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文化:“王庄排房”

“王庄排房”这个名牌,直到现在仍在闪光,30多年前,它就是家乡邳州农村空间治理的典范,也开创了建设新农村的先河。上世纪八十年代,提起八义集镇王庄村的排房建设,那是出了名的,社员没有不说好的,四邻八乡没有不夸的,大拇指一竖:”看人家王庄村的排房,谁能比得上?”这是大实话,走进王庄村你不由得不眼前一亮:圩里圩外,东庄西庄,屋无论新旧,姓不分陈王,房顶一般高,屋门朝南向,东西一排排,南北一行行,整齐化一,穷富一样。这样美丽庞大的乡村工程建设,你以为是北京设计院、邳州规划室设计的?否!这就是当年王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即后来的劳动模范、人大代表王立运的大手笔。

邳州文化:“王庄排房”

王立运是谁?土生土长的王庄村人,是在王庄村革命传统影响下王庄红色家风熏陶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青年时期曾为家乡教书育人,而后又进入工矿企业。但在家乡最需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放下来之不易的拿工资的铁饭碗,回到生他养他的王庄大队,担起了支部书记的重任。铁肩担道义,赤胆献诚忠。他决心要把王庄村搞好,再展王庄村当年的革命雄风。他在村小学操场上召开的村民大会上高调宣布:“一定要发扬我们村的光荣革命传统,过去老一辈流血牺牲打江山,今天我们要出力流汗搞建设,建设起一个富裕文明的新王庄”。大方向有了,从何处入手呢?他有办法,就从群众最关心的建房开始。

邳州文化:“王庄排房”

盖房子对老百姓来说,是一辈子的大事,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纠纷的地方。80年代,刚开始富裕的农民都想建新房,过去盖房都是自选一块地方,想盖什么样就盖什么样。问题来了:你的屋脊比我高了,你的屋前墙比我突出了,我的门冲你的墙拐角了,这都是一些不好解决的扯皮麻烦事,事虽不大但影响深远,房子又不是画眉笼子,想提哪里就提哪里。有了问题和矛盾,就不利于安定团结、社会和谐。为解决这些长期困扰农村的疑难杂症,村支部把解决问题的关口前移:将全村住房统一规划盖排房。

盖排房,这可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思路、新鲜事,立即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和支持,于是全村统一规划,按村当时的地形地貌划定排房位置,统一确定宅基地和建房面积,凡建房者必须在划定好的排房蓝图内建设,再由大队派人现场丈量画线,打上灰橛,要求所建新房高度、宽度标准相同,以求达到整齐化一,谁也不能特别(楼房高度不限)从而解决了老大难问题。当然具体推动时仍会遇到阻力,但他不怕,他有的是办法,打铁要靠自身硬,首先以身作则。

王庄村的地势有个特点,特别是圩里,过去沿圩河一带的地势较高,南门里边更明显,可能是当年开挖圩河时的土,垫起来形成了一些高台子,当时的先人们便在台子上建房盖屋。而现在要统一盖排房,必须高低一致,地势也自然要一样高,王立运支书的家就住在南门里的高台子上,同样要把原来高的台子拉平,以达到排房的要求,这就要付出不少额外的劳动和成本,他二话不说,从我做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其它人更无活可说了,自此排房建设走上了正轨,在统一规划好的宅基地上各就其位,地势高的自动铲平,地势低的取土垫高。有些”粘裹头”为一已私利想兴风作浪,但在正气凛然的王支书面前谁也兴不了风,更作不起浪,只好灰溜溜的自找其辱而偃旗息鼓,最后还得乖乖地按照全村排房规化办事。几年后效果出来了,再也没有人因无宅基地而发愁,也没有因地边纠纷而动粗,更没有因房屋高低不平、门冲墙拐的麻烦事发生。全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盖成的排房高低一致,横竖成排,崭崭四齐,成为一景。从此全村邻里和睦,人心向上,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祥和的新气象。

邳州文化:“王庄排房”

更值得一提和令后人借鉴的是,王庄排房建设从观念上讲是大破大立,改了几千年的老规矩;但从形式上说没有大破大立,没有”腾笼换鸟”般的另辟一块新地,甚至不惜占用农田再盖排房,如果那样做自然省事省力出新快,政绩好,但那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要毁坏多少农田?没有农田,农民何以为立!所以当年王庄村党支部高瞻远瞩,排房的建设是在原村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重新规化,充分利用村庄里的空间,合情合理按排,按户须要确定宅基地,凡盖房者就到指定的位置去盖,一时不能盖,位置还是你的,不强求马上拆迁,盖不盖房,什么时候盖房,完全由个人跟据自家的情况和财力来决定,村里绝不干涉,只要你按规定盖就行了。而后慢慢建起来的房屋就自然连成排了,这既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保留了令人难忘的乡愁,是件一举多得的顺民心、得民意的天大好事。实践证明:有了这件好的村规民约,几十年来,全村虽人口增长,但没向外扩张侵占农田,而村庄里的空闲地倒是全部利用了。真是令人庆幸的好事。

邳州文化:“王庄排房”

另外,别以为这是一项冷冰冰的死规定,它还充满了浓浓人情味的人文关怀呢。为长治久安,凡男孩均给一块宅基地,女孩按风俗是要出嫁走人的,所以不预留宅基地,但若家中只有女孩,且是坐家招夫以继香火者也分给相应宅基地,但不能事先预留,到时再酌情于以安排。更令人感动的是凡本村全家在外者,也给预留一块宅基地,这充分体现了家乡对游子的关爱,是为飘泊异乡的游子留下的一块有形的根基,乡亲们也全力支持,没有反对的,游子们也无不为之动容:“我的家乡没有忘记我,我也要为家乡建设尽一份棉薄之力”。

今三十多年过去了,”王庄排房”这个明牌仍闪闪发光,”王庄村”这块革命的金字招牌也正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王庄村的干部群众们不仅正保持和擦亮这些宝贵的传统明牌,并且更努力的挖掘和全力创建新的明牌,让王庄村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新贡献。

邳州文化:“王庄排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