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愛豆」朱德唯一孫女:爺爺把所有積蓄都交了黨費


​「永遠的愛豆」朱德唯一孫女:爺爺把所有積蓄都交了黨費




“愛此春劍色,其葉何青青。白梗花更素,清香滿中庭。”這是朱德所作《詠蘭》中的詩句。

朱德是新中國三軍總司令,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是常人眼中的“鐵漢”,而“鐵漢”的柔情是愛蘭、養蘭。

朱德對蘭花的情有獨鍾影響到了孫女朱新華。

曾經擺在朱新華辦公室窗臺上的一盆蘭花是她的心愛。葉子纖細柔弱,花開幽幽的清香。退休後,朱新華唯一帶回家的就是這盆蘭花。

這盆蘭花名為“朱德素”。據說1962年朱德在廣東採集蘭草時,在廣東仁化縣扶溪鎮一個村委會書記家尋得的大荷素,後來這花改名“朱德素”。

朱新華家中擺著1955年爺爺授銜時的照片、爺爺的戎裝照以及爺爺和家人的合影。

來訪的客人都會在照片前駐足,瞭解照片背後的故事。唯獨“朱德素”在陽臺安靜的享受著陽光,不受外界打擾。或許是蘭花的個性,抑或許是朱新華的特意安排。

一名普通的急診科醫生

朱新華一張國字臉,眉毛很濃,說話語速很快,爽朗的笑聲讓人印象深刻。鄧穎超第一次見到她時笑著說:“一看就是朱家人。”


​「永遠的愛豆」朱德唯一孫女:爺爺把所有積蓄都交了黨費



朱德戎馬一生,育有兒子朱琦和女兒朱敏兩個孩子,兒子朱琦與兒媳趙力平生有四兒一女,朱新華是朱德唯一的孫女。

雖然身為開國領導人的後代,但朱新華的經歷並沒有外人想象的傳奇。“我就是一個急診科大夫,搶救病人,值夜班,和其它醫院急診科大夫沒什麼兩樣。”朱新華如此形容自己的職業。

1970年,16歲的朱新華在廣州當兵。新兵訓練結束以後,她被分配到廣東興寧解放軍第179醫院工作,工作兩個月後又分到了廣州軍區總醫院。

一開始,朱新華在醫院做護理員,相當於現在的護工,整天就是搞衛生、掃廁所、端屎端尿。

1973年她進入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學習。畢業後,調到了北京301醫院。心內科、腎內科朱新華都待過,後來301醫院組建急診科,她在急診科一干就是十個年頭。

朱新華說,她在急診科每天的工作狀態和電視劇裡演的差不多。手機24小時開機,隨叫隨到。隨時會接到120送來的病人,隨時面臨搶救甚至是死亡。

急診科非常團結,有病人大家都搶著上。但同事之間很少拉家常,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閒暇時同事們大都抓緊時間休息。

急診科忙、累,一年中只有過年時候會有短暫的一兩天假期。儘管如此,朱新華還是讓唯一的女兒學了醫,如今女兒也是一名醫生。

1998年,朱新華調任301總醫院幹休所。急診科的工作經歷,讓她在新的崗位上游刃有餘。她主動發起了為幹休所的老人建立個人健康檔案。

幹休所的老人大多有多種慢性病和長期服藥史。一旦發現老人生病,可以通過健康檔案及時瞭解患者的既往病史,針對性的出具治療方案。這一做法延續至今,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回家探親惹爺爺生氣

朱新華參軍、當醫生都和廣東有關。

1969年,當時我國和前蘇聯的關係以及國內形勢都很緊張。在這個背景下,中央做了一個決定,把在京退居二線的老同志和部隊上的老領導疏散出去。

朱德、康克清夫婦以及董必武,滕代遠,李富春、蔡暢夫婦一起前往廣東從化。

習慣了在北京兒孫滿堂的生活,初到廣東的朱德生活有些不習慣,因此中央批准孫輩前往廣東陪伴。

朱新華說,當時大哥朱援朝已經去當兵了,二哥朱和平也進了工廠當工人,弟弟還小都在上學。朱新華正好初中畢業,在家等待分配,所以最終她前往廣東陪伴爺爺奶奶。

在廣東生活了約一年時間,朱新華參軍入伍。

朱新華當兵後第一次探親時穿著一身軍裝,見到爺爺後向他敬了一個軍禮。朱德很高興,一方面是覺得孫女長大了。另一方面,孫女的軍禮敬的挺標準。

不過,也是這次探親朱新華惹得爺爺生氣了。

在從化居所,門口有站崗的戰士,朱德進出戰士都會給他敬禮,朱德每次都給人家回禮,康克清會用點頭的方式回禮。

可朱新華沒有這個習慣,畢竟以前她不是軍人,大多時候她穿著便裝攙扶著爺爺,就沒有養成回禮的習慣。

可那一次朱新華穿著軍裝,沒有給戰士回禮,就跟在朱德身後走了過去。這個細節被朱德捕捉到了,他回頭看了朱新華一眼說:“這個小同志剛才給我們敬禮,你為什麼不給他回禮。”

朱新華說:“他不是給您敬的禮嗎?”

