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英國各大博物館、圖書館共收藏中國曆代文物約130萬件,大多數是在近代殖民主義時期被侵略者從中國非法劫掠流落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館收藏中國書畫、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銅器、雕刻品等珍稀國寶有3萬餘件,流失海外的中國古代繪畫精品幾乎都在館中。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大英博物館


這些文物珍品涵蓋了近7000年的中國歷史,其中許多都是從未面世的孤品。如商代青銅雙羊尊、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摹本、西周康侯青銅簋等,這些都成為了該館的鎮館之寶。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流入英國的國寶級文物。

1、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玉豬龍

年代: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出土地: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地區

規格:高26釐米

收藏地:大英博物館

紅山文化是20世紀20年代在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地區發現,故得名。社會形態處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的全盛時期,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玉豬龍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紅山文化遺址


這件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玉豬龍,背部正中有一對鑽孔,可用絲繩穿系,但不能僅僅被視作是普通的玉佩飾,而是代表著等級和權力,這是祭祀時使用的禮器,是紅山文化時期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神靈的崇拜物。

2、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玉琮

年代: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出土地:浙江餘杭良渚文化遺址

規格:高49釐米

收藏地:大英博物館

中國人對玉器的崇拜歷史悠久,遠古的部落首領經常手握玉器,與天地對話,把玉器視為與神靈溝通的渠道。玉琮的造型為外方內圓,代表著“天圓地方”,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神權,是古代祭祀時使用的禮器。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玉琮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玉器是良渚文化的精髓,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玉琮,表面的凹槽類似梯子,西方人第一次看到時,誤以為這是《聖經》中記載的“通天塔”。該玉琮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玉琮中“身高”最高的,堪稱玉琮裡的“高瘦帥”,也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唯一的一件良渚文化玉琮。

3、商代青銅雙羊尊

類別:青銅容酒器

規格:通高45釐米

價值:商代青銅珍品

形態:筒形口,腹為雙羊前軀相背狀

所屬年代:商代晚期

館藏地點:大英博物館

雙羊尊的羊角大彎曲,尊口下飾弦紋和龍面饕餮紋。羊頜下及腹下飾扉稜,象徵須和腹部垂毛。通體飾鱗紋。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商代青銅雙羊尊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商代青銅雙羊尊(局部)


羊在中國的文化中一直是溫順、善良的形象,也傳遞著吉祥的寓意,不少器物的造型、雕刻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4、西周康侯青銅簋(guǐ)

規格:口徑41釐米

出土時期:1931年

出土地點:河南濬縣辛村衛侯墓地出土

時期:西周早期

館藏地點:英國不列顛博物館藏

西周康侯青銅簋(guǐ)的器底有銘文24個字,記載了周王伐商,命康侯建國於衛地,涾(tà)司徒為亡父製作此器。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西周康侯青銅簋


簋(guǐ)是盛食物祭品的儀式器具,使用於中國商朝和整個周朝時期。這件青銅簋的銘文還記載了商朝殘存者發動的叛亂,周王成功將其鎮壓。

5、邢侯簋(guǐ)

別稱:周公彝(yí)

類型:青銅器

年代:西周康王時代

出土時間:1921年

出土地點:河北省邢臺市

規格:通高18.5釐米

館藏地點:大英博物館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邢侯簋(guǐ)


邢侯簋(guǐ)為四獸垂耳,侈口鼓腹,腹身飾象紋,足部飾,具有西周早期特徵的器物。器內有有銘文68字,器身紋飾精美,是周朝邢侯姬苴(chá)為了祭祀自己的父親周公而鑄造的。

6、東周黃金劍柄

年代:東周時期,距今超過2500年曆史

類型:純金製品

出土時間:推測為明清時期

出土地點:傳說出土于山西省渾源縣

館藏地點:大英博物館

這把東周黃金劍柄全部用“透雕鑄金”工藝打造,精緻絕倫。劍柄整體成鏤空狀,頂部與劍柄和劍刃相接處都向外凸出。劍柄兩面線條明顯,都裝飾著商朝時期盛行的寓意崇高尊貴的“蟠龍紋”。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東周黃金劍柄


