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矛盾:临终前,是否应该让患者回家

医生的矛盾:临终前,是否应该让患者回家 | 心路医路

医生的矛盾:临终前,是否应该让患者回家 | 心路医路

医生的矛盾:临终前,是否应该让患者回家 | 心路医路医生的矛盾:临终前,是否应该让患者回家 | 心路医路

病危的中年母亲

早上查房,值班的医生告诉我,35床的儿子来了,说要给她母亲请假半天,因为她母亲想回家看看。

这是一位生命垂危的母亲,手术后一直恢复得不理想。由于肿瘤已经堵塞了她的肠腔形成肠梗阻。病人不能排便,而且肚子胀气十分严重,一个月没有吃饭了,实在消瘦得厉害。我们只能为她做了姑息性的手术,暂时缓解病人的痛苦。病理报告肿瘤的分期非常晚。

通常,病人已经到了疾病的晚期,需要的是家属不间断的陪护。而且病人的身体如此虚弱,根本不能下床活动,如果有较剧烈的活动,将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此时的病人是绝对不适合做任何挪动的。但这位母亲,好像已经预感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家里又有许多事情需要交代,因此她想要回家再看一眼。

按照惯例,如果病人的病情允许,我们会考虑让病人请假回家一次。但是,这个病人已经进入生命的倒计时,请假回家显然是不行的。

病人的儿子是个20多岁的小伙,个子高高的,每天陪护已经让他精疲力尽,看得出他的内心也非常纠结。母亲住院已经一个多月了,刚刚开始创业的他停止了所有的工作,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伴母亲。他没有兄弟姐妹,妈妈病危,一切事情都要由他做主。可面对妈妈提出的要求,这个小伙不知如何是好。

平时家里的事务都是妈妈负责主持的,病危时刻,她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安排好。看着此刻虚弱的妈妈,他无法面对她渴求的目光。此刻,他觉得自己是多么无助!在他这个年龄,刚刚脱离妈妈的呵护,却要为妈妈遮风挡雨。他长大了,是个男人了,妈妈需要帮助,妈妈需要呵护,妈妈需要他!

医生的矛盾:临终前,是否应该让患者回家 | 心路医路

图源 | pixabay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病人的儿子和主治医生汪医生已经比较熟悉了。他反复向主管医生说了好多次以后,主管医师问我能否批准孩子的请求。

病人的状况实在不允许,他的病情实在太严重了。心率140多次,翻个身都会气喘吁吁,回家的路上随时都可能出现心力衰竭,怎么能回家呢?”我对汪医生说。“如果在院外出现心脏停跳,呼吸衰竭,我们甚至都不能及时抢救!”

“顾老师,我知道她的病情十分严重,但是病人回家的愿望非常强烈,我真的不知道如何面对她的儿子。”汪医生说。其实,汪医生也是主治医师。他的年龄和小伙子相差不多,天天接触,已经成了朋友。突然面对家属提出的问题,看到了他们的母子之情,又有谁忍心拒绝呢?可毕竟病人的病情不允许啊。毕竟,感情不能代替科学,医生终究是医生。

“我来说吧”,我让汪医生把病人的家属叫了进来。

“顾大夫,我们知道我母亲的病情十分严重,我们也知道回家会有危险,但是我母亲真的要回家,她刚才都哭了!我们怎么办?”病人的儿子说。这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长得和她母亲非常相像。说这些话的时候,孩子的眼圈红红的。“大夫,您就让她回去吧 ,她一定有最后的安排......”病人的老伴也说。

作为医生我知道,这个病人病情已经严重恶化。作为家庭主妇,她主管着家庭的所有事物,财政收入等。感觉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有许多未尽的事情要处理,病情危重的她一定想要做最后安排,这也是人之常情吧。

面对这对父子,眼巴巴地等待着我的答复。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了。此刻,我想起了六年前的一个周六的早上。

我曾面临过同样的问题

那个时候,我的母亲也是癌症晚期。我生病的妈妈,把我叫到她的病床前,拉着我的手说:“我想回家一趟。”

望着妈妈瘦弱的身体,我的内心非常痛苦。我知道妈妈要做最后的安排。尽管虚弱,妈妈是可以做一般的活动的。作为在妈妈身边唯一的家属,我也没有和远在美国的哥哥商量;与当班的主管医生请了假,就带着妈妈回家了。

妈妈到家后,表情淡定,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妈妈是个做事非常严谨的人,其实,在这次住院之前,她私下里已经把许多事情处理好了。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着妈妈安排完所有的事情后准备离家的那一刻。妈妈太爱这个家了。自从爸爸去世后,妈妈表现得一直非常坚强,此刻,妈妈再看她的家最后一眼,只说了一句:“我们回医院吧。”望着妈妈瘦弱的身影,我内心充满着酸楚,我真想听妈妈再说点什么,可是她什么都没说......

