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臺名將遊崇功

戍臺名將遊崇功(1662-1721),亦名崇光, 字仲嘉,銅山人,原籍莆田小嶼。清乾隆《銅山 志》載:“遊崇功,本籍銅山,因遷移漂寓湖南 襄陽府,授臺灣安平左營遊擊,至康熙六十年 (1721 年)土冠朱一貴陷臺灣府,光挺身血戰 陣亡。”

武選之才 驍勇善戰

遊崇功武選出身。材力雄健,有遠志,操行 不苟。其兄長遊尚功,曾任湖廣辰州守備,終廣 東肇慶都司等職。從小耳濡目染和受兄長的影 響,遊崇功自小立志從軍,一邊練功一邊研讀 兵書。 入伍後,由於人高馬大,臂力過人,在清軍 中處處表現突出,艱苦操練本領。29 歲時隨總 兵蔡元鎮守襄陽,屢建戰功,贏得軍中上下擁 戴,先後任鎮協標右營把總、千總、秩滿,後升 任為福建長樂營石營守備官。 在長樂縣戍防期間,遊崇功整飭規條,示 諸生以敦倫樹品之道。他驍勇知大義,成為遠 近海盜聞風喪膽的打擊高手。 遊崇功不僅是鐵骨錚錚的硬漢子,更是個 心地善良的性情中人。他嚴明軍紀,撫卹百姓, 恩威並用。雖身為武將,卻十分關心百姓疾苦, 所到之處,都留下好名聲。有一年,長樂發生一 起特大水災,老百姓流離失所,出現饑荒。遊崇 功見狀心急如焚,一面安撫百姓,一面親自趕 赴省城,請求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發粟平糴,以 濟民食。這位總督不僅賞識遊崇功的軍事才 能,更被他的愛民之心所感動,遂保舉他為臺 灣北路營守備。在臺履職期間,遊崇功恪盡職 守,多建奇功。 三年後,調任海壇鎮右營遊擊、平潭右寬 葉遊擊。巡視海防,為海上貿易商船保駕護航, 保護漁民海上作業安全,成為遊崇功戍防的重 要任務之一。一次,遊崇功的哨船在巡邏中與海 盜船隊相遇,遊崇功舉鏡向賊船隊望去,見賊船 已紛紛破浪蟻湧而來。他冷靜地分析了眼前的 敵我態勢,認為雙方的勢力實是懸殊太大,此時 惟有抱著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勇氣方有一線 希望。遊崇功冷靜地下著指令,命所有艦船成戰 鬥隊形全速向賊船靠近,待賊船進入我火炮射 程後,以火力強壓海盜主力,傷其元兇。頃刻,只 見其他的九艘清軍艦船齊向遊崇功的旗艦攏來 並一字排開。遊崇功舉刀呼道“:將士們,生而為 英,死而為靈,全速前進,放手一戰,以補鹿耳門 沒有殺賊之憾!”終於一舉抓獲陳阿尾等六十餘 名海盜。從此“寇賊遠遁,海氛以寧”,對當時沿 海的漁業與海上貿易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不 久升任臺灣水師左營遊擊。 在臺灣,遊崇功訓練兵眾,勤和民事,協修 學堂等,被傳為佳話。《福建通志列傳選·遊崇 功》載:“巡緝外洋,擒海賊陳阿尾等六十餘人; 訓練兵眾,輯和其民人。諸俗健鬥,動輒挺刃相 加;歲旱,爭水如臨大敵。崇功親為和解,均水 道;競者以平。協修學宮,建無祀壇。凡勤民事, 多此類;諸羅之人深德之。” 在清代官場腐敗吏風環境下,遊崇功堅志 守節,勤政愛民,出淤泥而不染,以關注民生疾 苦為居官圭臬。《東山縣誌》載:“(遊崇功)歷官 三十餘載未嘗營一畝之田,數椽之屋。以武職 而勤民事,所至有能名,是不必待沙場馬革之 日,早知巍然志節丈夫矣!”

