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铜仁,处万山之中,锦江绕城东流,山川秀丽,文物丰富。据《铜仁府志》载,共有文物二百七十余处,历为诗家游家题咏赞颂。惜历史悠久之壮丽风物,经历次风雨所毁,今存者寥寥。

一九八零年铜仁县文化馆遵国家文物局指示,对属地文物进行复查,全县仅存一百一十多起,其中较完整保存原貌的仅三十余处。今与众分享的十六景即为其中经典之处,现存更罕。每念至此,扼腕叹息。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东山楼阁——城东临江壁立一山,此山古木参天,峭嶂嶙峋,悬崖下江水浩荡横流,绝壁树出石罅,苍翠挺拔,古林深处曾建有文昌阁、奎星阁、澄江楼、川上亭、武侯祠、天坛等,今尚存川上亭、雷神殿、真武殿。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参议蔡潮建澄江楼、川上亭,并题额“舞雩遐思”。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知府李资坤增建大观楼。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太守梁懋宸建双峰阁(又名兼隐庵)之后,相继兴建或扩建大雄宝殿、文昌阁、崇贞观、真武观、武侯祠、奎星阁、护国楼、二吴亭等,解放后均毁。临江壁下,镌有“渊渟岳峙”四字系民初滇军副司令刘法坤摩崖题字,现存尚好。在山巅平地,民国元年(1912年)曾竖有“光复纪念碑”。抗日战争时期,在其旧址上新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于1966年被毁。东山楼阁旧时被誉为“铜江十二景”之冠,内八景之一。现已恢复“大雄殿”“雷神殿”“真武观”“川上亭”等古建筑。1990年,东山上设立了全国首家傩文化博物馆;1995年,重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东山古建筑群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文笔凌云——东山隔江之西有岭,高插入云,秀如笔削。该岭原名“岑嶂”,明提学使沈思充更名为“正人峰”。旭日东升,彩霞辉映,正人峰如五色锦笺巨笔绘彩。山腰有洞形如牛角,因取名牛角洞。明万历二年(1574年)都督邓钟于洞前隙地建亭,并将此地带谓之“青莲界”,洞壁上刻有邓钟与观察刘观光的唱和诗。山麓有邓钟之子邓光远墓冢(阵亡)。明清两代,此地常经战乱,因此相继于洞左上方修建烽火台,遗迹尚存。洞前建有镇江楼,登楼可俯瞰铜仁全貌,洞内供观音大士像及弥勒佛像,楼阁里塑有卧佛、罗汉像,均毁于解放初期。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知府冯鹏于正人峰顶建文笔塔(又名凌云塔),型为六角锥体,用方石砌成,底座直径约五公尺,高约十余公尺,于一九六六年被卫校红卫兵炸毁。自建文笔塔后,即把牛角洞更为文笔洞,故亦称文笔峰又名文笔塔。一九八二年五月,经铜仁县人民政府列文笔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文笔塔已恢复,青石台阶自山麓至山顶齐整铺就,两侧设置了路灯,文笔洞前新建了气势恢宏的“回龙寺”。于文笔塔前回首东眺,城东有两座像金字塔一样的山峰,分别是天乙峰和太乙峰。此二峰实为古时文笔峰。铜江外八景之一的“文笔凌云”其实指的那里。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西岭归樵——相传城西四里,有山柴草茂盛,多为城内人砍柴割草之所,西岭薄暮之时,归樵踏歌欢娱,歌笛相伴,甚为悦耳。明举人徐以瞿赋以七律“结伴高山薄暮回,束薪又见夕阳催。一肩压处云添重,复柚归时月正来。遥数寒鸦投寺塔,横吹短笛落江梅。羡他释负全无事,戏共群儿笑口开。”于是,此题名得以相传,列为铜仁外八景之一。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金鳞游泳——位于城南三里,逆大江而上,于木沙河交汇处兀立一岩,其形若鲤鱼,清道光年间誉为“金鳞游泳”。岩下有一凹壑,其中部一石突出,形如鲤鱼头,特别是那鱼唇、鱼眼、鱼腮,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故又名“鲤鱼嘴”。其上建有古寺,题额“金鳞寺”,当时知府满族人敬文曾以此景题咏。此地环境幽雅,柏竹掩映,历为游览胜地,为外八景之一。现寺毁,风光仍佳。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中流砥柱——城南大小江汇合处,有巨石屹立江心,出水面约三丈余(未筑芦家洞坝之前),小而险,上可坐数十人,曾多次建有亭阁,俗称“铜岩”,又称“中流砥柱”。 相传,元朝时有渔人潜入铜岩底,“见岩足如鼎,中有铜范三教像”,“挽而出之”,“铜仁”也因此而得名。三尊铜人为儒、道、释三教的鼻祖孔子、老子、释迦牟尼。铜仁因此而得名“铜人”。又因三位鼻祖的教义宗旨均以“仁”为核心,遂改名为铜仁。明明正德十一年(1516)参议蔡潮,建亭于岩上,名曰“跨鳌亭”。以岩作中流之砥柱,挽狂澜于既倒,于是又榜以“砥柱中流”四字题岩。后有铜仁诗家刘秉彝、胡长新及铜仁知府袁开第、观察易笏山等改用“中流砥柱”作为吟咏题材,列为内八景之一,相沿至今。。旧时相传,铜岩旁迎小江处有沙洲隐于水中,每逢乡试前,如洲现水面,郡人必有中榜者,故俗名“挂榜洲”。每逢乡试前七日,铜仁的地方官按古制举行宾兴大典,在跨鳌亭上设宴招待应举之士,“酌旨酒以盈卮,于斯亭以宠饯”,以求个“独占鳌头”的吉兆。古亭早毁,2010年市政新建三江公园,于旧址新建一大(居中,两层)一小(西侧,一层)之金碧辉煌亭阁,并以现代科技于岩四周设喷池水景,水景中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祖圣影美轮美奂,堪称盛世美景。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两江春色——锦江两岸历来桃李广播,并多杨柳,每至春江初汛,春绿两岸,桃李争芳,绿柳飞絮,渔舟泛泛,鸟翔鱼跃,人们纷至踏青,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两江春色图。明嘉靖间,铜仁乡贤蒋其贤以“两江春色”题咏,后人以此命景,为铜仁内八景之一。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云彩江声——东山南面临江,峭壁间缭绕的缕缕云彩和山下澎湃的声声江涛组成一道绚丽的风景。临江绝壁上刻有“云彩江声”四字,书法遒劲,力力可扛鼎,相传为明代“何采”所书,但何采其人,旧志记载不一,一曰嘉庆(清)十八年(1813年)癸酉选贡,一曰明隆庆年间岁贡,官知县。清同治十三年(1874,知府袁开弟补书重刻,每字一米见方,字迹倜傥,气势蔚为壮观,为内八景之一。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渔梁夜月——顺江而下,至天乙峰、太乙峰下,河流成滩,鱼多争激流而上,渔舟多以滩为梁,故名“渔梁滩”。此处风清月明之夜,天、太二峰倒影江中,衬以渔火,波光粼粼,江流有声,渔舟穿梭,甚为幽寂,颇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境。明举人徐以瞿游渔梁,曾以此景题咏。现由于芦家洞电站水坝积水,滩已淹没。原为内八景之一。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六洞岚光——位于城东4公里的锦江河畔芦家洞处。明时曾于此置瑶洞长官司(遗址为现水文站处)。为一字凤山(即架梁山,有作嫁娘山,误)支脉,山腹有一洞,泉水清冽长流,可灌田百亩(至今仍存于渝怀铁路轨边)。旧传久逢干旱,祈则必雨。清嘉庆铜仁知府王湛恩曾书“天乳真泉”四字刻留石壁。咸丰间,何冠英来守是邦(何由中丞擢升至贵州巡抚告归),建亭覆盖泉上,祀泉神。光绪十三年(1887年)郡人易亭为阁,上祭“文昌”。距门前二百公尺的小坳上,竖有石牌坊,横额刻“六洞岚光”四字。解放后修电站,阁坊全毁。至今洞泉洁淌不枯。原为外八景之一。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石笏朝天——城东五里寨桂乡锦江东岸。临江兀立一峰,主峰山巅如人头,亦如木鱼,腹部又另起一峰,高二十余米,若石笋状,更酷似古代官员朝笏;亦有传说曰八仙之一曹国舅手持的笏遗留在此。明天启年间,徐以题诗咏赞此景,其后便称此景为“石笏朝天”,俗称“金棒敲木鱼”。后因雷击,石笏断去一截,至今景色依旧。原为外八景之一。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玉屏晴雪——城南约三十里,一山如屏,曰“玉屏山”,为学宫(孔庙)远案。由于山高气寒,瑞雪初霁,群山融雪,此山仍积雪皑皑,经旬不化,素色玉润,银光闪烁,蔚为壮观。据南远眺,此山则若一碧玉屏风,晴雪闪光,更为耀眼夺目,工画者常加以描绘。明徐以瞿以“玉屏献秀”题咏,后有诗家刘秉彝改为“玉屏晴雪”,自此郡人便以“玉屏晴雪”列为铜仁外八景之一。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南岳飞泉——于城北八里逆小江而上, 两山并峙,涧水中落,若玉龙天降。涧中有洞,称“南岳洞”,洞中泉水清冽。涧水由川硐经坞泥小河曲折至九股坡脚,由于断崖数丈,水流倾泻,形成条条飞瀑,注入锦江北源(即小江)。唐李白庐山观瀑有诗“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此瀑亦当如是观。前人因题景为“南岳飞泉”,列为外八景之一。现因修小水库水流变小,但自然景色尚佳。

