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紅海如何求生?一套攻防必殺技來了……


電商紅海如何求生?一套攻防必殺技來了……



電商紅海如何求生?一套攻防必殺技來了……

電商公司紅海競爭戰略,包含幾大部分:

1、電商公司戰略分析4C模型;

2、電商公司低成本戰略;

3、電商公司差異化戰略;

4、電商公司類目競爭戰略;

5、電商公司進攻與防禦戰略;

6、電商公司戰略轉型。

——湛廣

電商紅海如何求生?一套攻防必殺技來了……


我們常說,做企業的時候,除了埋頭幹活,還需要抬頭看路。

由於“戰略”實在太抽象,枯燥難懂,我擔心有些同學會聽不明白。所以,今天我選擇的演講主題為“電商公司紅海競爭戰略”,不講純粹的戰略管理理論,內容側重於戰略管理與電商行業相結合,以及應該如何應用。聽者能夠更易懂,並且更容易吸收。

電商紅海如何求生?一套攻防必殺技來了……


01

從感性視角,瞭解電商戰略

什麼是戰略?電商的戰略定義一直以來頗有爭議,今天我們就從幾個維度,從感性的視角來了解什麼是戰略。

〈1〉戰略即選擇,選擇大於努力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們都發現一個規律:選擇大於努力。企業如果在去年做抖音,用普通的素材都可能獲得幾百萬的粉絲;然而從今年開始做抖音,即使是優質素材,粉絲增長也特別慢,所以選擇切入的時機非常重要。

如果你感覺做電商做的很痛苦,競爭激烈,供應鏈不穩定,競爭對手有各種野蠻的打法,那麼你應該想想還有比你更痛苦的人,因為他們選擇了一個“死亡賽道”,比如在所有的電商類目中,生鮮電商是融資最多的,4000多家生鮮電商,上百家宣佈融資,但是最近3年,90%以上獲得風投的生鮮電商都倒閉了。因為生鮮行業上游靠天吃飯,產品完全非標準化,冷鏈系統不完善,品質無法穩定,用戶難以沉澱。

再如新零售行業,80%以上都屬於“死亡賽道”,我們熟知的一些電商企業,在上一波新零售風口時,在線下開了很多店,但大部分都是虧損的,最後由於線下店的虧損,拖垮了整個業務。所以我們需要在開始前就想清楚戰略問題,通常穩妥的做法,就是先做一個小的盈利模型,再決定是否進入這個賽道。


〈2〉戰略即定位,定位大於能力

目前的市場,有個明顯現象:大品牌正在失速,小品牌正在崛起。那麼,為什麼小品牌和新品牌的增長速度更快呢?10多年前,日化行業前5名佔了50%的份額,如今下降到27%,為什麼大牌佔據的市場份額被小品牌和新品牌替代?其實很簡單,因為消費者的消費是多元化的,個性化的。比如洗髮水,男性、女性、孩子甚至是寵物,對產品的需求都不同。

每一個領域都有獨特的細分賽道,對應特定的目標人群包,我們首要的戰略任務,就是找到細分特色定位,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在市場經濟成熟的階段,那些沒有清晰定位的品牌,大而全的雜貨鋪模式,都沒有機會了。

電商紅海如何求生?一套攻防必殺技來了……

〈3〉戰略即格局,結構大於細節

曾經很多大公司都在學習《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說的是一家擁有250年曆史的巴黎銀行倒閉的故事,我從中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公司的制度和結構決定了成敗。

由於這家公司沒有好的風控系統,沒有好的監督機制,錯誤賬戶沒有人監管;並且交易員動用公司大量現金流購買高風險項目的時候,也沒有人監控,這就是管理和制度的結構性錯誤。一家公司在結構性上出現問題,即使沒有出現這個錯誤,也會導致其他錯誤發生。所以,結構大於細節。

