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案:老漢慢性咳嗽伴多發肺結節,您能一眼看出病因嗎?

一、病史簡介

患者男性,68 歲、山東人,2018-05-28 收入感染病科。

主訴:反覆咳嗽5年餘,加重伴發熱 3 周。

現病史

  • 患者 2013 年起出現反覆咳嗽,乾咳為主,不伴發熱,外院胸部CT報告兩肺炎症(未見CT片子),未予特殊治療。2015 年 8 月間因發熱至當地醫院就診,血常規及生化指標不詳,查胸部 CT(2015-08-06):兩肺散在慢性炎症,兩肺多發小結節灶;支氣管鏡檢查:右中葉病灶刷檢,塗片未見異型細胞,予頭孢美唑+阿奇黴素治療(療程不詳)後體溫轉平,但仍有反覆咳嗽。2017-12-04 隨訪胸部 CT 示右肺上葉和下葉新增少量斑片病灶,右肺中葉、左上肺舌段病灶與前相仿,未進一步診治。
  • 入院前3周勞累受涼後出現畏寒、發熱,Tmax 38.2℃,咳嗽、咳痰較前加重,咳少量白痰,盜汗明顯,自行服用阿奇黴素、疏風感冒片等藥物 4 天無好轉,遂就診當地醫院。2018-05-08 胸部 CT 示兩肺炎症,WBC 8.0*10^9/L,N 76.2%,ESR 32mm/h,CRP 80.6mg/L, ALT/AST 92.3/56.3 U/L,痰塗片找真菌、痰細菌培養陰性,T-SPOT.TB A孔/B孔 2/2、GM 試驗、G 試驗、腫瘤標誌物(Cyfra211/NSE/AFP/CEA/SCC)均陰性。予莫西沙星+美洛西林抗感染治療 14 天,體溫轉平,但咳嗽、盜汗症狀無好轉,痰少不易咳出。
  • 2018-05-22 複查 WBC 5.8*10^9/L,N 77.4%,CRP 9mg/L,胸部 CT 示雙肺病灶較前略增多,調整為頭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療 6 天。仍咳嗽,就診我院,為進一步治療,2018-05-28 收入我科。
  • 自起病以來,精神、睡眠、食慾可,二便正常,體重無明顯增減。

既往史:否認吸菸史;否認慢性病史;2014 年曾因腹股溝疝於外院手術。


探案:老漢慢性咳嗽伴多發肺結節,您能一眼看出病因嗎?



二、入院檢查(2018-05-29)

體格檢查:

  • T:36.4℃,P:84次/分,R:20次/分,BP:137/72 mmHg
  • 身高170cm,體重65kg,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胸廓無畸形,心臟各瓣膜區未及雜音,聽診雙肺呼吸音稍粗,未及乾溼羅音,全腹軟,無壓痛、反跳痛。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WBC 4.57*10^9/ L, N 69.8%,Hb133g/L,PLT 187*10^9/L;
  • 炎症標誌物:ESR 8mm/H;hsCRP 0.7mg/L;PCT 0.04ng/mL;
  • 生化:Alb 46g/L,ALT/AST:31/28U/L,sCr:61umol/L;
  • 糖化血紅蛋白 15.8%;
  • 免疫球蛋白E:32 IU/mL;
  • 細胞免疫:正常範圍;
  • 腫瘤標記物:CA724 、proGRP、SCC、AFP、CEA、CA199、CA724、PSA等均陰性;
  • T-SPOT.TB A/B:1/ 0;隱球菌莢膜抗原:(-);
  • EBV-IgA, IgM(-);CMV-IgG(+),IgM:(-);
  • ANA 、自身抗體譜、ANCA均(-);
  • 甲狀腺功能:fT3、fT4、sTSH :(-);
  • 血氣分析:pH值:7.43, PaO2 90.0mmHg, PaCO2 38.0mmHg, BE:1.0, SpO2 97.0%;

輔助檢查:

  • 心電圖:正常心電圖
  • 胸部CT( 2018-06-02 ):兩肺散在炎性病變,建議治療後複查;左下肺小結節,建議隨訪複查。
  • 心臟彩超(2018-06-05):靜息狀態下超聲心動圖未見異常。

三、臨床分析

患者老年男性,無明確免疫抑制基礎,慢性病程,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長達數年。期間有幾次短時間的發熱、盜汗,血 WBC 正常,炎症標記物中血沉、PCT 正常範圍,發熱期間測 CRP 有過升高,後恢復正常。胸部 CT 顯示兩肺斑點、斑片和結節病灶,3 年內逐漸增加、擴大趨勢。需要考慮以下疾病:

