶,給他的任務,他都老老實實、盡善盡美的完成,願意幫助大家,那麼相應的大家都喜歡他,成為團隊裡的凝聚點。

所以說,基石型員工也是公司的鎮店之寶。如果一家數百人的公司,大量存在這種基石型員工,那麼相應的,盤子就比較穩固,基石型員工在研發、營銷、服務端發揮作用,以確保公司經營的正常運轉。

這2類員工的流失,才是公司最大的損失

02

造成這兩種員工

流失的命門是什麼?

1.先說突破型員工的流失的命門:

1)協作難之後的窘迫

如果公司沒有相應的協作機制保障,行為標準做規範,以及沒有組織上的崗位輔導,看上去急吼吼的突破型員工,在協作的時候很容易跟大家起衝突。

沒有經過深度崗位輔導和篩選的突破型員工,很容易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忽略外界支持對於做成這件事的決定性作用。最後容易把進展還算比較順利的業務,搞成一團糟。

如果公司沒有明確和透明的行為方式標準,或者有但沒滲透下來,遇到這種協作矛盾,大家只好請老闆來做裁判。

老闆能怎麼辦?公司沒有相應的“行為方式標準”,那就只能以他個人的價值觀為價值觀來做判斷,要麼和稀泥,要麼在依據他能獲取的信息的情況下,做一個裁決。

這樣做的壞處是,因為沒有透明的標準,無論怎麼裁決,大家心裡都不爽。最後整個生態都被破壞了。

2)極容易被外界信息誘惑

很多公司對於這種突破型員工的培養,都是帶有資源傾斜性的。把他捧為明星員工,資源側重給他,讓他完成大單,團隊給他,讓他升職為管理層。

老闆還打算好好培養他呢,可能是因為協作上出現了點問題,或者某個上級讓他覺得給他穿小鞋了,或者是老闆的某個裁決,讓他覺得不公,總之一件小事,他就有可能選擇放棄。這個時候他的離開,對於公司的打擊是很大的。

首先,他的光環會讓這件事情放大,本身公司沒有大家認可的、透明的“行為方式標準”頒佈和執行,裁決都是私人價值觀決定。那麼其中的個人色彩會被醜化,好好的業務,被大家描述成宮鬥,公司的文化被汙染。小道消息總是比官方消息更能讓人相信,甚至讓團隊不穩定。

而且突破型員工的離職速度是非常快的,為啥?他不用擔心前途,他本身對於外界的信息就敏感,不缺機會,同時他從你這裡帶走了資源,更容易再次高就。

但是突破型員工不能高興得太早,你在這裡遇到的協作障礙關沒有過,在別的公司,如果還是一個草莽生態的話(沒有清晰的體系和行為方式標準來依據,也沒有相應的崗位輔導,加上自己也過於自滿),依然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很多人在職場十多年,一直在原地打轉,走不出來就是這個原因。而且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那股衝勁也會越來越淡,可能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這2類員工的流失,才是公司最大的損失

2.再說基石型員工的流失命門:

1)很難輕易接受改變

公司面對的外部環境是瞬息萬變的,產品、營銷一旦有所變化,相應的組織就要有所變化,對於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會發生變化。

由於基石型員工對於外界的信息感知不強,他們願意把自己手頭的事情做好,當被動遇到變化的時候,就會反感。

這也是人性的一個特點:人只有在熟悉的心理環境中才會覺得是安全的,人特別害怕失控。

再加上公司在塑造組織文化的時候,沒有不斷強調和滲透“成長性組織”這一要點,來不斷強化大家“擁抱變化”這一行為標準,大家就容易基於現有信息來判斷所有問題,最後和公司之間產生誤解。

老闆光顧著應對市場,而忘記把這一“應對市場的行為標準”普及給大家,最後大家跟你逐漸認知斷層,從而執行力降低,這也不能只怪基石型員工不懂變通啊。

2)被直屬上司逼走

基石型員工穩定性極高,一來他們對於自己手頭的事兒,具有使命感,不願意做逃兵;二來他們相對封閉的信息獲取方式,讓他們獲取更好的機會也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即便難受到了極致,也不會輕易說離開。

如果公司缺乏透明的晉升、認可機制,行為標準也不透明,他們會選擇把自己的前途,交給自己信得過的領導。領導們享受著基石型員工為他們付出,也一邊為他們爭取上升的機會。

標準的缺失,導致領導的特權就非常大,他決定了誰可以升誰可以加薪。那麼就容易讓基石型員工的職場觀變得畸形,為領導奉獻,等待領導的認可。如果他遇到了一個三觀不是很正的領導,那真是雪上加霜。


雪是什麼?就是公司缺乏透明的上升機制,信息溝通機制。辛辛苦苦付出、奉獻,最後什麼也沒有得到。一旦遇到這種打擊,他就會萬念俱灰。

要知道,基石型員工辛辛苦苦的付出,也是基於極高的成功慾望的。當這個慾望成為了泡影,他對你失望了,到時候怎麼挽留都不行,換崗也不行,因為他對這個體系失望了。

所以人們常說,一個員工的離開,不是因為公司,而是因為直接領導,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基石型員工的離開上。

但是反過來說,老闆為什麼要把你優秀員工的命運,交給不可控的中層領導的人格上呢?為什麼不花精力,建立好讓員工可以透明上升的成長機制上呢?