我們做戰略規劃的時候,第一,必須將公司盈利模式梳理清楚,這就是經營結構;第二,必須建立高效組織和人才梯隊,這就是管理結構;第三,必須明確未來三年的戰略目標和路徑,這就是發展規劃的結構。結構清晰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4〉戰略即整合,運用大於擁有

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擁有資源與會運用資源相比,運用資源的能力更重要。

我們從一個經典案例來看其中的區別,三隻松鼠與恰恰瓜子,這兩個品牌走的是兩條不同的道路。恰恰瓜子自建供應鏈,上游全部由自己來做,生產工人佔公司人員的70%。

整個公司的關注點在於生產和傳統零售渠道,而對於互聯網和電商渠道的興起,則反應遲鈍,錯失良機。

而三隻松鼠整合了500多家供應商,運用但不擁有龐大供應商資源,輕資產,發展快。如今線上渠道已經完全被三隻松鼠佔領了,未來可以預見,一定是三隻松鼠繼續領先於恰恰,這是資源擁有和資源運用的差別。

〈5〉戰略即開創,創新大於經驗

戰略需要大膽創新,有時候還需要摒棄先前的經驗,我們用兩個案例來說明為什麼“戰略即開創”。

首先是中糧旗下的電商業務“我買網”,曾經在港股IPO招股說明書中寫道:過去3年虧損了33個億,在未來兩年將繼續虧損更多……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家公司會形成這樣的觀念,究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國企思維。因為我買網用中糧以往的線下成功經驗,

試圖將資源壟斷賺錢的方式,複製到電商領域來,這一定是行不通的。

另一個案例是“本來生活”,其創始人原來是南方都市報的總編喻華峰,帶領幾個下屬成立了本來生活網,完全捨棄了之前做報紙的經驗,從新開創。雖然現階段沒有實現盈利,但企業正在不斷融資,壯大。

以上兩家企業都是生鮮電商,一個複製歷史的成功,結果失敗了;一個從零開始創造,發展勢頭良好。

〈6〉戰略即頂層,設計大於自發

目前企業的發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滾動式發展,通過企業自發滾動慢慢向前發展。一種是頂層設計,通過頂層規劃進行系統化的設計。

光明牛奶曾經是中國乳業的第一名,當時蒙牛的排名是1080位。然而,若干年後,蒙牛成為全國第二名,光明下滑至第三名。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差別呢?

由於光明是一家國有企業,它的發展缺乏頂層設計,戰略戰術都因循守舊,沒有人對公司長遠發展規劃負責,主要依靠歷史地位吃老本。而蒙牛創始人是牛根生,前伊利高管,創業的第一年開始就設定了遠大的目標,制定了長遠的規劃,採用一套系統性的組合拳打法,一步一步實現目標。央視在賺取了蒙牛鉅額廣告費之後,由衷讚歎:“他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所以,頂層設計大於企業自發性的成長。學習戰略的根本就是要學好頂層設計。很多電商公司CEO大部分時間盯著後臺數據,盯著瑣碎的工作,卻對公司的戰略頂層設計缺乏思考,缺乏系統化打法,這是一把手的最大失職。

電商紅海如何求生?一套攻防必殺技來了……

02

電商公司戰略分析

做電商公司的戰略規劃基本的思想是什麼?我們要跳出運營看電商,跳出電商看市場,跳出經驗看未來,跳出自身看趨勢。在我們做戰略規劃之前,先要做戰略分析。在100多年的商學院發展歷史過程中,戰略分析擁有很多工具,工具幫我們理清思路。

那麼電商公司應該做哪些戰略分析呢?我們將戰略分析工具與電商行業相結合,開發了電商戰略分析的4C模型其中包含行業與類目分析、企業自身分析、競爭對手分析、消費者分析。

〈1〉行業與類目分析

(Category)

行業與類目重點要分析細分類目的市場容量,要明白自己的天花板在哪裡。大類目不用擔心,如果是10個億左右的小類目,頭部商家通過幾個旗艦店、專賣店和第二梯隊的品牌,可以輕鬆拿到30%的份額,但之後就會頂到天花板。增長還在持續,但速度會越來越慢,ROI會越來越低(續篇有解決方案,請關注“老高電商管理學院”公眾號)。

