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因何跌落霸主地位,淪為“不入流小國”?

自三家分晉之後,晉國成為了戰國時期的韓國、趙國和魏國,而魏國所處的地界,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有趙國,西邊有強秦,南邊有楚國和韓國,東邊有齊國。

就這樣,魏國夾雜在各個國家之間,說它是苟延殘喘,好像也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打也打不過人家,避也避不過去,只能硬著頭皮發展了。

此時的魏國當家人叫做魏文侯,此君乃野心勃勃,雄才大略之輩,一個時代總會有那麼一兩個梟雄出現,魏文侯絕對算是戰國初期鼎鼎有名的梟雄。

他看著當下魏國的這種艱難處境,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現狀。

戰國時期,魏國因何跌落霸主地位,淪為“不入流小國”?

戰國時期魏國地圖

魏文侯勵精圖治

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成為了七國之中最先變法的國家,後來秦國商鞅變法,楚國吳起變法,多多少少都有些效仿李悝的影子。

李悝變法的主要內容,不外乎四個字:改制、完法。

政治上,廢除封建世襲制度,將那些不思進取的貴族趕下神壇,為寒門士子大開方便之門,讓“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現實,為魏國籠絡了一大批人才。

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還根據土地情況制定相應稅法,這無疑就提高了百姓開墾荒地,種植糧食的積極性,亦增強了魏國國力,增加了財政收入。

戰國時期,魏國因何跌落霸主地位,淪為“不入流小國”?

軍事上,以身體、技巧作為徵兵條件,所有人皆可當兵,一旦成為將士之後,待遇非常優厚,可賜田宅,免除家中徭役,這無疑讓報名當兵者蜂擁而至,再也沒有後顧之憂,士氣大大提高。

法制上,李悝完善了魏國法律《法經》,在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包括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全面的規定。

除了李悝之外,魏文侯還任用吳起打造了一支獨步天下的軍隊“魏武卒”,這支軍隊加入條件十分苛刻,《荀子·議兵篇》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能成為“魏武卒”的兵士,必須身披三層重甲,能拉開十二石(120市斤)的弓弩,還要身背弩矢,手持長戟,腰挎利劍,攜帶三日作戰糧草,半天行軍一百里。

戰國時期,魏國因何跌落霸主地位,淪為“不入流小國”?

魏武卒

這種苛刻的條件,無疑在側面證實了“魏武卒”是一支兇悍強大的軍隊。

但是依靠人才改革,還是遠遠不夠的,魏國地處四戰之地,想要在戰國爭霸,必須要有堅實的盟友,所以魏國與韓國以及趙國之間,彼此關係緊密,也就是所謂的“三晉同盟”,三個國家同進退,實則是韓國與趙國以魏國為主體。

在這些條件之下,新生的魏國讓齊國、楚國等老牌強國不敢輕視,而魏國也成為了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窮兵黷武、看不住人才

戰國時期,魏國因何跌落霸主地位,淪為“不入流小國”?

講完了輝煌,咱們再來看看衰敗,借用三國時期王朗逼獻帝退位的一句話,那就是:自古以來,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豈有不亡之國、不敗之家乎?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乾坤流轉,萬象更新,此乃天道也!

若是魏國能一直持續這種狀態,那麼戰國時期的歷史必將改寫,但是魏國卻從第一強國,逐漸淪為了二流國家,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源於魏文侯的後代。

魏武侯雖也算不上昏君,但比起他爹還是差了點,文侯任用吳起使魏國凌駕於其他六國之上,而魏武侯卻將吳起給趕走了。

吳起這個人的確是有些剛愎自用,他曾經氣沖沖跑去質問當時的宰相田文,一連問了三個問題。

戰國時期,魏國因何跌落霸主地位,淪為“不入流小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這三個問題,田文都說自己不如他,最後田文問了一句話:“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

國君年輕,百姓焦慮,大臣不親近他,百姓不信任他,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呢,還是應當託付給我。

這一句話把吳起給噎著了,無話可說。

戰國時期,魏國因何跌落霸主地位,淪為“不入流小國”?

公孫痤

後來,魏武侯又任用自己的駙馬公叔痤為相,吳起自然又是不服,可公孫痤不是田文那樣的老好人,直接使了一計,讓武侯將公主嫁給吳起,他要是答應,說明他是忠臣,不答應那就有反心!

軍事上無敵,政治上一竅不通的吳起自然不知其中利害,結果拒絕了,這就引起武侯懷疑,不得已之下,吳起逃到了楚國。

吳起僅僅是魏國流失的眾多人才中的一個,像歷史上的商鞅,孫臏,范雎,張儀等這些大人物都曾經在魏國待過,可後來都離開了。

“人才最重要”這句話適用於任何一個時代,留不住人才,是魏國的一大弱點。

除了人才的流失,還有魏武侯愛打架這個不好的缺點。

戰國時期,魏國因何跌落霸主地位,淪為“不入流小國”?

剛坐穩位子,就召集趙國和韓國一路打進了楚國大梁,打得楚國這個老牌強國連連服軟,楚悼王連連求饒,最後武侯還不算完,非佔了人家河南地區的大部分疆土。

雖然魏武侯這種張揚的性格,將魏國發展到了巔峰,但是也使魏國國力空虛,並且結下了不少大敵,“三晉同盟”更是土崩瓦解。

在魏惠王(梁惠王)登基時,雖然國力依舊強盛,但已經是四面皆敵。

在《孟子·梁惠王》中記載:晉國(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這等戰績已經使魏國老大的地位不保,各個國家又先後開始變法,魏國本身地理位置就不行,還有那麼多敵人。

戰國時期,魏國因何跌落霸主地位,淪為“不入流小國”?

魏惠王

公元前343年的一場“馬陵之戰”,鬼谷子高足龐涓,敗於同門師兄弟孫臏手下,這一戰元氣大傷,一下子將魏國從第一強國拉下了馬。

最後生生從第一強國,變成了二流小國,最後臣服在了秦國的鐵蹄之下。

觀其魏國的興衰,先有文侯勵精圖治,結合韓、趙同進退,後武侯窮兵黷武連年征戰,使四戰之地的魏國處處皆敵,魏惠王又讓商鞅等人才流失,在這種情況下,魏國成為了二流小國,再也無望爭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