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朱家庄:织布传统民俗工艺代表人冯英娥

冯英娥

冯英娥,女,1953年生于河北曲阳县下河乡朱家庄。

基本情况:农民,个体户,退休。小学二年级。一儿一女。在呼和浩特和朱家庄村两边住。热爱村庄,朱家庄是永远的家乡。热爱织布,勤快,闲不住。爱铺土布床单,喜欢做被子,做手工鞋垫,在呼和浩特做鞋垫卖鞋垫。老母亲2017年离世后,2019年春节回到朱家庄,织布到端午节。2019年从春节开始,“英英回来织布了”,这件事唤醒朱家庄村的织布传统,女人们纷纷开始织布,给儿女们置办铺盖。织的布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赢得大家赞扬和尊重。身体健康。

曲阳朱家庄:织布传统民俗工艺代表人冯英娥
曲阳朱家庄:织布传统民俗工艺代表人冯英娥

冯英娥自述:

俺在家六个孩子里是老大,三个妹妹两个弟弟。俺从小做针线活。十一岁纳鞋底,十七八就会织布。俺那会儿织布织的不太多,天天上工挣工分。净上工,有闲功夫才织布。做鞋做的得有一万双。织的布,都用来做衣服。做裤子,花里褂褂儿,棉衣裳。织布这套儿的事,我都会。种棉花,耪棉花,摘棉花,纺棉花,做72样儿活才能成了织布的棉花里。从棉花到布,棉花先纺线,挫条条儿,纺棉花,打分,经布引布,再织布,谁都会。27岁结婚以前,一年也就是三块五块的,没有多少,自己纺线。白天上工,晚上凌晨纺棉花。一宿加一早晨纺半斤棉花,净纺棉花吧。结婚以前,都是自己织布,卖了,再买棉花织布。结婚时我可能有五六块布,都是我自己织的。我娘也会织布,我学会织布了后她就不织布了,俺们姐妹四个都会织布。27岁结婚以后,嫁到唐县灌城村。跟别人一起弄过一回布,灌城村织布少。结婚后没到朱家庄织布。1994年就到呼和浩特了,做买卖。哪儿有功夫回来织布。这几年也不做买卖了,也不挣钱了,我就做鞋垫。没了我娘,我也莫价别的事儿了,净想回村里,净想小时候的事。2019年才回到朱家庄村里织布。是我姑家的女儿现英她婆婆弄的线子,她婆婆去世多少年了,现英说大姐你织布不,早就说让我回来织布。这半年村里好多人又帮着手儿一起弄。我今年织了30多块布。你当容易啊,每天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织布,一个人住在你大舅那么大个院儿里,黑夜一个人还吓里不行,硬坚持着。你大妗妗这个织布机是她娘的,搬过来里,估计也有快百年了。织布是个累人的活儿,累得不行。俺一天也织不下一块来。特别能吃,吃了就织布,也不胖,几个月下来肚子一点儿也没了。你看回到呼市这也莫价干头儿了。孩子们大了,也不需要我了。琪琪过十二岁生日送给她的布,她还挺喜欢的,以后可以一直铺着,是我给孩子的念想儿。聪涛聪敏他们谁也待见这布,给他们也分了几块。天凉快了我就回去织布去,家里还安着一机子布里。你舅他们几家子都想要,他们给我钱,我织。俺愿意织布。俺从小到大织布估计有一百多块吧。今年一下织了30多块。今年咱们俩织布机总共织了六十多块了。织布机子都没了,以前家家户户都有。我姑(冯淑衣)织的最好,她织布是第一名,织的布光,边儿齐。她不怎么上工,净在家里干活儿。她干啥都干的好。要是教别人织布我也能教。年轻人莫价人学织布。我就教你吧,别人教谁啊。俺不记得有人教,自己慢慢就学会了。你二姥姥就织不下一块布来。脾气太急,弄着弄着还得生了病。士凤织布织的不错,织里挺快,一下一下里可带劲里。

曲阳朱家庄:织布传统民俗工艺代表人冯英娥
曲阳朱家庄:织布传统民俗工艺代表人冯英娥
曲阳朱家庄:织布传统民俗工艺代表人冯英娥
曲阳朱家庄:织布传统民俗工艺代表人冯英娥
曲阳朱家庄:织布传统民俗工艺代表人冯英娥
曲阳朱家庄:织布传统民俗工艺代表人冯英娥
曲阳朱家庄:织布传统民俗工艺代表人冯英娥
曲阳朱家庄:织布传统民俗工艺代表人冯英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