(另据郡、府志载,俗称“铜壶滴漏”,“一步三拱桥”,“金盆捞月”,“东阁禅关”等四景,据民间传说记录如下):

铜壶滴漏——在城内便水门左侧,原名张家洞,其地茂林成荫,下陷为壑,石窃玲珑,城内有三池塘水由岩隙淅沥而下,音韵叮咚,故为“铜壶滴漏”,为铜仁内八景之一。该洞先被县物资局后被地王广场候车厅及公路填塞,仅江边残留依稀痕迹。

一步三拱桥——在城内原县塘坎附近,形若拱形,长约步余。桥下有三圆拱洞,以疏城内池塘之水入江。原为铜仁内八景之一,现无痕迹。

金盆捞月——在城内雷家塘,性形似圆盆 ,值皓月当空,水天交相辉映,明月倒挂其中,恰似捞起明月之金盆,故乡贤为之题景,为铜仁内八景之一,现毁。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东阁禅关——在城东二里(即东关)。清时为码头所在,光绪六年(1880年),王宪珍为铜仁知府时,设“培文局”,在此收税,以所收税款作为培养地方士子之经费。河岸上建有“观音阁”,彼岸为“水星阁”,皆有和尚主持,此地风景宜人,古树葱郁,流水潺潺。原为外八景之一,今两岸阁楼尽毁,古树凋残,风景远不图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