眾所周知,商周時期是青銅器高度發達時期,黃金一般是作為裝飾品鑲嵌在青銅器上的。以純金雕成的“東周黃金劍柄”,更顯珍貴。

7、唐代摹本《女史箴(zhēn)圖》

類別:絹本繪畫

文物價值:顧愷之(約公元345-406年)最早、最好的繪畫作品的摹本

創作年代:東晉

規格:縱24.8釐米,橫348.2釐米

館藏地點:大英博物館

《女史箴(zhēn)圖》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僅剩9段。該畫作是集教化與審美於一身的成功典範,並預示著中國繪畫由重教化到重審美的轉型。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女史箴(zhēn)圖》(局部)


顧愷(kǎi)之(公元345——406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屬江蘇)人,東晉畫家,被尊為“畫家四祖”之一。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顧愷(kǎi)之


《女史箴(zhēn)圖》描繪女範事蹟,有漢代馮媛以身擋熊,保護漢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輦,以防成帝貪戀女色而誤朝政的故事等。其餘各段都是描寫上層婦女應有的道德情感,帶有一定的說教性質。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宮廷婦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婦女生活情景。

8、唐金剛經扉頁版畫

類別:木刻佛經版畫

文物價值:現存最早有明確紀年的版畫

創作年代:唐懿宗鹹通九年(868年)

出土時間:1900年

出土地點: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館藏地點: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在唐代,曆書、字書及啟蒙讀物和宗教經卷已用鏤版印刷流行,雕印版畫亦隨之而興。此卷為英國人斯坦因連同一批同時發現之珍貴古代佛經、文書、佛像等掠往國外。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金剛經》(唐鹹通年間刻本)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探險家·學者·偷盜者——斯坦因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雕版印刷


金剛經扉頁版畫引首所印佛畫高24.4釐米,寬28釐米,內容是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長老須菩提說法的場面。它所反映的雕版印刷技法已相當成熟。

9、珍珠母嵌花青銅鏡

類別:青銅鏡

產出時間:8世紀至9世紀

產出朝代:唐代

館藏地點:大英博物館

中國最早的鏡子出現在公元前兩千年。漢朝時期,通過鏡子上的銘文和裝飾可以得知相關的宗教信仰,祈求死後能夠永生。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珍珠母嵌花青銅鏡


唐朝時期的鏡子,設計工藝延續前代,再一定程度上加以創新,如在鏡子上嵌入珍珠母和琥珀。

這面鏡子上有一對在荷花池中的鴨子,這是婚姻幸福的象徵。它有可能是一份結婚禮物。

10、唐刻本《金剛經》

朝代:唐(公元868年)

文物價值:世界範圍內最早的印刷書籍

館藏地址:大英圖書館

《金剛經》是佛陀教弟子須菩提是所用的書。這裡的“經”就是梵文“教”的意思,佛陀讓弟子須菩提將此書命名為“般若波羅蜜經”,說,佛經會如鑽石刀一般切割世俗的假象,讓那些誦經的人明白,什麼才是真實而永恆的。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唐刻本《金剛經》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唐刻本《金剛經》(局部)


這是一卷近5米長的卷軸,在第一頁即卷首,描繪了一幅釋迦摩尼在花園裡給須菩提講授《金剛經》的畫面,畫中菩薩、比丘、十八隨從等一干佛教眾神正悉心聆聽,還有兩頭獅子和雲中的兩個飛天也注視著他們。隨後的6頁記錄了佛祖對須菩提的教誨,全部用漢字寫於泛黃的桑皮紙上。

11、《攜琴訪友圖》

類別:字畫

年代:宋

文物現狀: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攜琴訪友圖是常見的中國繪畫的名稱,其中著名的有宋朝范寬的作品;明朝戴進的作品;清朝陳卓和王翬的作品等。本文在此特質范寬所作《攜琴訪友圖》。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攜琴訪友圖》


范寬,又名中正,字仲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卒年不詳,是山水畫形成期北方畫派之主流畫家。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范寬作品《山水圖》


