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我是如何找合夥人,如何激勵人才的?

周鴻禕:我是如何找合夥人,如何激勵人才的?

▲周鴻禕,360集團公司董事長兼CEO,知名投資人。

周鴻禕:我是如何找合夥人,如何激勵人才的?

1、好的創始團隊最多不超過3個人

很多人問我,創業初始團隊裡有幾個創始人合適?

我創業過幾次,也投資過很多創業公司,我建議兩到三人是最好的組合。

美國的大片裡的超人、蜘蛛俠都是孤膽英雄,而中國的故事裡有“七俠五義”,有“桃園三結義”,甚至有“梁山一百單八將”,講的都是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幫人,合作辦成一件大事:

  • 是一個非常牛的人帶領強大的團隊,像“秦掃六合”一樣,完成一個開創性的成功?
  • 還是讓四、五個或者更多的人組成一個“史上最牛團隊”來打天下?

在我看來,第一種難度不小,因為世界上這種英雄難見其蹤。第二種往往人多嘴雜,很難形成合力。因此,應該在中間找一個平衡。

首先,一個孤膽英雄,一個人獨攬大局,就他算再強,但總是“一言堂”,一個人的決策難免有失偏頗,這種團隊也很難成功。就像一部電影,其他人都是跑龍套的,也沒有好的導演編劇來配合,就一個明星,那麼他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幾根釘子,肯定拍不出好電影。

其次,是不是人越多就越好呢?有七八個聯合創始人。這就會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也不利於企業的發展。

因為這種團隊往往會面臨兩個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

  • 一加一併不大於二

這種團隊,往往是把很強的人綁在一起。敢於去創業的人,一般胃口都比較大,比較自我,不能形成合力。但是就像足球比賽一樣,全都是大牌球星,但互相之間誰也不服氣,唯一的結果就是輸球。

  • 意見難以統一

情侶之間、夫妻之前,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柔情蜜意,但是這個蜜月期一過,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出現了。創業也是這樣,鬥志昂揚的初創期之後,公司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是往左走還是往右走;是要張三的投資,還是要李四的融資;產品應該是這麼做,還是那麼做;這是每個企業必經的成人禮。就算大家在為了同一個夢想走到一起,但是在這些瑣碎的小事上,大家的利益點,實際上是不一樣的。

這時候如果創始人太多,溝通成本就會太高。意見過於不一致,缺乏一個主心骨,衝突就會越來越多。最後很有可能分崩離析,每個人都去做一個自己的公司。就像一部老電影《大浪滔沙》裡講的,六個好兄弟一起投身革命,但最後只有幾個人堅持了理想,有人當了逃兵,有人叛變了。

所以,我覺得好的創始團隊,應該有兩個人,最多不能超過三個。兩三個人之後再有一個很強大的工作團隊來支撐。

硅谷的很多企業都是這麼做的:雅虎的創始人是楊致遠和大衛費羅,谷歌、微軟、蘋果的創始人也都是兩個。

兩三個人的溝通成本比較低,既避免了一個人的獨斷專行,也更容易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

這兩到三位創始人,最好在性格上和為人處事的方式上能形成一個互補。有人強勢一點,有人溫柔一點;有人張揚一點,有人內斂一點。如同他們能有相似的價值觀就更好了。這就是所謂的“君子和而不同”。但是如果兩個人都是火爆脾氣,就跟兩夫妻似的,每天“針尖對麥芒”,肯定也會打架。

周鴻禕:我是如何找合夥人,如何激勵人才的?

2、創始人團隊一定要有個“領頭羊”

有創業朋友說:“雙雄會也不能是‘平分秋色’,最好一強一弱;三劍客最好是‘一個好漢兩個幫’,不能是三足鼎立。創業需要擔當和決斷,太平衡容易失去戰鬥力。”創業需要擔當和決斷,太平衡容易失去戰鬥力。

這位朋友說得非常對,一個好的創始人團隊最好是兩到三人,但他們在分工上應該要有一個錯位,而且必須要有一個人來充當整個創始人團隊的leader。

創始人團隊的這個Leader是主導公司發展方向的人,是最終決策者。如果決策失誤了,那他也是最大的承擔責任的人。這個Leader如同率領以色列人走出古埃及前往上帝應許之地的摩西。喬布斯就是摩西一樣的領導者。他迴歸蘋果後,帶領蘋果走出低谷,走向今天的輝煌。這個Leader可能並不掛著CEO或者董事長的頭銜,但無論他的職位是什麼,他是這個企業無可爭議的領導者,是整個公司的靈魂。

創始人團隊中一定要有一個人來承擔一把手的壓力。這個壓力和第二號人物承擔的壓力,是非常不一樣的。既然有人承擔這個責任,領導這個企業,也得到大家的認可,那麼肯定要說清楚,明確他是公司的“leader”。

我認為這個領導者確認得越快越好,越早越好。在確認了領導者之後,在股份的劃分上,對這個“leader”要有一個側重,他的股份要比別人多一些。

周鴻禕:我是如何找合夥人,如何激勵人才的?

