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偉:銀行理財轉型面臨四大挑戰

11月8日,2019年兩岸暨港澳銀行業財富管理論壇在天津召開,中國銀行業專職副會長潘光偉在會上表示,去年資管新規發佈實施,標誌著資管行業統一監管時代的到來,銀行理財迎來轉型發展的新格局。不過,雖然目前銀行理財在按照新規要求平穩過渡,但由於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模式的轉變,客觀上對市場和行業造成一定衝擊,銀行理財業務遇到了存量資產處置、理財子公司面臨定位及發展問題、投資者教育以及投研能力不足等問題。針對目前銀行理財在淨值化、公司化轉型中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各機構應儘快從運行模式公司化、理財產品淨值化、資產配置多樣化和投研能力專業化等方面提升自身能力。

潘光偉表示,資管新規落地以來,理財業務總體保持平穩,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同業理財規模與佔比“雙降”,資金空轉”現象明顯減少。銀行理財堅持以服務客戶為中心,基於投資者日益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和風險偏好,各商業銀行積極順應監管導向,加大產品研發力度,不斷提高理財產品的廣度和客戶覆蓋面,陸續上線類貨幣基金開放式產品、混合類非固收產品等。

同時,銀行理財在降低融資成本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一是在打破剛兌、產品淨值化的大背景下,市場上的無風險利率下降,進而帶動企業融資成本下降。二是資管新規將嵌套層級限制為一層,禁止開展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縮短了融資鏈條,進而降低了企業實體融資成本。三是允許理財子公司直接投資股票,或將為股票市場引入龐大的潛在客戶群體和機構投資者,帶來更穩定的資金來源,進而拓展資本市場發展,提升企業在資本市場中的直接融資能力。

然而,潘光偉也指出,由於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模式的轉變,客觀上對市場和行業造成一定衝擊,銀行理財業務遇到以下幾方面的挑戰:

一是存量資產處置問題。從目前幾種壓降路徑來看,資產自然到期只適用於部分資產,提前還款存在契約修訂障礙,非標轉標路徑不暢,回表資本消耗過高,打包和發行新產品困難。如何進一步加大創新,拓展化解存量資產的方式和渠道,以市場化、多元化、專業化的方式審慎妥善處理存量資產,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二是理財子公司面臨定位及發展等系列問題。首先是理財子公司與母行之間的關係梳理難題。包括子公司與原資產管理部之間的分工及權責關係、與母行私人銀行部之間的定位及分工關係等問題。其次是理財子公司差異化發展的問題。儘管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客戶基礎、資產規模等方面具備比較優勢,但與公募基金等資產管理機構相比,仍面臨投研體系不足、市場化激勵不到位等問題。此外,還有文化理念轉變的挑戰、公司化運作的挑戰、業務轉型的挑戰等。

三是投資者教育問題。投資者教育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尤其是長期以來,我國投資者理財中以儲蓄類資產為主,對於理財保本、保收益的概念根深蒂固,風險偏好長期較低,短期內改變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和風險偏好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四是投研能力不足問題。過去,銀行擅長投資債權類資產,整體風險偏好偏低,即便是銀行系的公募基金公司,股票投資比例也明顯低於行業平均水平。而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機構已在股票投資領域積累了20多年的經驗,在策略選擇、風險控制等領域均有豐富經驗,銀行理財與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亟需組建相應的投研團隊,提升投研能力。

針對目前銀行理財在淨值化、公司化轉型中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潘光偉建議,各機構應儘快從運行模式公司化、理財產品淨值化、資產配置多樣化和投研能力專業化等方面提升自身能力。

其中,在淨值化轉型方面,截至2019年6月末,淨值型產品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35.56%。由於淨值型產品無預期收益率,且收益波動較大,現有投資者接受度不高。商業銀行需進一步搭建資產估值、信息披露、風險監控等核算和運行體系,針對不同客群分步驟推出淨值型的新產品,同時也要夯實產品淨值化管理基礎,把“類基金”產品作為長期轉型目標,部署固收類、混合類和權益類、商品和衍生品類四大產品線,搭建完善的淨值化產品體系。

此外,在促進資產配置多樣化方面,潘光偉表示,過去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結構簡單、同質化嚴重,在“剛性兌付”的保證下,仍能吸引大多數穩健型客戶。但隨著資管業務的轉型,必須通過多樣化的資產配置重構產品的吸引力。

潘光偉建議,商業銀行應堅持多維度體系,通過“自主投資+主動委外投資”並行方式,搭建包括商品類資產、外匯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另類資產等在內的資產配置體系,實現對不同類型資產的針對性投資,真正實現大類資產配置。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