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昌歷史源流最久遠、所出人才官位最高的古村——貝興村

樂昌歷史源流最久遠、所出人才官位最高的古村——貝興村

位於樂昌市長來鎮東南面的安口貝興村(背坑村),為樂昌歷史源流最久遠、所出人才官位最高的古村,該村於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年)張氏開基祖寶生公攜子文志定居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是樂昌姓氏族譜中最早記載的姓氏。為紀念張氏開基祖而修建的張氏“三公祠”,至今仍保存完好,為樂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背坑(今貝興)村張氏,其始祖張寶生,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為始興郡(今韶關市)刺史。寶生之子文志曾“掛舟安平(背坑村附近),見河左地幽林靜潔,蹶然有衛侯徒居之思,惜未果其事......甲午(梁天監十三年即公元514年)築室於安平,即今之貝興也”(背坑村《張氏族譜》)。

樂昌歷史源流最久遠、所出人才官位最高的古村——貝興村

貝興村古村落一角

據《樂昌貝興張氏族譜》載:“……自南朝梁天監,吾祖寶生公任始興刺史,公乘車於武江河,沿江觀山脈,視水意,舟至安平今之貝興,見獅山緊鎖武江水,心中如意。於是停舟登岸觀其形勢,果然妙哉!山脈蜿蜒起伏而來,左右羅星幽幽相對,眾山環抱皆作拱,砂抱水歸,山水相映,聚氣天然,陰陽和合,作此陽宅,久遠發於英雄輩出。……命其子文志開道築室,取名安平長壽坊,地點今之貝興擔水部,是最先立居點,作子山午向兼壬丙,上下元甲子是當旺。……長壽坊後改名背坑村(即今貝興是也)……”

梁朝時樂昌尚未設縣,轄平石、靈溪,後由曲江分出梁化縣(508年),隸屬始興郡(《韶關大事記》),張氏開基祖寶生公時任始興郡刺史誥封中憲大夫,其子文志為朝議大夫。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建康(今南京)失守,文志之子即張氏三世祖張偲、張偕、張仁三兄弟,與桂頭鎮人侯安都各率千餘精兵投奔始興太守陳霸先,以平定“侯景之亂”。張氏三兄弟為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立下汗馬功勞,功勳卓著,張偲官至江州刺史,諡忠烈封贈光祿大夫,從二品官員,張仁誥封護國將軍,張偕為戶科給事。

樂昌歷史源流最久遠、所出人才官位最高的古村——貝興村

殘存的貝興村古書房一角

貝興村總局以雄屹東北隅的張氏三公祠和鼎立西南隅的前塘公祖祠為地標建築,其間分佈著一系列形態各異的私塾、書房、祠堂及民居民宅。只可惜在2006年“7.15”樂昌特大洪災中,大部分古民居被洪水沖毀,現已破落不堪,大部分村民已另擇地重建。

安口貝興村張氏後裔,一部分人遷移他鄉安居落業,如廊田鎮的樓下、仁化、湖南里田、四川等地......遷居他方者大小三十餘村。貝興村自始祖開基定居至今,已繁衍52代,現有200多戶,近2000人,頑強固守著先輩的榮耀。

來源 | 樂昌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