硅谷很多公司都是這樣:

蘋果最早是兩個創始人,沃茲和喬布斯。沃茲是一個技術大牛,但喬布斯說我就是比你能幹,我的股權就要比你多。

當年一起做微軟的是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比爾▪蓋茨告訴保羅▪艾倫:“我在這個企業做的貢獻,一定比你大。所以我的股份是你的兩倍。”保羅▪艾倫也同意了。

從我們中國人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覺得喬布斯是欺負沃茲這個老實人,但事實證明,最後蘋果和微軟能做大,真正靠的是喬布斯和比爾▪蓋茨。

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性格特點,每個人都在乎利益,但是大家又羞於言利。雖然不好意思說,但腦子裡會想,於是心理就會越來越不平衡了。

所以,從公司創始開始,“醜話”應該說在前面。在中國,我見過很多創始團隊,大家都不好意思說出來,但每個人心裡都想。如果是五個好兄弟的話,股份就平分,每個人20%。看起來好像很公平,但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其實並不公平。這種平分股份的方法從一開始就種下了分歧的種子。

  • 有能力的人會想:我比他們都能幹,但為什麼股份和大家一樣?
  • 沒能力的人可能會想:我可以混日子,吃這份股權。

如果處理不好,這種矛盾會爆發出來,會導致公司崩盤。

所以,給“leader”相對多的股份,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被別人誤以為“自私,不仗義”,但從長遠來看,對公司是有極大好處的。

但話說回來了,人不是一成不變的。早期合格的Leader,到了以後可能就不合格了。創始團隊分分合合,也很有可能會有變化,而且必須要不斷吸引牛人加入,企業才能做大。大家不要把初創時期的狀態,看作是企業最終的狀態。這些都會牽涉到股份方面的變化,有兩種方法來解決。第一種是由董事會來決定。第二可以讓VC來做參謀。

最後再強調一遍:

  • 第一,創始人團隊,千萬不要從一開始就把股份平分了。
  • 第二,要達成共識,公司得留出一部分股份給未來,分給以後加入的骨幹人員,這樣給企業留出一個未來的發展空間。
周鴻禕:我是如何找合夥人,如何激勵人才的?

3、創業需建股權池,不拘一格降人才

早期的一批創業者,開了一個局,這是一個“1”,但能做多大,在1後面能做出多少個0出來,這需要以後加入的很多能人一起創造出來。企業要發展,要做大做強,一定要引入人才,把企業的骨幹力量持續做大。

但一個問題來了:能人引入進來,如何和最初的團隊達成融合?這是很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在這裡,我有一個建議:要突破這個瓶頸,需要在激勵制度的設計上下功夫,就是要準備一個大的股權池,無論老員工還是後來者,都能企業價值的持續增長中獲益,這樣才能保證一個良性循環。

創業首先是一個馬拉松,沒有十年八年,是出不了結果的。創業又像是一個接力賽,需要新鮮血液產生一波一波的動力。所以,創業就是以百米衝刺的速度,一波接一波地跑馬拉松。如果沒有這些新人加入,永遠是那一批老人去跑馬拉松,那不是沒跑多遠被淘汰,就是半路累吐血了。所以,企業要有一種良好的激勵機制,使得你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夠有一批人,能接過這個接力棒,繼續往下跑。

如果沒有良好的激勵機制,新老團隊的磨合就會出問題。新的力量進入老的團隊,就像把牛奶注入咖啡裡,如果不能很好的攪拌,咖啡永遠是咖啡,牛奶永遠是牛奶,喝起來肯定不是個味兒。

  • 很早進入了公司的人會把自己看成最早一批的“元老”,擔心新人會取代自己的地位,可能會對產生一種強烈的排斥情緒。
  • 新人會覺得自己能力更強,為什麼元老們能夠心安理得的享受股權,自己只能掙那份年薪?

這兩種想法一直不解決,會在公司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小團體,讓兩撥人漸行漸遠。

所以,我覺得企業要建立一種價值觀。

  • 首先,我們認可早期員工的價值,你可以拿到最早期的股票期權,你的條件是最優惠的。但是你一定要認可後面進來的人,不能把他當成對手;
  • 其次,後面進來的新人,公司也給他們分享股票期權,他們的努力工作一樣獲得相應的回報。
周鴻禕:我是如何找合夥人,如何激勵人才的?

在這裡,我有一些建議和創業者們分享:

首先,一定要把公司的股權,預留出很大空間。不要殺雞取卵,剛開始創業就一下子分個底兒掉,就把它都分完了。我們創辦360的時候,還沒有開始融資,我們先拿出了40%分給員工和團隊。後來雖然因為多次融資而稀釋,但是到上市的時候,還有超過20%的股份是分給員工的。360員工持股的比例在中國所有的互聯網公司裡面,應該是最大的。

其次,創始人要勇於犧牲,不能獨佔股份,須知“人聚財聚,人散財散”。360的員工是公司最大的持股人。我的情商也不高,脾氣也不好,但還有很多人願意跟我合作。在360,一直和我合作的人,有十五年以上的,也有十年以上的,七、八年的更是比比皆是,可能就是因為我捨得跟大家分股票。

最後,要給未來留機會,有長遠意識,保持一定股份激勵。就算是拿出40%來分,也總有分完的一天。股份分完了,難道我們就不需要人才了嗎?一個企業對人才,永遠是飢渴的,永遠是需求的。所以在上市之前,我們做了一個計劃,一旦我們的股票分完了,我們可以隨時再增發5%,會永遠保持5%。

360的員工能保持很好穩定性,也很有創造力,這與360的股權池設計是分不開的。有很多骨幹力量不斷加入進來,一是因為他們有夢想,想找到實現夢想的平臺;另一個原因,不是虛的,是能夠得到更好的經濟回報。所以,建立一個合理的股權蓄水池,才能不斷的有“源頭活水”注入進來,有新的力量來帶動革新,這是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個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