“但是我們在一起走,我們都走過去後他才把手放下來,人和人之間要互相尊重。”朱德的話讓朱新華深受教育,從此她再經過哨崗都會向執勤的戰士回禮。


​「永遠的愛豆」朱德唯一孫女:爺爺把所有積蓄都交了黨費


朱德、康克清與家人合影(後排右一為朱新華)


出身不能選擇 沒有任何可以享受的

少年時期的朱新華是家裡的“掌上明珠”,上面兩個哥哥都讓著她,下面的弟弟太小不懂事,在兄妹中都是朱新華“說了算”。

朱德和康克清也十分疼愛孫女。朱德從國外訪問回來,給朱新華帶的禮物是與眾不同的。

有一年放假朱新華跟著爺爺奶奶去北戴河,王稼祥的夫人朱仲麗也在北戴河,她過來拜訪朱德和康克清。

康克清帶著朱新華回訪,朱仲麗一看孩子來了,就拿出冰淇淋,結果朱新華把那一桶冰淇淋全給吃了。

回來以後,康克清向朱德“告狀”,說朱新華到別人家裡又吃又喝,有失禮節。沒想到朱德卻“批評”了康克清:“就是因為你平時不給孩子買零食吃,她才饞,你應該買冰淇淋給孩子吃。”因為這個,康克清特意給朱新華買了冰淇淋。

如今,北戴河那家賣冰淇淋的西餐店仍然在營業。朱新華每次到北戴河還會去那裡買冰淇淋吃。那裡有小時候的味道,那裡有爺爺奶奶的疼愛。

不過,疼愛並不代表溺愛。朱德對朱新華十分嚴苛,不讓子孫享受不該享受的東西。

朱新華說,她到廣東從化的第一天,爺爺奶奶家做了一大桌子菜,還有身邊的工作人員一起聚餐,算是給她的歡迎宴。

朱新華以為每天都能有這樣的場面,沒想到第二天卻被爺爺“趕出去吃飯”。爺爺告訴她,炊事員是為他服務的,不是為朱新華服務的。只有爺爺奶奶才能在家裡吃飯,朱新華只能拿著飯票到食堂和工作人員一起吃。

在廣東當兵當護理員期間,朱新華每天搞衛生、掃廁所,她覺得這不是她該乾的活。於是想找爺爺走後門調動工作,沒想到工作沒調成卻反遭了一頓批評。

朱德對朱新華說:“不要見異思遷,要向勞動人民學習,要和工農子弟打成一片,為什麼別人能幹,你不能幹?”

朱德還教育朱新華,不要在別人面前說自己是誰的後代。雖然出身自己不能選擇,但作為朱家的後代是沒有什麼可以享受的,一切都要自己去爭取。

爺爺軍裝改過的褲子

朱德的話讓朱新華想起了小時候。原本以為身為國家領導人的後代生活會很寬裕,要什麼有什麼。可朱新華和普通的女孩沒有什麼兩樣,甚至別人有的她卻沒有。

朱新華說,小學的時候,朱家孩子多,爺爺奶奶的工資除了應付全家的開支,還要接濟老家的親戚,時常不夠花。

家裡沒有更多的錢給朱新華兄妹買衣服。於是康克清就把朱德穿舊的軍裝改成了小孩子的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在朱家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褲子肥了裁剪,衣袖長了截短。朱新華的大哥、二哥上學的幾年都是穿著朱德的軍裝改後的衣服。

因為軍裝的料子結實,哥哥們穿了幾年後衣服還沒有磨破,就接著給朱新華穿。

當時朱新華有些不好意思,因為男孩子的褲子都是前面帶拉鍊的,那時候女孩子的衣服是側拉鍊的。男女褲子差別很大,朱新華不好意思穿出去。後來乾脆上身穿一件長衣服,將拉鍊遮擋起來。

