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最受期待的同志電影,《金髮男子》果然帶給了影迷新穎驚豔的觀影體驗。它雖然沒有《斷背山》那般清新唯美,但現實主義風格的《金髮男子》卻以一種別樣的敘事方式,去詮釋同志群體的感情生活。
電影劇情並不複雜,簡單說來是兩個帥男人偶然結識彼此,互生好感到彼此相愛再到無奈迴歸到現實生活的故事。
男主加布裡埃爾擁有一頭金髮,某天他搬進了同事胡安對外出租的公寓,從此開啟了一段永生難忘的愛情之旅。
加布裡埃爾結過婚並有一個女兒,而胡安則多年來一直留戀花叢中,伴侶如走馬觀花似地換個不停。兩個人住在一起後仿若尋找到了丟失的另一半,便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倖免。
不過就是這樣一部平淡如水的同志電影,依舊拿下了爛番茄91%的新鮮指數,豆瓣評分也高達8.0。雖然近些年湧現了大量此類型題材的電影,但顯然這樣的口碑還是能說明觀眾對本片的認可。
電影摒棄了用大量戲劇衝突的方式展現主角之間的愛情故事,而是採用了以緩慢的敘事節奏,碎片化的語言,平淡的日常,曖昧的情慾氣氛去開啟了兩個男人之間的情感糾葛。
尤其在電影前半段體現得頗為明顯。
而這種較私人化的拍攝手法,也是導演馬可·伯格多年來始終堅持的個人風格。
這位被譽為阿根廷"同性電影之光"的名導,從長片電影《缺席》開始,就開啟了自己對男同志之間情感的另類探索之路。
在他過去的像《跆拳道》、《夏威夷》中,總是會出現這樣的長鏡頭,氤氳著荷爾蒙氣息的空間裡,彼此眷念已久的愛人難以掩蓋的慾望,愛與羈絆也夾雜在其中,每一次情感的動容,無不是對愛情與被接受的渴望。
定格的畫面,精準呈現世界停滯的樣子,卻帶給觀眾更多想象的空間,而這樣的靜態特寫鏡頭,也在定格的那一瞬截住了歲月的去路,從而提煉成一幕幕經典片段。
且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片中,導演還是沿用了過去用相對的空間和影像風格展現主角之間的情緒心理的手法。
瀰漫著情慾氣息的房間,充滿工作噪聲的車間,轟隆聲不斷的火車過道等地,兩個人忘我地交談,小心翼翼地呼吸,深情地凝望,無不是愛過的證據,而這樣的密閉空間則無疑是推動情感發展的關鍵因素。
不過導演顯然不滿足於在他過去電影裡的那種蜻蜓點水似地撩撥,為了直接展現兩個人在感情關係裡的熾熱瘋狂,本片出現了不少赤裸的鏡頭去呈現一段慾望背後的真情。
從胡安故意挑逗加布裡埃爾,加布裡埃爾怦然心動的開始,也註定了這段關係中的兩個人愛的不對等。
兩個人第一次的魚水之歡,到漸漸地相互依賴,兩個人從身體的誠實到心靈的契合再到靈魂的相融,導演始終用平鋪直敘的畫面讓觀眾去感受原始的慾望,但更重要的是使每個人對這段感情發展過程的信服。
比如兩個人在火車上互相交錯的臉龐,眼神中的明亮,壓抑不住的慾望。還有剛歡樂之後坐在房間裡但又都不太想承認這段關係的欲言又止,以及愛情在幾次肌膚之親後恣意盎然地生長。
幾場戲都是用簡單的對白方式、靜態影像以及簡單的嘈雜聲呈現,但效果卻是給觀眾一種窺視之感,讓本身更加隱秘細膩的情感變得更私密,也更易讓觀眾融進電影的情感氛圍。
能構建起如此美好的視聽效果和情感氛圍後,還要屬導演對情慾戲地有力掌控,對複雜心理變化的精準把握。
而影片到這裡所呈現出的甜蜜似童話的氛圍,足以讓觀眾意猶未盡。但遺憾的是,後半段陡然迴歸到現實主義的風格,看似是較之過去導演對自我的一種突破,但這種浪漫盡失的呈現方式還是成為了電影敗筆。
其根本原因就是寫實關係中,人物對感情突兀的轉變態度,以及並沒有更深層地挖掘故事內核,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電影口碑不俗,但卻難以成為像電影《斷背山》那樣的經典佳作。
在這段感情持續的過程中,兩個人都偽裝成正常男子。加布裡埃爾依舊是眾人眼中的好父親,但胡安卻依舊尋歡作樂,和別的女子、男子有染,他害怕外界在得知自己出櫃後投來的異樣眼光,還想讓一個女子為自己生孩子,他的一句想要一個正常的生活,便打破了加布裡對這段感情的所有幻想與夢想,但依舊喜歡迷失在加布裡埃爾為自己製造出的溫柔鄉里。
渣男前腳信誓旦旦說愛,後腳又不想負責的嘴臉還是刻畫得入木三分,但從電影結尾來看,很明顯導演表達的是,胡安是愛著他的同性戀人的,所以就這點來說,人物對感情態度呈現的轉折,以及行為的合理性缺少一些細膩的情感細節和心理鋪墊。
不過另一主角加布裡埃爾則塑造得要成功的多,在這段感情中,電影出現了多場加布裡埃爾用眼神傳遞感情的戲份。
比如電影中後景淺焦和前景淺焦的平面轉換,將眼神裡對愛人的注視轉換成心理化的凝視效果,還有結尾處陽光照射著加布裡的臉龐,眼神流露出的無奈,依舊是用淡淡的色調呈現人物強烈的情感色彩。
這足以證明導演的功力之強。
不過就故事內核來說,兩個人最後因世俗而分開的悲劇性根源在於社會,這樣的現實意義還是拍得略微淺顯。
當兩個人之間存在外人干擾時,電影也只是利用較為明顯的空間劃分方式來展現。在場景設置上,用大量的訪談推動二者關係進程,缺少了對人性刻畫的透徹,對同性關係糾結淋漓盡致的描述,以及直擊人心的人文性,從而無法更多更廣地延伸出觀眾對電影的思索,所以這也是多年來同志電影如此之多,卻少有難以超越《斷背山》的原因。
而且《斷背山》的內核充滿的是一種人類一直以來渴盼的善良,對愛始終不渝的訴求,無論是何種藝術表達方式,脫離了愛的主旋律,都不可能獲得廣泛地認可和熱愛。
再回到本片中,導演也旨在強調了現代社會中依舊存在太多人對同性關係的歧視,當事人無法光明正大地選擇真愛,而感情也只能以悲劇收場的現象,發出了愛情為何要以性別來判定的現實拷問。
不過令人驚喜的是,電影最後的鏡頭是加布裡埃爾對著女兒說出曾經胡安是自己的男友時,而到這,本片的主題已不再侷限於由慾望產生真情這一命題,而是延展到全社會屬性。
即那些因歧視和不公,將愛情扼殺的人無論愛得多濃烈,到最後也只能像個拾荒者,不動聲色地過活,講述著那驚心動魄的往事時也沒關係,總會有純真美好世界的存在,讓你在漫天敵意中也能勇敢面對。
這樣的格局較之馬可·伯格以往作品來說,顯然要大得多。
而我們作為社會一份子,也希望會有這麼一天,能跟隨電影的鏡頭去捕捉那些閃爍在LGBT群體目光中的自由擇愛夢,那些夢終將成真。
銳影Vanguard作者 | 肥哲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註明來源和作者喲
閱讀更多 銳影Vanguard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