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原紅色遺珍】書箱寄深情

【隴原紅色遺珍】書箱寄深情

書箱 (本版圖片由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提供)

  【文物檔案】

  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展櫃裡,有一隻橙黃色的小書箱。這隻書箱是革命烈士楊克明的遺物。說起這隻書箱,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楊克明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涪陵縣羅家廟,原名陶正,又名陶樹臣。1927年,陶樹臣與魏俊淑結婚。1928年,陶樹臣為便於開展地下工作,化名洪濤、洪濤爾。1931年又化名楊克明。1932年,楊克明告別家鄉和妻兒後,先後在梁達中心縣委擔任書記,川東遊擊區任2路紅軍游擊隊中隊長。此後,楊克明很少回家。為了親人的安全,他很少給家裡寫信。紅軍長征到達川東後,他領導的游擊隊改編為紅軍,隨後參加了長征,任紅5軍政治部主任。1936年10月,他隨軍渡黃河西征,直到1937年1月20日血戰高臺時犧牲,家屬也不知道他有這麼多的化名。

  魏俊淑母子相依為命苦盼到全國解放時,多方打聽消息,但毫無音信。1956年,高臺修建烈士陵園時,曾徵集過烈士的資料,但由於沒有檔案資料,楊克明烈士的戰友大多犧牲,倖存者又很少知道其隱姓埋名的秘密,因而未徵得楊克明烈士的詳細資料,也未找到烈士的遺屬。

  1983年8月,當年隨楊克明長征的紅33軍99師師長王波(會寧會師後到延安參加學習)來到高臺悼念烈士,得知還未找到楊克明烈士遺屬的消息後,回去立即信查函調,訪問當年川東遊擊隊老戰士和長壽縣雲集鄉老住戶,經過兩年的時間,終於在貴陽找到了楊克明烈士的眷屬。原來,1952年,楊克明的大兒子陶森林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貴州省委工作,全家遂遷入貴陽落戶。楊克明的家鄉涪陵縣羅家廟在新中國成立後改為長壽縣雲集鄉。

  楊克明的妻子魏俊淑一直堅信愛人還活著,守候著丈夫唯一一張照片和離家前用過的紅木書箱,苦苦企盼丈夫歸來。至此,魏俊淑才知道自己苦苦等待了半個世紀的親人已經血灑西征路上。

  找到之後,王波同志以烈士部下和親屬的名義,向貴州省委和民政部寫報告,要求撫卹烈士家屬。1985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准魏俊淑為烈士家屬,併發給撫卹金。之後,經甘肅省有關部門邀請,魏俊淑帶著兒媳婦袁雪蓉和兩個孫子、一個孫媳,終於來到親人犧牲的地方,祭奠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英勇捐軀的忠魂。

  1985年8月17日,當甘肅省、地、縣相關領導陪同魏俊淑一家三代,抬著花圈,邁著沉重的腳步,來到楊克明烈士紀念亭前時,老人一下子撲到楊克明烈士紀念碑前:“樹臣,我離別了50多年的親人啊……”隨著一聲悲痛欲絕的哭聲,一家人長跪在了烈士紀念碑前,在場的人無不潸然淚下。

  甘肅方面的同志徵詢烈士遺物時,魏俊淑說,50多年裡,自己思念丈夫,不論到什麼地方都始終保存著陶樹臣參軍離家前使用過的三件物品:小書箱、袖爐和一枝竹簫,這三件東西一直陪伴在她身邊。

  老人把袖爐獻給烈士出生地四川省長壽縣黨史辦,竹簫獻給烈士曾經戰鬥過的四川省達縣黨史委,小書箱則獻給烈士捐軀長眠的地方──高臺烈士陵園。次年,高臺縣黨史工作者張興德、權裕國前往貴州徵集黨史資料時,帶回了楊克明的書箱,而此時魏老太太剛剛過世只有一個星期。

  這隻長約60釐米,外面包著橙黃色皮子的木質書箱,見證了楊克明與魏俊淑忠貞的愛情,也飽含著魏俊淑對烈士犧牲地高臺的厚愛。(文/中共高臺縣委黨史研究室 藺學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