  1. 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患者老齡、慢性病程,胸部 Ct 顯示緩慢進展的斑點、斑片、結節影,白細胞計數正常範圍,炎症標記物多正常範圍,T-SPOT.TB 陰性,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首先考慮。應當送檢痰找抗酸桿菌,明確診斷需多次咳痰行分枝桿菌培養,必要時行支氣管鏡檢查,活檢肺組織送檢病理學檢查,灌洗液及肺組織送檢分枝桿菌培養。
  2. 肺諾卡菌病:常呈亞急性起病,免疫抑制宿主可急性起病,肺內表現為多發浸潤陰影、大小不一的單發或多髮結節,易出現空洞,半數肺諾卡菌病患者可合併包括腦、皮膚、骨骼等肺外表現。本患者胸部CT病灶以斑點和小結節病灶為主,滲出實變病灶少,而且病程較長,也無明確免疫抑制基礎,無肺外病變表現,因此諾卡菌病可能性較小,明確診斷有賴於微生物和組織病理檢查,必要時可藉助基因測序技術(mNGS)。
  3. 肺結核:慢性病程、胸部CT所見病灶形態可符合結核表現,不過右中葉和左上葉舌段部位,結核少見。尤其是本例 T-SPOT.TB 結果陰性,同時病程長達數年但毒性症狀不顯著,因此結核可能性較小。
  4. 肺結節病:兩肺多發斑點、斑片和結節病灶,持續時間較長,T-SPOT.Tb 陰性,非感染性肉芽腫病變需要考慮結節病可能。但本患者系老年男性,肺門縱膈淋巴結不大,也未發現結節病肺外典型表現,因此本病可能性也不大。
  • 2018-05-30 支氣管鏡檢查:鏡下見氣管及各支氣管管腔通暢,粘膜光滑,未見新生物。於右上葉後段灌入生理鹽水 30ml,回收液送細菌、真菌及分枝桿菌塗片和培養。透視引導下於右上葉後段陰影處行 TBLB(活檢5塊)及刷檢。術後病理報告“炎症性病變”。
  1. 刷檢、咳出物塗片找抗酸桿菌:陰性;
  2. 灌洗液塗片找抗酸桿菌:陰性;塗片找細菌、找真菌:陰性;
  3. 肺組織塗片找抗酸桿菌:陰性;組織溼片找真菌:未找見;
  4. 灌洗液:普通細菌培養:正常菌群少量;真菌培養(-);
  5. 肺組織:普通細菌培養(-);真菌培養(-);
  6. 灌洗液和肺組織分枝桿菌培養:至 2018-06-05 出院前無生長。
  • 2018-06-01 咳痰細菌、真菌培養陰性;乾咳為主,患者不願霧化導痰,故未重複送痰檢。


探案:老漢慢性咳嗽伴多發肺結節,您能一眼看出病因嗎?



  • 綜合分析,考慮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鳥-胞內分枝桿菌可能大,2018-06-01 起予試用抗 NTM 治療:克拉黴素 0.5g q12h 口服+左氧氟沙星 0.6gqd 靜滴+阿米卡星 0.4g qd 靜滴(由於患者於外院曾有一過性肝損,故未選用利福平)。
  • 2018-06-02 複查胸部 CT 示病灶較外院 CT 片(2018-05-22)略有好轉。先前已經用過含左氧氟沙星的抗感染藥物6天。
  • 2018-06-05 複查血 WBC4.38*10^9/L,ESR 9mm/h,CRP1.9mg/L,ALT/AST 31/28U/L。予以出院,繼續克拉黴素 0.5g q12h+左氧氟沙星 0.4g qd 口服治療,囑門診隨訪。

出院後隨訪

  • 2018-06-14 支氣管灌洗液分枝桿菌培養(05-30送檢)結果回報:非結核分枝桿菌生長,菌種鑑定為胞內分枝桿菌。



探案:老漢慢性咳嗽伴多發肺結節,您能一眼看出病因嗎?



  • 克拉黴素+左氧氟沙星治療後,患者未再發熱,咳嗽、盜汗症狀好轉,遂繼續該方案治療。2018-07-24 門診隨訪,複查胸部 CT 示雙肺多發病灶均較前有吸收好轉,繼續該方案治療。
  • 後患者症狀進一步改善,無特殊不適,2018-11-05 門診隨訪,複查胸部CT示雙肺病灶進一步吸收好轉。繼續克拉黴素 0.5g q12h+左氧氟沙星 0.4g qd 口服抗胞內分枝桿菌治療。
  • 2018年12月起停藥觀察,定期複查隨訪。


探案:老漢慢性咳嗽伴多發肺結節,您能一眼看出病因嗎?