這些東西做起來確實複雜和勞心勞力,但是分大類也就是那幾項:信息溝通機制/晉升加薪回報機制/培訓學習機制/行為規範。

讓一個員工入職的時候,就能清晰的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行動,就能獲得怎麼樣的未來,是一個老闆在組織上的義務。

這2類員工的流失,才是公司最大的損失


03

如何留住優秀員工

一個優秀的員工,肯定是非常願意做事的人,他為什麼這麼願意做事?因為他想要成功,實現自己。

無論是基石型員工,還是突破型員工,他們都希望得到豐厚的物質回報和精神嘉獎。相信這個認知大家都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公司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到底該怎麼分?這個才是核心。


一群優秀的年輕人,大家聚在一起做事,先把規則說清楚,可以省去很多戲劇性的東西,刷白很多灰色地帶。有一句話叫做“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原本是說普通老百姓都重情重義,而翻臉不認人的極有可能都是讀書人。

如果換一個角度理解這句話,那麼反而這句話是對讀書人的褒獎,因為他懂規則,不會因為一個感動、一個情緒,就做出不理性的事情,他遵循規則和標準做事情。

這也就是企業組織工作的核心——立法(建立公司的行為標準),建立清晰的業務流程,信息溝通機制、回報機制、可依據的行為標準等等。當這些東西有章可循的時候,很多複雜的、充滿戲劇化的組織問題,就有了突破口。

我們再來看看這兩類優秀員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有了“立法”系統之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1.協作難,怎麼辦?

公司確立的使命願景,從使命願景拆解到戰略、目標,這個建立和迭代的過程,讓大家動態地參與共創,從而讓年輕的團隊從全盤瞭解到自己工作的位置和意義,以及潤滑協作的時候發生的誤解。

價值觀和行為標準的明確和透明,不斷在激勵上強化,公司倡導什麼樣的行為,反對什麼樣的行為。

如果一個人不珍惜別人的付出,過於個人英雄主義,那麼就要首先事先聲明和培訓,事中給予提醒和糾正,事後給予獎勵和懲罰,以不斷的讓整個團隊從業務理解上,還有行為標準上,向協作靠攏。

這麼做是極其有價值的,當代商業社會,成長的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團隊。只有整個團隊能夠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大家的事業才有可能成。大事業成了,個人的小事業才有機會成。

2.工作中出現矛盾,怎麼辦?

人和人就是不同的,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受的不同教育,星座都有12個,出現理解誤差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在理解不同的基礎上,尋找我們的共同點。

一起共創我們都認可的“最後可能讓我們這件事情成的價值觀”,並細化到我們的經營原則,經營紅線。

出現了問題,找出我們的價值觀來做判斷,是系統問題,還是個人問題,如果系統陳舊了,就迭代系統,如果是個人出問題了,就提升個人。而不是依靠某位“君主”的判斷。


公司從草莽起進入到成長期,相信系統,比相信個人更穩定,更容易讓一家公司持續成長。

這2類員工的流失,才是公司最大的損失


3.團隊不接受改變,怎麼辦?


這是很多公司經常面臨的情況,在大公司還好,進入到了大公司,本身一部分業務就需要穩定的盤子,你輕易的改變,反而破壞整個系統。

但是在成長型公司,變化是必然的。那麼就要挑戰人性,建立適應於創業公司的行為標準,把擁抱變化,借假修真,覆盤等成長性思維,植入到團隊的行為標準中,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同時我們的業務流程,也應該經過設計,讓大家聽到炮火,而不是養在溫室。市場的聲音是無可辯駁的,想要活下去,我們就一定要成長,要迭代。

4.山頭主義,中層特權,導致基層流失大,怎麼辦?

員工的離職,不是因為公司,而是因為他的直屬領導,這個不應該成為老闆不作為的託詞。

當公司有了清晰的回報機制,信息溝通機制,行為標準、業務流程,培訓機制,每個優秀的年輕人,都可以不被直接上司約束,而可以自由生長,這樣的公司,才有可能人才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