哥哥的褲子朱新華穿了一年多,朱新華說,幸好自己“隱藏”的好,沒有被同學們發現,要不然會成為全班的笑料。


​「永遠的愛豆」朱德唯一孫女:爺爺把所有積蓄都交了黨費



朱德患有糖尿病,因此每天吃的喝的都要定量。朱新華記得,爺爺每天吃蘋果時,炊事員都是要將蘋果放在烤箱裡烤熟。

每當烤蘋果時,屋子裡都飄散著香氣。饞嘴的朱新華總想嚐嚐烤蘋果的味道,可不敢和爺爺說。

有一次,炊事員將蘋果烤熟後,朱德沒有吃。正好朱新華在家,朱德就讓朱新華把蘋果吃掉。朱新華很開心,終於盼到了香味四溢的烤蘋果。

沒想到,一口咬下去,朱新華再也高興不起來。原來,蘋果的甘甜和香味都被烤沒了,剩下的就是乾澀的果肉,很難咀嚼,一點味道都沒有。

她心疼爺爺,本來好吃的蘋果,爺爺卻吃不到它最真實的味道。

1976年6月21日,朱德會見外賓,不知何故會見時間推遲了。當時外交部工作人員未通知朱德,他在人民大會堂長久地等候。

外邊天熱,室內空調溫度過低。90歲高齡的朱德,在室內外溫差懸殊的房子裡待久了,著了涼引起咳嗽,伴有低燒,吃了點止咳消炎藥,症狀也不見減輕。

25日,朱德一夜不停地咳嗽吐痰。第二天早晨,發現痰裡帶血。

經北京醫院醫生會診後,建議住院治療。朱德想到第二天還有會見外賓的任務,說:“不要緊嘛,等明天會見外賓後再住院也不晚。”已經連續幾天感到不適的朱德,還是硬撐著起來,讓秘書念念文件,為次日接見外國使者做準備。

朱德的病情惡化的很快。因為當時在特殊時期,會診的醫生不允許家人參加。康克清通知在廣州的朱新華返京,畢竟朱新華是學醫的,對會診的醫學術語比較清楚。

廣州軍區的電話打到了朱新華的學校說:“朱老總的孫女在你們學校,馬上通知她回北京。”但校長卻回答:“沒這個人。”當時校長還不知道朱新華就是朱德的孫女,只好派人去查。

朱新華到達北京時天已經黑了,她直接從機場趕到了醫院。

看到病床上的爺爺,朱新華特別難受,但是奶奶康克清告訴她不許哭。朱新華和爺爺說在廣州的情況,爺爺拉著她的手點點頭。

第二天專家會診,朱新華當時還在實習,沒有進入臨床。她穿著一身軍裝,又是個年輕的女孩,會診專家並不知道她的身份,於是就讓她進入了醫療組。

在會診過程中,朱新華不敢說話,回家後把聽到的專家對爺爺病情的分析一五一十的告訴奶奶康克清。

但是爺爺的病情發展很快,住院僅9天就離開了。

一生積蓄全部交黨費

朱德去世後,康克清召集全家開了會。將朱德一生積攢下來的20306.16元拿了出來。

康克清告訴子女,這些錢不會給子女分掉,如果想要過上好生活,自己去奮鬥,朱德的積蓄全部交了黨費。

朱新華說,爺爺每個月工資有400多塊錢,一家人的開支都從爺爺的工資上走。爺爺拿的是國家工資,不是元帥工資,元帥工資有700多元。但是加起來工資比毛主席的還多,他就把元帥工資給退回去了。

朱德和康克清沒有給後人留下財產,房子國家也收回了,錢全部交了黨費。至今朱新華仍然住著醫院分配的房子。

很多人羨慕朱新華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可她卻告訴記者,這個家庭並不是外人想象的多麼富有或者有什麼特權。爺爺奶奶很少和孩子們講他們過去的事情。

朱新華覺得,自己對爺爺奶奶的瞭解,甚至不如一些專家學者瞭解的詳細。

她上學的時候去割稻子、打草,和農民家的孩子一樣幹活。在學校從來沒有說過自己的出身。在部隊也是和其它戰友一樣訓練,參加工作後也沒有因為自己的出身有過特殊照顧。

家庭給了她榮耀,也給了她壓力。朱新華覺得自己做什麼事情都要做表率,不能比別人差。在她工作期間,她所領導的幹休所衛生所,先後兩次被評為全軍先進單位,朱新華也被總後勤部評為老幹部先進工作者,榮立三等功。

“不要到處彰顯自己的出身,出身和你自己沒什麼關係,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是天生的,但未來的路是自己走的。”朱新華說。

津雲新聞記者 王曾 發自北京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