〈2〉企業自身分析

(Corporation)

電商企業需要明確自身有哪些資源和能力,包括:1、產品和供應鏈有沒有優勢;2、組織效率與人才梯隊有沒有優勢;3、資金和其他資源是否充足。總的來說就是“人財物”的檢視,知己知彼,首先要“知己”。通過對資源和能力的分析,企業能夠知道自身的強項與弱項在哪裡,保持自身優勢並針對問題予以改進。

〈3〉競爭對手的分析

(Competition)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做競爭對手分析時,需要找出類目TOP10,要分析細分類目的標杆品牌。競爭對手的爆款和數據、人群標籤、競品USP、品牌定位、主力價格帶、視覺營銷策略、店鋪的佈局、風格與調性,都要逐一分析。此外,還有了解對手的背景和底細,因為很可能類目TOP5都是一家企業。

〈4〉消費者分析

(Customer)

企業要以客戶為中心設計產品與服務,並且建立品牌。每一個品牌的人群標籤都不同,在一個類目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品牌人群標籤相似度在70%-80%。如果我們的人群與頭部商家的人群標籤相似度低於60%,很可能意味著標籤混亂,說明我們的目標人群不是行業的主流人群,商家需要進行詳細的分析才能得出結果,進行調整。

03

電商成本領先戰略

波特的競爭三部曲中,有三種競爭戰略:成本領先、差異化、聚焦。其中,成本領先是大家最感興趣的。成本領先,也叫低成本戰略。首先,我們要把低成本和低價格區分開來。那些燒VC的錢賠本賺吆喝、犧牲品質的超低價爆款、所謂的戰略性虧損等,都不屬於成本領先。

成本領先戰略,主要包含三個條件:具備一定的規模效應;對供應鏈、產業鏈進行改造,從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公司所在地具有產業集群的優勢。

經典案例來自總裁班的學員,公司主營休閒男裝,銷售價格非常低,基本在100元以下,毛利在50%以上。公司自己採購面料、設計款式,找廠家代加工,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另外一位學員也在做相同定位的休閒男裝,定價也在100元以下,但毛利只有35%-40%,原因其一是沒有產業集群,其二是採購成品。企業對產業鏈關鍵環節掌控越好,就能大幅度降低成本,也就意味著提升毛利率。

成本領先戰略,可以通過7個途徑來實現:

(1)去中間環節,縮短產業鏈;

(2)整合外部產業鏈,將利潤留在內部;

(3)核心環節技術與效率提升;

(4)規模效應,邊際成本降低;

(5)減少不必要的功能和服務;

(6)轉移勞動密集部門;

(7)融入產業集群。

(此處省略10000字,小編懶得整理了)

04

警惕規模的陷阱

電商企業很多時候應該警惕規模的陷阱,淘寶賣家的信用等級制度,誘導商家忍受長期虧損,導致價格戰愈演愈烈。很多商家錯誤的認為,只要通過“戰略性虧損”,把排名靠前一點,把規模做大一點,就可以盈利。實際上,隨著產業鏈的成熟,大部分電商類目已經沒有規模效益,拼價格永遠沒有底線和盡頭。而小店拼價格看似必經之路,實際上並不是好的出路。(電商如何跳出價格戰的旋渦?後續會講電商公司差異化戰略

在非標品行業,可能會出現規模不經濟,一般認為規模越大淨利潤就會越高,但對於一些非標品,會出現淨利潤增長的倒U型曲線。規模就是一個陷阱,價格戰沒有底線,其實有種有很多競爭的方式可以幫助商家避免價格戰的漩渦,後面會講。

如何在電商紅海中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跳出價格與爆款的層面,從商業模式和戰略高度,尋求新的突圍之路。從商業模式和戰略的角度,解決公司未來靠什麼吃飯的問題?敬請關注後續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