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凤霞”咸红杰

人物名片

咸红杰,民进会员,沧州小凤霞评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沧州市剧协副主席。2016年,由其领衔主演的《紫花丁》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获2018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小凤霞”咸红杰

她,是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的关门弟子,师傅将“小凤霞”的艺名赐予她;她,23岁接管泊头市青年评剧团,开启艰难的创业之路;她,勇于创新,一出“好人戏”唱遍全国;她,屡获殊荣。她,就是沧州小凤霞评剧团团长咸红杰。

痴迷评剧,从农村娃到新派传人

“小凤霞”咸红杰

评剧《三看御妹》饰刘金定

1973年,咸红杰出生于泊头市交河镇三里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评戏爱好者,受他们的影响和熏陶,咸红杰从小喜欢评戏,5岁时就跟着大人们学唱《刘巧儿》《花为媒》等戏,10岁时考入县文化馆评剧培训班,从此与评剧艺术结下不解情缘。

1989年,泊头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文艺晚会上,15岁的咸红杰演出了评剧《花木兰》和《三看御妹》,基于观众的喜爱,电视台为她录制了演唱片段,选送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听到这个神似自己的声音后,极为赞赏。1992 年6月,咸红杰敲开了新凤霞家的大门,一心寻才的老艺术家和一心学艺的新秀,带着对评剧艺术共同的珍爱和追求走到了一起,咸红杰正式拜师,成为新凤霞最年轻的关门弟子。

“小凤霞”咸红杰

评剧《乾坤带》饰银屏公主

自此,咸红杰每年都要到老师家里住上三四个月,精心学习。老师为她定了两条规矩:精心学艺技要深,诚实做人德要馨。严师出高徒,寒冬育梅花,经过老师6年的言传身教,她不仅艺术造诣得到提升,更得到精神上的丰富滋养。新凤霞老师“戏大大如天,戏高高如天,戏贵贵于金,戏重重于身”的高尚戏德和高超的评剧艺术,深深融入咸红杰的血脉。

去世前,恩师把“小凤霞”的艺名亲赐给她,同时叮嘱她,艺名不是光环,而是责任和重担,你要做到“咸出于新新于新,红出于凤红于凤,杰出于霞杰于霞”。咸红杰把恩师对她的教诲奉为终身的座右铭。

勇担重任,专为百姓唱大戏

1996年底,原泊头青年评剧团团长的一个电话,将23岁的咸红杰推到了剧团带头人的位置。作为自负盈亏的民营剧团,由于演出市场不景气还不上贷款,被银行封箱了。考虑再三,出于内心的一份坚守和责任,咸红杰回到剧团,和银行签下三年还款的军令状,带着被封箱的家当和剧团人员,走上了自救谋生的道路。

咸红杰把剧团拉到天津西青区,以低价试演的形式和每场不叫30个好就不要钱的承诺,打开了演出市场。凭借一出恩师亲传的《花为媒》,咸红杰“炸响”了天津市有名的“戏窝子”。这一年,剧团在天津一带就挣了40多万元,还清了银行所有贷款。

“小凤霞”咸红杰

“小凤霞”咸红杰

评剧《花为媒》饰张五可

视舞台为阵地,视演出为生命,视观众为父母,咸红杰每次演出都投入全部精力和真心,真正做到了为百姓唱戏。一次,剧团在东丽区穆台村演出发生火灾,几乎烧毁了所有的服装、道具、布置、音响。她连夜联系并派人去保定购置所需服装、布置,并从农民家借来缝纫机连夜赶制布景,确保第二天的戏按时演出。剧团的精神和举动感动了观众,村干部和村民们见火灾给剧团造成损失,纷纷捐款。在天津城郊,观众把咸红杰当作新凤霞的化身,称她“小凤霞”或“闺女”,一些新老戏迷连村追着看她的演出。

30多年来,咸红杰和她的评剧团把演出大棚搭在麦场上,把舞台搬到农家大院里,把农民爱听爱看会唱的大戏送到炕头上、唱到观众心坎儿上。剧团每年为农民演出达500场,观众达80万人次。农民观众高兴地编了顺口溜 :“刮风下雨背着娃,看戏就看小凤霞。”

传承创新,一出《紫花丁》唱遍全国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咸红杰认为,只有创排新的剧目,小凤霞评剧团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正是有了像《刘巧儿》那样紧贴时代发展气息的经典剧目,才能让戏曲艺术以其特有的形式,引领人们去感知发扬每一个时代的光芒。当她从电视上看到家乡人周汝珍的故事之后,一出新剧的灵感萌芽而出。

周汝珍是沧州青县康复敬老院的院长,多年来无私照顾上百位老人,是老人们离不开的最亲的“大孝闺女”,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并入选“中国好人榜”。周汝珍的故事质朴感人,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咸红杰,她拿定主意一定要把“好人”形象搬上舞台。

“小凤霞”咸红杰

“小凤霞”咸红杰

“小凤霞”咸红杰

评剧《紫花丁》饰周汝珍

面对巨大的资金困难和演员缺口,咸红杰的“戏痴”劲儿上来了,她筹措资金、修订剧本、聘请导演、邀请作曲、调配演员、确定场地,身兼数职,多管齐下。在咸红杰车后座的背包里,始终放着熟鸡蛋、饼干和矿泉水,渴了饿了吃一点,困了就在车上眯一觉。《紫花丁》剧本历经一年的精心创作、修改,于2015年10月30日在沧州荀慧生大剧院公演,同年11月17日从青县开始在全市巡演,免费演出到各乡镇。整个巡演长达6个月时间,行程1万余公里,演出300余场,观众达四五十万人次。

植物“紫花丁”能治病救人,戏曲《紫花丁》却能感动人。2016 年,《紫花丁》被列为河北省年度文艺精品重点项目,并申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同年,《紫花丁》在上海舞台演出,问鼎第 27 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

咸红杰原创的脚步并未停歇,2018年4月,她又连续创排了现代评剧《清水洼的鱼》《公媳易嫁》等,广受好评。艺术道路无止境,咸红杰以弘扬社会主旋律为己任,继续在传承与创新的征途上一路前行。

(本文原载《民主》杂志2019年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