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潮州府城街巷名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潮文化重要发祥地。自东晋义熙九年(413)设郡于海阳(即今潮州城区)起,潮州城就成为历代郡、州、路、府、道所在地,是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凤城”之雅称。潮州建城历史悠久,城建规划始于宋、成于明、定于清,以南北贯通的大街(今太平路)为轴,依照“北贵、南富、西丁、东财”总体分为四大板块,北面为州府所在地,南面为官商富贾居所,西面为手工作坊集聚地,东面临江一带为商贸集所。全城呈外圆内方,城中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其名称也和这座古城一样优雅且富有底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趣谈潮州府城街巷名


以古城城门命名。作为历代州郡驻地,潮州城四周筑有城墙,并配建城门,据《永乐大典》载:“东西南北辟七门,以通往来。”这七门分别是东门、上水门、竹木门、下水门、南门、西门、北门。因城市发展需要,后三门如今已不复存在,前四门依旧保留,所以潮州城内也就有了东门街、北门街、北门直街(现北马路)、下水门街、下水门外内街、上水门街、旧西门街、竹木门街、南门街(现南春路)、南门古、南门外等街巷地名。

趣谈潮州府城街巷名


以古代官府命名。历史上潮州一直是郡、州、路、府、道所在地,城内官府衙门机构众多,因此以这些官衙来命名的街巷也就大量出现了,如府前街(现义安路)、道后巷、总兵巷、分司巷、家伙巷,侍卫府巷、官诰巷、东府埕、柳衙巷、分司后巷、铺巷、府仓内、司巷、察院衙街(现卫星一路)、军厅巷、南较场、照壁巷、入考院衙街、县巷、兵马司巷等。这类街巷名的大量存在,证明了府城潮州作为古代粤东地区政治中心的历史地位。在这其中最为著名首推府前路,它北起昌黎路,南接开元路,长490米,因其位置在府署之前所以称为“府前路”,1923年进行路面改建时为纪念潮州古称“义安郡”而改名义安路。而据清顺治《潮州府志》载“自府治承宣坊直抵甘露坊开元寺,曰仙街”。所以义安路又有“仙街”或“新街”之别称。

趣谈潮州府城街巷名


以亭台牌坊命名。潮州自古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因此潮州城牌坊众多,据有关史料记载,历史上潮州城内牌坊多达91座,其中仅大街(现太平路)就达39座,因此城内就出现了诸多以亭台牌坊命名的街巷。比如石牌巷、忠节坊巷、四进士亭巷、状元亭巷、砖亭巷、节孝亭、省郎亭巷、岳伯亭巷、四狮亭、黉门亭巷、九霄亭、青亭巷、新亭巷等。

趣谈潮州府城街巷名


以行业典当命名。潮州昔时是粤东经济中心,市场商贸繁荣,位于城外广济桥的自古就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谈。城内更是各类专业集市云集,府前街左右两侧是古代潮州城最为繁华的商贸中心,而这一段分布的街巷也很多与行业典当或作坊集所息息相关。如打银巷、打铜街、灶巷、裱画巷、钉鼓巷、胶柏巷、糖行街(现东平路)、家伙巷、鱼腥路、大鱼市巷、载阳巷、宰辅路,待诰路、铁巷、油巷(现“猷巷”)、水晶巷、矫铺巷、经富巷、米铺街、竹铺头、豆铺街、猪肉铺巷、鱼生巷、渔沧巷、糖行街、杉铺街等。这类依据旧时作坊集中地或交易市场集中地来命名的街巷从另外一个侧面再现了古代潮州经贸繁荣之盛景。

趣谈潮州府城街巷名


以名门望族命名。此类巷名因巷中有名门望族居住而得名。古代被朝廷委派到潮州任职的官员在城内多建有府第,而后府第所在的街巷便以姓为名,如潘厝巷、郑厝巷、梁厝巷、辜厝巷、曾厝巷、薛厝巷、蔡厝巷、翁厝巷、汤厝巷、李厝巷、宋厝巷、盛厝巷、陈家巷、佘府街等。比如辜厝内就因巷内有辜朝荐(1599-1668)旧居而得名,辜朝荐曾被明永历王朝封为副都御史,官至正三品;再如盛厝巷是因明礼部尚书盛端明建有府第而得名。

趣谈潮州府城街巷名


以地形地状命名。城内街巷有的弯曲,有的短小,因此一些地名就以地势形状命名。比如桶箍巷、砻臂巷、十八曲巷、旗杆巷、老鼠巷。也有因地状命名,比如三目井巷、铁井巷、义井巷等,因巷中古井而得名。

趣谈潮州府城街巷名


以纪念先人命名。有的为纪念先贤功绩,有的为缅怀前人而得名,如昌黎路、天水路、三达尊、三家巷、十二家巷、刘察巷、杨中书巷、节孝巷等。比如三家巷,就是因为元兵入城屠杀时在汤厝巷南一条巷中仅存三家幸免,为缅怀前人故名三家巷。

以植物果实命名。这类地名不多,主要有梅酱巷、桃巷(现卫星二路)、番茨巷、葡萄巷、七丛榕巷、杏花巷等。


趣谈潮州府城街巷名


以美好愿景命名。如文星路、英聚巷、金聚巷、利源街、兴宁巷、永安里、图奋巷、永兴街、永隆街、广源街等。这些有寓意兴旺安宁,有寓意英才会聚之意,都取吉利的好兆头进行命名,祈求和睦安详的美好愿景。

当然,府城潮州的街巷名还有很多种类,街巷归类不止以上这些。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一些地名今已不复存在,但地名之中的内涵却充分印证了这座城市底蕴和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