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能否用“打”方式?心理專家的解釋,正是家長要的答案

​曾經寫過一篇有關暴打叛逆期孩子的文章,被不少讀者指責、討伐。我也深深反思過,打孩子並不是管教的目的,只是孩子不打聲招呼就外出大半天,並且電話關機玩失蹤,經歷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勸告仍無效後,最後一次狠狠抽了孩子一頓,事後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講明青少年獨自出門的危害性,從那以後,熊孩子再也不敢玩失蹤遊戲。

幾年前合肥中鐵國際城小區發生一起高空扔酒瓶的事,一熊孩子從34樓的家裡把酒瓶拿到18樓往下扔了15個酒瓶,幸好當時沒有發生不幸的事情,他的父親在小區群裡道歉並曬了孩子屁股被打成傷痕累累的照片。這一次,幾百個人的群裡,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不能打孩子。反而不少鄰居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犯錯了,有時候被狠狠地揍一頓,才會明白自已行為所造成的後果確實很嚴重,才會對規則、界限,以及法律產生敬畏心理,吃一塹長一智後,如再有衝動想法也不再敢越雷池一步了。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就管教孩子能不能懲罰這件事上,她多次提到過: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很多東西,除了愛與被愛外,還要心存敬畏。孩子做錯事情,甚至犯法了,一定程度的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孩子認識到逾越規矩甚至觸犯法律,需要承擔責任,從而懂得反思、後悔,知道後怕,吸取教訓後再也不敢了,孩子真的不敢才是真正保護了自己。如果沒有一定的懲罰,孩子很有可能心存僥倖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

李玫瑾教授在分析青少年犯罪行為時,也多次提到過,人很多時候犯罪的原因就是沒有敬畏之心。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怎麼能成方圓,沒有敬畏之心一定要闖大禍。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讓孩子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而在如今的教育環境,尤其是推崇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中,極力反對打孩子的教育方式,動輒就以家暴扣大帽子,譴責打孩子是最無能的家庭教育。即便孩子犯了大錯,熊孩子為了驗證書上看到的“孕婦摔跤會流產”而故意推搡孕婦,結果家長卻以“他還是個孩子”護犢子。

這事要擱在70年代、80年代,父母早就兩個耳光扇過去了,或者吊起來一頓毒打。那些年代成長的孩子,有哪個沒有捱打過,有哪個沒有被家暴過?他們有心理產生陰影,變得膽小自卑嗎?他們有痛恨父母舉刀刺殺父母的嗎?有不忍暴打與羞辱而跳樓自殺的嗎?這些統統都不存在,只是被父母打出門後,找上小夥伴瞎晃到晚上,偷偷溜回家見機行事,如果父母不再生氣就嬉皮笑臉地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如果父母還在氣頭上馬上夾起尾巴做人直到父母心平氣和。

而現在的教育觀念,孩子犯了大錯,父母先看看書上怎麼說,然後考慮很久才做出決定,也只是掰開了揉碎了講講道理。偶有沒控制好自己不良情緒,衝著孩子河東獅吼或者出手動粗,孩子就受不了,有一聲不吭離家出走的,有“啪嘰”一聲跳樓的,還有磨刀霍霍殺母親的。

為什麼同樣是捱打,不同時代的人出現如此截然相反的情況呢?如今教育成本的上升,教育效率不僅沒有得到提高,反而大大地降低,甚至摧毀了孩子健康成長。現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受不了一點點委屈。

一、抗挫折能力差

現在的孩子個個溫室裡長大的花朵嬌豔欲滴,一大家子兩三代長輩爭相侍候家裡的小公主小王子,孩子從小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儘管孩子的童年很快樂,但終究要長大走出家庭。等到他們面對學習的壓力,面對競爭的壓力,面對與他人相處融入群體生活的壓力時,抗挫折能力差的就出現不少問題,不合群、沒有團隊意識,老子天下第一,與同學朋友有矛盾起衝突,不能和平解決問題,而是起了禍害之心。更有甚至被老師批評了幾句,就尋死覓活的,並且寫下遺書說學校管理太嚴、學習壓力太大,老師虐待自己等拖下一大堆人當墊背。

有個家長心疼上初中的孩子太辛苦,抱怨學校要求太嚴,上課時間太早,孩子的睡眠不夠。其實我們上初中的時候,不也是早上6:00起床晚上11:00多睡覺嗎?我們那個時候雖不能說每個人能樂在其中,但也個個從那個年代健健康康走過來了並且生下健康的孩子。為什麼我們能吃苦孩子就不可以呢?

說到底,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的主因還是家庭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把孩子寶貝得太精緻太嬌嫩,說不得罵不得,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別說給點顏色就是說話語氣重了些都自責得不行。

二、受不了委屈

現在的孩子,都是蜜罐裡泡大的,只能聽順耳動聽的話,不能一針見血地批評,像毛驢一樣要順著毛摸,一旦逆毛就踢蹄子耍脾氣。家人會這樣寵著溺著,可是與同學相處、同事相處呢?別人也是家裡的小公主小王子,當驕橫的公主、王子相遇,就出現誰也不服誰的分外眼紅格鬥了。如果校園霸凌越來越多現象,與不讓孩子受委屈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關係。

如果孩子在家犯了錯誤,及時說教不管用,偶爾來點體罰有助於孩子內心強大起來。最起碼孩子的察言觀色能力提高了,因為捱過打受過體罰的孩子,他會神經高度緊張,眼神變得很機警,身體也變得非常靈敏。當父母生氣要打孩子時,孩子會本能地採用自我防禦功能,豎起耳朵聽父母在講什麼,仔細觀察父母的眼神,他們學會察言觀色,會主動接受信息,搜尋信息,靈敏地保護自己。

一般在家捱過打罵受過體罰的孩子,內心比較強大,也比較皮實,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挫折,也會認為沒什麼大不了很容易就抗過去了;要是聽到別人說不好聽的話,也只是難受一會兒,很快就會調整心態嘻嘻哈哈當沒事一般,有了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有什麼委屈受不了呢?

打孩子並不是管教目的,只是讓孩子明白規則、界限,對於一些事情必須有怕的意識,要心存敬畏。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也就是說做人必須要有底線。有時候,不能觸碰界限的意識、觀念,只能靠懲罰來形成。有位教育家說過,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受到懲罰,不是因為他們犯了錯,而是要讓他們日後不去犯錯。

打罵並不是懲罰的唯一方式,只是在沒有更好更有效的懲罰手段時,有時候打孩子是一種高效的管教方法。但有一條父母必須切記:一定要在冷靜、理智的良好狀態下懲罰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