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提起内江佛灯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总之我是才知道的,原来只知道吕祖庙,现在内江人也习惯叫吕祖庙,其实佛灯寺是吕祖庙,也不是吕祖庙,怎么说呢?我都觉得有点绕。要厘清二者关系,请听我慢慢道来。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化龙山半山腰上的路牌

佛灯寺的历史渊源


内江化龙山上,在唐朝时期就有长生观,为道教宫观。后来,在清朝乾隆时期,内江顾如圃明府又曾重修,名为纯阳观,还是道教寺院。后因年久大雨倾圮,清朝道光年间重修,再更名为吕祖庙,供奉吕洞滨,仍以道教为主,后来参入了些佛教元素。文革期间,改为工厂职工住房,2009年重建后改成佛教寺庙,更名为佛灯寺。这便是佛灯寺历史变更的大体脉络。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佛灯寺山门

十年前就重修了的佛灯寺,为什么在内江知道的人不多呢?我想大致因为这些原因:其一,佛灯寺的位置比较闭塞,它坐落于内江市桐梓坝大桥一侧的化龙山上,而它周围完全是上个世纪修建的高高低低的楼房,进出的道路很隐蔽,要从民族路的一座楼进去,然后爬上三段陡峭的石梯才到寺庙。跟我一样,在内江住了几十年的人,大多数人恐怕也是不知道从哪里上去。其二,寺院山顶空间狭小,规模不大,名气不大。一般市民礼佛,会选择更方便的西林寺、大佛寺和名气更大的圣水寺等地。就是城外的高寺,也因为有公交车直达,去的人也更多。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山门背面写的是吕祖庙

如果不是这次来亲眼所见这个庙,还不知道它叫佛灯寺,记忆中一直都知道那山上有个吕祖庙。这个名字是从清朝沿用下来的,现在周围沿街店铺和社区仍用吕祖庙的名字,所以在老水厂上游方向走约50米,看见一个店叫吕祖庙茶园的地方,从那儿的巷子进去上楼,然后爬上三段陡峭的石梯,就可以通往佛灯寺(吕祖庙)。

因为历史关系,佛灯寺仍保留了原来的名字,山门正面写的是佛灯寺,背后是吕祖庙,二者就是同一个寺庙的不同称呼,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字。正面是现在的名字,背后是原来的名字。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山门前是用围墙围起来的院子,院子里有“化龙山”名字的碑,看见它,才知道这里是内江原来的化龙山。周围除了临江的一面比较空旷,其它几面都是被楼房包围起来的,附近不仅有居民楼,还有内江老水厂、内江十一小等,相邻几十米,还有老成渝铁路通过。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龙山挹秀“是古内江八景之一


龙山,就是化龙山,在内江民族路南侧,玉溪路北侧,就是内江人常说的倒湾那个地方,老水厂后面那座山。原来的化龙山,西起醮坛,背靠天马,面朝沱江,玉带溪饶其前,培元阁依其侧,山势逶迤,状如长龙。昔时化龙山上人工痕迹甚少,建筑物不多,山体上覆盖着大面积的树林和农田。明朝时,赵贞吉曾在山上长生观讲学,有诗一首:

春衣初振化龙山,山下渔矶草色间。

剑隐几时潭尚静,丹留何处鹤重还。

树仍白白红红处,伴在三三两两间。

珍重同人复同调,踏歌声彻太玄关。

当时,山色葱茏的化龙山,碧潭幽深,沱江觅食的白鹤,翩翩飞回化龙山,落在新叶亮绿的老树尖上,树下的人们,三三两两漫步在林间小道上,同行好友唱起同一首歌,歌声响彻太玄关。遥想当年,内江城西的化龙山,一江沱水北来东去,山上有长生观等数座古建,山林中有白鹤栖息,道教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此变为现实,不愧为内江古八景之”

龙山挹秀“。因此,声名大如赵贞吉这样的文人雅士,也是非常热衷于化龙山的,他们喜欢在这里讲学、唱和,又可与友人观光同游,那时候的化龙山真是一个好地方。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历史上的内江化龙山可谓是风景绝佳之地,在很长的历史中,这里是一带郁郁葱葱的山林,是内江城外修心问道的清修之地。内江两千年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人口众多,城市规模之大。那些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更是人烟了了。化龙山这一片,曾是内江城外沱江岸边的自然山林。明朝成华年间的进士吴玉就有一首

《醮坛晓月》描写此处风景:

方台烧丹液,仙台应有期。

醮坛围古木,霜月下天涯。

影着猿啼树,光凝睡鹤枝。

至今步虚处,千载空相思。

那时候,化龙山上是古木参天,林中猿猴啼叫,夜晚白鹤在树枝上歇息。因为古时候化龙山顶是道教长生观,醮坛处于化龙山西端。据说以前,化龙山朝向邱家嘴那一面有两个道洞,长乐洞和泠然洞,传说朱真人曾在此修炼。直到民国初年,山上还有东岳庙、长生观(吕祖庙)、凌风台、挹翠亭等散落其间,而今,只有吕祖庙还存,周围全部变成了高低错落的水泥楼房。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吕祖庙原有刘昭汉的一副对联,写景抒意,不愧为此间佳作:

山下茫茫富贵场,挽不住沱江东去,天马南来,眠时醒,醒时眠,直要到一二千年,浩劫灰飞,大家才了邯郸梦。

眼前处处神仙乐,况更有月静西林,云横北郭,色即空,空即色,只须待三百日,尘根孽净,此地重寻诗酒家。

化龙山下,滚滚沱江向东流去,天马指的是马鞍山,位于化龙山南面,所以说天马南来。对岸的西林山在月光下如此安静,山色苍翠,横卧北廓。联中的“北廓”就是指内江城北的西林山,与李白的“青山横北廓”中的“北廓同义。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重修后的佛灯寺院里,有当代内江和四川文人名家的书法碑林,彰显佛光普照之盛景。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山门进去,一进是天王殿,内供弥勒佛,大门前左边一口铁钟,上刻重修佛灯寺捐款人名字,右边是一面大鼓,都是2009年新置的。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天王殿院子侧边厢房,墙上写着”祥云阁“,院子四角都种植桂花树,这时候,桂花正开,满院飘香。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天王殿背面也有两棵桂花树,桂花开得非常多。我们是9月23日,秋分那天去的,庆幸有个这样的好天气,庆幸遇到寺院桂花开,给人一个非常好的心情。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桂花树影中,平日里威武庄严的天王也显得温和亲近了。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院子里没见游人香客,真是安静,香台香灰虽冷了,院子里有国旗招展,跟城市其它地方一样,快要过节的气氛,很快就是建国70周年大庆了,带给人一种喜悦快乐的心情。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佛寺古迹不多,天王殿里保存的碑文算是镇寺之宝吧。右边墙上是清乙酉举人江维寿撰,晏维齐书的《重建吕祖庙募资序》

。有”嘉庆丙子顾如圃明府XX观宇前祀,纯阳后祀……“,又有”今夏闰四月久雨后楹倾圮并毁近垣……“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左边墙上有功德碑,还有一篇由安居乡学正李廷桢撰,晏维齐书的《培修吕祖庙落成刊刻碑序》,上面有”吾邑西关外化龙山旧有纯阳观,乾隆时顾明府之所造……“”丁亥孟夏月后殿倾圮……“和”邑候罗公倡修……“等文字,字迹不是很清楚,我经过查证核对,得出如下结论:

结合两块碑文上的文字分析,明朝时期化龙山上仍有长生观,清朝乾隆时期,内江县邑候顾如圃明府所造纯阳观,于嘉庆丙子(1816年)倾圮一部分,于道光丁亥(1827年)孟夏闰四月后殿倾圮,当时内江县邑候罗公倡议重修,并向民间募资,扩大了寺院规模和格局,改名吕祖庙,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2009年再次重建。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寺院中间,第二进殿是大雄宝殿,门柱上对联是:放下时何物是我 ,担取去那个为谁。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装饰精美的屋檐和风火墙,虽是重修,还是保持的古风古貌。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大雄宝殿内,这么多的蒲团,应该有不少信众来此听道禅修吧。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大雄宝殿的柱础,从其风化程度,一眼便知是旧观的老物件,殿宇可以倾圮,基础依然牢固。顽强的黄葛树,寺内没有种黄葛树,这个柱础下长出来一根树苗,是不是原来寺院的老树根没有挖掉,埋在地下,现在却长出了一根小苗来了,真是令人感叹!重生的喜悦!让人想到这座寺庙,如同这株小苗一样,生生不息,虽然多次改变了面貌,它还是生长在原来的老地方。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后院中塑一观音像,莲座下方有一钵接观音手中净壶流出来的水,面前建一小池,池中有鱼,应该是放生池。相比其它寺院的放生池,这个大不过三五平米的水池真是太小,而对于佛教徒的意义是不可缺少。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观音殿是第三重殿,也是最里边的殿,门柱上对联是:”吕祖千秋寿,佛灯万代明。“叵有几分吕祖佛灯一脉相承的意思,千秋万代,永永远远。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大雄宝殿旁边有个偏门,出门可以看到佛灯寺外观。高大的风火墙,高高耸立在化龙山顶,尖尖翘角直插云端,嵬峩雄伟。

内江城里化龙山有个始建于唐的寺庙,是内江古八景龙山挹秀之地

对岸是内江师院和一中,密密的树林下,透过树缝,可以看到沱江河,还有桐梓坝大桥。


其实,经过翻修的佛灯寺,已没有多少古迹,仅从残存的碑文上去读取,和经过查对历代文人在此留下的文字记录,经过分析,对佛灯寺(吕祖庙、纯阳观、长生观)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希望内江人更多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热爱家乡的人文遗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