相隔六年的时间,眼前的病人家属提出同样的一个问题,我该对这对父子说什么呢?作为医生,我真的能够理解他们的心。

医生的矛盾:临终前,是否应该让患者回家 | 心路医路

图源 | pexels

我对他们说:“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我也非常了解你母亲当前的状况。如果我允许你回家,从医学上说是禁忌的。我如果不允许你们回家,从感情上说是残酷的。我是医生,我也是个普通人。六年前我面临着和你们一样的情况。但是我也有过和你们同样的经历。六年前,我母亲住院,我也曾是病人家属,像你们一样陪护她。但是你母亲的状况要差很多。我真的不希望看到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发生意外。而事实是如果你们决定回家,你的母亲在路上出现意外的概率非常大。作为医生我有责任对我的病人负责。真的希望你们理解。”

病人的儿子和丈夫无语,他们相互搀扶,走出了办公室。我的内心也非常矛盾,看着一对父子忍受着心灵的折磨,消失在病房的走廊中,我突然感叹:回家的路有时真的很艰难......

回家也需要“时机”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你是医生就可以带着母亲回家,我们就不可以?其实,并不是这样。

到了一定的时间,人们都特别愿意再去看看自己的家里,甚至在自己的家中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个时候的心情,许多人也许不能理解,但就像我们出门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想回家休息休息一样,“想回家”这句话的寓意是很深的。

因此,按照惯例,如果病人病情允许,医院是同意患者请假回家的。因为病人有这个权利,而医生也没有这个义务去劝阻。但当病人的生命体征已经很不平稳时,任何医生都是不会同意让患者回去的,因为此时患者将会面临很大的风险,甚至在路途中就会出现意外。若此时得不到及时的抢救,这对病人、对家属都将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我和母亲都是医生,因此当母亲身体还可以自由活动时,我们对病情已经有了准确的判断,选择在当时的情况下回家,是合适的。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时机”!所以危重病人有了回家的想法时,是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的。而这个时机的考量依据,则是病人客观的病情。但对于那位中年母亲来说,她的病情恶化,心脏极度衰弱,甚至室外的风都会对身体带来不好的影响。此时回家,是万分危险的。

不再忌讳生死

在我们的接触中,很多人在临终的时候都会想要回家。所以在国外有一种说法叫“居家临终”,病人愿意在他熟悉的环境里走完这一生,这是非常普遍的。在生命最后,大多数都会选择回家看看。如果有这种想法,你应该掌握很好的时机,在生命允许的情况下去做。作为家属,也应该提醒病人“要不要回家看看?”因为很少会有病人问自己还有多长时间,大多是家属来问。

但其实,大多数家属并不能做到这点,因为家属一般也不会告诉病人“你还有三个月的时间”这样的话,只有等病人提出来。因为在传统观念里,中国人是忌讳谈论生死的。如果家属提出,病人可能会产生反感心理,甚至会产生“你是不是说我快死了?”这样的想法。

就像电影中常会出现的镜头,病人会自己说“我不行了”。其实并不是只有医生知道患者可以存活的时间,患者其实是有这个感觉的。只是一般等病人自己提出来时,往往已经错过了很好的时机。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即便是肿瘤晚期的患者,疾病的发作一般也都有一个比较慢的过程。很多人意识到手术效果不太好,或者分期比较晚,就会有感觉的。此时,家属和患者应该用一种比较积极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情,不要把最后回家看一眼的时机给错过了。

医生的矛盾:临终前,是否应该让患者回家 | 心路医路医生的矛盾:临终前,是否应该让患者回家 | 心路医路

顾晋 教授

顾晋,男,1959年出生。1990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

医生的矛盾:临终前,是否应该让患者回家 | 心路医路

心路医路专栏简介

行医路,就医路,路路艰辛。 医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

从即日起,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心路医路》专栏,以“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为愿景,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每周两篇,《心路医路》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大家”的专著——

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

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从“大医精神”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