五、最後診斷與診斷依據

最後診斷:

胞內分枝桿菌肺病

診斷依據

患者老年男性,慢性病程,以咳嗽為主要表現,3 年內多次胸部 CT 影像學顯示逐漸進展的兩肺散在斑點、斑片、結節病灶,支氣管鏡檢查病理為“炎症性病變”,支氣管灌洗液培養為“胞內分枝桿菌”,予克拉黴素 0.5g q12h+左氧氟沙星 0.4g 抗分枝桿菌治療 6 個月,兩肺病灶逐漸吸收,據此胞內分枝桿菌肺病診斷可以確立。

六、經驗與體會

  1. 本例臨床過程及胸部 CT 表現,屬於比較典型的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NTM-LD),在我院就診後立即考慮本病並很快確診。但患者之前經歷多家醫院診治,從未考慮此病,反映我國臨床醫師對 NTM-LD 認知度普遍不足。文獻報導,部分病例誤診為結核,長時間予以抗結核治療。我國大陸地區疑似肺結核患者中,NTM-LD 的比例佔 5.4-7.4%;疑似耐藥結核患者中,NTM-LD 比例甚至高達佔 30.7%。因此,提高對 NTM-LD 的警惕性和診治能力,對於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和改善疾病預後十分重要。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的 NTM 患病率最高,可能與潮溼溫暖氣候有關。引起肺部感染的常見菌種包括慢生長分枝桿菌中的鳥-胞內分枝桿菌複合群與快生長分枝桿菌中的膿腫分枝桿菌複合群。
  2. 對於 NTM-LD,並非一確診就必須立即治療。Hwang 長期隨訪了韓國 488 例鳥-胞分枝桿菌複合群肺病患者,其中 23.6% 的患者在未接受治療情況下,持續保持病情穩定至少 3 年。對於一般情況良好、症狀不嚴重、病情穩定的患者,可以選擇先觀察隨訪一段時間再決定是否需要抗 NTM 治療。本患者病程中的 2 次發熱伴入院前一過性 CRP 升高,考慮為合併急性呼吸道感染可能,但由於入院前 6 月內,呼吸道症狀加重、雙肺病變持續進展,因此認為具有抗 NTM 治療指徵。
  3. 根據 2007年ATS/IDSA 與 2017 年 BTS 的指南,對於非重症、大環內酯類敏感的鳥-胞內分枝桿菌複合群肺病患者的初始治療,推薦每週三次給予大環內酯類聯合乙胺丁醇及利福平治療,治療療程為痰菌陰轉後的 12 月。但對於是否選擇大環內酯類藥物、選擇幾聯藥物、間斷還是每日給藥以及治療的具體療程等問題,許多學者認為仍有待研究探討。對於本例患者,由於存在對患者依從性及再次引起肝損的顧慮,在實驗室培養結果回報前,選擇了出院後每日一次克拉黴素聯合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療,患者耐受良好,並在半年內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4. 目前,國際指南和共識推薦對於接受抗 NTM 治療的患者進行復查痰培養的微生物學評估指標。對於難以咳出痰的患者,可採用支氣管鏡檢查行支氣管肺泡灌洗,但此法有一定風險。如何評判治療效果是值得探究的另一問題,研究中的評估方式包括胸部 MRI 與 PET-CT 等影像學、症狀改善和生活質量評分、新型血清標記物及肺功能檢查等。本例患者病初乾咳為主,治療後無痰,無法重複痰檢,我們採用了複查胸部 CT 的影像學方法,很清晰地觀察到了雙肺病灶的明顯吸收情況。

參考文獻

[1] Yu X , Liu P , Liu G , et al. ThePrevalence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infections in mainland Chin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Infection,2016:S0163445316302444.

[2] Jing et al. Prevalence of 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 Infection, China, 2004–2009. EMERG INFECT DIS. 2012;18(3):527-528.

[3] Hwang J A , Kim S , Jo K W ,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Mycobacterium avium complex lung disease in untreated patientswith stable course[J].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017, 49(3):1600537.

[4] Griffith D E, Aksamit T, Brownelliott B A,et al. An official ATS/IDSA statement: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disease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175(4):367-416.

[5] Haworth C S, Banks J, Capstick T, et al.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l pulmonary disease (NTM-PD)[J]. Bmj Open Respiratory Research,2017, 4(1):ii1.

[6] Vinnard C et al. Assessing Response toTherapy for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Lung Disease: Quo Vadis?. Front.Microbiol. 2018, 9:2813.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