“攜琴訪友”這樣一個題材,在古代繪畫、瓷器、漆器和雕刻中十分常見。歷史上與琴有關的故事非常多,如俞伯牙與鍾子期之間的“高山流水”,公明儀的“對牛彈琴”。

12、《華巖變相圖》

類別:字畫

年代:宋代

文物現狀: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華巖變相圖是宋代字畫,由傑出畫家李公麟繪製。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李公麟作品《五馬圖》


李公麟(1049-1106)宋代傑出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州舒城(今安徽省舒城縣)人,詩文書畫成就很高,擅辨古器物。有《蓮社圖》、《西園雅集圖》等作品,今有摹本傳世。

13、大維德花瓶

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鎮窯青花雲龍紋象耳大瓶

燒製地點:中國江西省景德鎮

燒造時間:公元1351年

朝代:元

價值: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

館藏地點:大英博物館

大維德花瓶共兩件,是為道觀祭壇而造。這對花瓶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大維德花瓶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大維德花瓶(局部)


花瓶的價值在於龍紋上方、瓶頸一側註明了日期的銘文。銘文記錄著,公元1351年一位來自玉山縣名叫張文進的男子將這一對花瓶和一個香爐(下落不明)贈送給位於星源(現在的婺源縣)的一間道觀。這也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中國最早的刻有銘文的青花瓷。

14、青花如意抱月瓶

年代:明朝永樂年間

燒造地點:江西省景德鎮

館藏地點:大英博物館

抱月扁壺或朝聖瓶瓷器採用藍色釉下彩,兩面都描繪有開花結果的荔枝枝條。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青花如意抱月瓶


這件抱月瓶的造型由早期的外國船隻演變而來。漢唐時期的瓷器仿製品受到皮包或“朝聖瓶”的啟發。近東地區的玻璃也採用這種造型,敘利亞傳統的低溫燒製瓷器也採用這種外形。

15、《西山草堂》

年代:明(公元1470-1523年)

作品類型:紙本水墨手卷

燒造地點:江西省景德鎮

館藏地點:大英博物館

《西山草堂》是中國明代著名畫家唐寅創作的水墨畫作品。該水墨畫描繪了暮色朦朧中一位學者坐在鄉村小屋中的場景,這是一幅山水風景畫。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西山草堂》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唐伯虎


這幅手卷描繪了暮色朦朧中的山水風光。幅中有唐寅的親筆題詞、乾隆皇帝的題詞。在山水畫的下方有後來的收藏者和鑑賞家留下的11段文字,他們對畫作或畫家進行了評論。

16、克拉克瓷碗

類別:瓷器

朝代:明朝

產地:江西省景德鎮

裝飾圖案風格:中國風格

館藏地點:大英博物館

克拉克瓷碗於明朝約1600-1620年,瓷碗上繪有四個紋章盾,盾上有一隻長著兩個人頭和五個怪獸頭的多頭蛇。盾兩旁的飄帶上印著一句拉丁格言“Septenti nihil novum” (知者知其不知)。其餘的裝飾圖案都屬中國風格。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克拉克瓷碗


這種特別的設計大約在17世紀的葡萄牙、荷蘭和伊朗出現,這表明,明朝晚期特許商品的銷售範圍更為廣泛。

17、鍍金青銅曼荼羅

類別:鍍金青銅

朝代:清(公元17至18世紀)

館藏地點:大英博物館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鍍金青銅曼荼羅


鍍金青銅曼荼羅是一件宗教用器,是漢藏風格的物品。清朝時期在中國製造,但呈現的卻是藏傳佛教的元素。這件鑄造品就如同一朵石榴花,與蓮花樣式的印度鑄造品有點相似。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玉面神人像


此外,流入英國的國寶級文物還有新石器時期石家河文化的玉面神人像、隋阿彌陀佛大理石像、唐《青綠山水圖》、景泰藍瓷壇、敦煌壁畫、漢代玉雕馭龍、唐代黃玉坐犬等等,它們都是中國的國寶,是民族文化精華。

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已成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痛。你還了解哪些流失英國的中國文物?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