戍臺名將遊崇功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戍臺名將遊崇功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赴臺維穩 英勇殉職

“朱一貴事件”被稱為清代臺灣三大民變 之一, 也是臺灣歸入清朝版圖以後第一次大 規模的社會動亂,歷時兩個月被平定,史書有 “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的記載。 康熙六十年(1721 年),四月十九日,朱一 貴結盟聚眾在羅漢門發動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自稱“中興王”,年號“永和”。當天夜裡攻下清 軍的岡山營壘,佔領府衙。這時,“郡中聞赤山 之敗,譁然大震,文武各遣家屬宵遁,先後駕舟 並出鹿耳門,士民相率逃竄。”遊崇功笨港巡哨 聞變火速返航,在鹿耳門碼頭,見鎮兵四散,人 無戰心,一些文武官員自顧安危,攜帶家眷登 船正準備連夜逃離。遊崇功感嘆道:“官者兵民 之望,官眷逃則人心散,大事去矣!”遂率官兵 登岸,策馬揮麾趕赴支援平亂。 遊崇功同總兵歐陽凱、副將許雲率兵在春 牛埔迎敵,與朱一貴、杜君英數萬人廝殺在一 起,從黎明時分戰至中午。歐陽凱在與敵對決 時,遭百總楊泰暗算被殺,並割其首級向朱一 貴邀功。官軍一時陣腳大亂,各營隨即被擊破, 民變軍得此攻入府城。臺灣守備胡忠義、千總 蔣子龍、把總林意先後戰死。 此時,只剩下遊崇功單槍匹馬,形勢已是 十分危急。遊崇功毫不懼色,厲聲大呼:“吾以 身已許朝廷,今日遑知有家哉?”縱馬直追,手 持大刀,帶領軍隊左衝右突,連殺數陣,剎那 間,刀若閃電,更猶若猛虎搜山,神龍出海,連 殺三十餘人。但終因身單力竭,寡不敵眾,不幸 殉職。藍鼎元在《東征集》中贊遊崇功:“身在水 師,事起陸路,領兵救援鄰境,而血戰捐軀死。” 雍正五年(1727 年)安平協鎮陳倫炯建安 平五忠祠,祀水師副將許雲、遊擊遊崇功、千總 趙 奇 奉 、林 文 煌 、把 總 李 茂 吉 。乾 隆 十 五 年 (1750 年),臺灣民眾感激他的功德,於北門外 小厲後壇建遊將軍祠,祀水師遊擊遊崇功。道 光元年(1821 年)入祀臺南昭忠祠,其香火興 旺,春秋不絕。

後繼有成 亦出名將

遊崇功殉難消息傳來後,他的兒子游金閣 偕遊金輅等堂兄弟,繼承父親遺志,自告奮勇, 自備鞍馬,主動請纓,獲准隨水師提督施世驃 一起入鹿耳門後,一鼓作氣收回安平鎮。 平臺後,清朝為表彰遊崇功的功績,特頒 世襲令,長子為守備、次子金闕雲騎尉,後任石 碼副遊擊。遊金輅奉旨承世襲都騎尉,歷任安 海訊守備、同安灌口都司署間縣營遊擊。 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皇帝南巡,遊 金輅親自帶領水軍赴浙江接駕,兼指揮使事 務,教練水軍戰陣接受乾隆皇帝檢閱。深得乾 隆皇帝賞識,賜金牌綵緞加三級,提升為廣東 虎門鎮總兵,後調任南澳鎮總兵官、金門鎮總 兵官。 遊金輅一生戎馬倥傯,戰功赫赫,他的大 半生是在閩、浙、粵沿海和臺灣度過。乾隆二十 五年(1760年)十二月三十日,乾隆皇帝召見遊 金輅,委以重任。《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載: 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高宗皇帝召見遊金輅頒 旨:“今用汝為臺灣總兵,即宜速赴新任。此最 要地,一切勉之。”欽命他鎮守臺灣、澎湖等處。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月又委以“鎮守福建 臺灣等處掛印總兵官左都督署理水師提督(即 水陸二提督)”。 遊金輅在臺灣任總兵三年期間,為開發臺 灣,發展臺灣農業和文化教育事業,戍衛臺灣 沿海不受外敵入侵,防寇防內亂等殫精竭慮, 多有建樹,深孚眾望。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遊金輅離任 返回福建。後又奉敕授全省水師提督軍門大都 督大總戎,贈定國大將軍、榮祿大夫。 在清代臺灣歷次反擊外侵和剿撫內亂的鬥 爭中,戍澎的銅山班兵將士與班兵各營將士協 同一起,為保衛海峽疆防安全和維護臺澎社會 安定穩定,前仆後繼,做出很大的犧牲和奉獻。 《銅山志》《澎湖廳志》載,銅山籍將官先後有臺 灣北路營守備遊崇功、金門左營把總江寶順、澎 湖右營中軍守備餘國章等一大批殉國捐軀;有 林向辰、蔡光、遊金輅、黃象新等許多銅山籍將 官徵臺戍臺功勳卓著,名題史冊,彪炳千秋。

戍臺名將遊崇功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戍臺名將遊崇功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本文來源:閩南日報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第10版 文化走廊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