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阿保机去世后,本该继位的太子耶律倍为何逃往洛阳?

K896067043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在耶律倍身上则是爱好决定命运。

耶律倍小名突欲,是契丹皇族。他的知名度并不高,因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吸纳汉族优良的文化和制度,作为长子的耶律倍,顺理成章的被立为皇太子,时间在神册元年即公元916年。此时耶律倍已经18岁。

之后,耶律倍做的最多也是最主要的事,就是留守上京,稳固后方并为前方征战的将士提供粮草军械。提供粮草,对于契丹来说,这根本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契丹出征时多是以到各地“打草谷”来补充粮草。与耶律倍一起留守的还有他的母亲、契丹皇后,述律平。

述律平,史上有名的断腕太后,出身于回鹘贵族。与阿保机结为夫妻后,在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和平定内部叛乱过程中时常出谋划策。到契丹建国时,早已有近二三十年的历练,具有相当高的军事和政务处理能力。也就是在契丹立国的这一年,阿保机率军西征党项。

黄头、臭泊两个室韦偷袭契丹,述律平领军击破,这种女中豪杰的举动,大大稳固和震慑了整个契丹及周边族群。之后,遇军国大事或出现偏差犹疑时,阿保机都会主动与述律平商议,因此述律平在契丹上层中威望仅次于阿保机。

耶律倍服从父亲阿保机特意安排,处在后方治理国政,更有母亲述律平的军事才能作为保障及制约,耶律倍在这种相对和平的环境之中,接触最多的自然是各级官员。这其中的官员自然以文官为主,这种接触,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耶律倍,使得耶律倍的关注点不断在缩小,唯一的好处是对文官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中原风俗文化习惯的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一步步加深。

建国初期,耶律阿保机为了树立契丹的正统性以及合法性,决定立祠庙进行祭拜,遂咨询群臣。

太祖(耶律阿保机)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而这些在以武力打下大片江山的阿保机和述律平看来,耶律倍舞文弄墨的做派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926年,这一年是契丹至关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阿保机的次子大元帅耶律德光率军打下了渤海国,暂时解决掉了契丹东面的隐患,为进取中原,控制渤海以东的广大地区提供了基地。

这一年,是阿保机病情逐渐加重的一年。

这一年,是阿保机逼迫后唐使者姚坤必须签订割让幽州而遭到严词拒绝的一年。

这一年,阿保机终于下定决心,改换继承和统治他亲手创立的国家的人选。他虽然知道国家在将来的确需要一个马下皇帝,现时越来越严重的身体状况却不允许他继续培养这样的人选,他需要一个在军事上能力更出众的人选,带领契丹继续扩张,拿下幽州,甚至攻克整个中原,完成他称霸天下的梦想。

拔扶余城,上(阿保机)欲括户口,(耶律)倍谏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乘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从之。……上谕曰:“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驾将还,倍作歌以献。陛辞,太祖曰:“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倍号泣而出。遂如仪坤州。

耶律倍被故意隔离了与朝政的联系,这里面必然有述律平的影子。对于刚刚被灭除的国家,不仅需要一个能干的官吏来安抚,还需要一干武将应付突发情况。

在日本《扶桑略记》中记载,渤海国在灭亡之后不久,不远万里派出使者裴璆远渡重洋请求日本出兵助渤海复国,但是日本惧怕契丹的实力而惧怕出师讨不得好处,先将使者裴璆扣留,而后派人以进行佛学交流的名义出使中国探访中国当时的局势。

而926年正是五代时期后唐开国帝王、后唐庄宗李存勖四月被杀,后唐明宗李嗣源六月监国,收拾纷乱局面的关键时刻,这才有了姚坤出使契丹的情节出现。

可见,当时的局势相当复杂。

耶律倍虽然也曾经出征过党项、乌古,但并未作为一军统帅。只在阿保机接受定州节度使王都求援之时,独自领军南下,却被李存勖数千人击败,一直被追杀至长城之外。

在占领渤海国后,被阿保机封为东丹国王国王的耶律倍,又被加封为“人皇王”,仅次于阿保机的“天皇王”以及母亲述律平的“地皇后”,耶律倍的“爱好”而催生出的治国才能慢慢显现了出来。

(耶律倍)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汉法。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所谓岁贡,其实只是一个协议,是以藩属国对待宗主国的一贯做法,这也是耶律倍看穿阿保机心意而号泣的缘由。纵观阿保机离世,耶律德光继位。辽太宗耶律德光并未就此下诏罪责耶律倍来看,耶律倍可能完成了约定,甚至是超出了约定,这也让耶律德光更加忌惮耶律倍的能力。

而述律平及耶律德光在阿保机死后,做出的一系列决定,使得已有心结的耶律倍跨海也要归顺后唐明宗李嗣源。

当众断腕,剪除纷乱

人都是有私心的,而述律平的私心扩展到了谋国。阿保机病逝之后,她知晓此时国内分成了数种势力。一、太子系。这个派别以汉官为首,其中不乏一些低级的武官。换句话说,多是一些与太子有过来往的人员。二、次子大元帅系,多是手握兵权的大将或首领,还有一些因功不断提拔起来的新贵。三、阿保机兄弟系与部落联盟。这些人与剩余的七部关系复杂,根本无法理清。

如果述律平冒然将皇位传于太子或次子,那么必然会导致兄弟系与部族系从中作梗以便获利,这才出现了史上有名的断腕风波,一举震慑了诸派系,进而灭除了相对弱小的兄弟系及太子系,又保持了次子大元帅系的活力,位置空出来了,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拿了。

假示公允,逼人就范

阿保机的葬礼在927年秋才真正的下葬,而阿保机病逝在926年七月。期间共计一年多的时间,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太子耶律倍离开过上京,按道理治丧期间,尤其是契丹崇尚将人制成干尸,耗时很长,耶律倍根本没有理由离开,也就是太子完全被掌控。再加上述律平与次子德光合演的一出公平推选的伎俩,明眼人都知道该怎么选,因为耶律倍本身就是太子,而述律平故意放话让人选择,其想法不言而喻。最终在乘马拉选票时,耶律倍不出意外的败北。

太子的羽翼被剪除且各自的名份已定,但是能力和影响力还在。虽然贵为一国之主不能和手握军权的大元帅,如今的皇帝相提并论,但是以往的身份以及治国的才能却是有目共睹。

因此,耶律德光继位后,不断出招削弱耶律倍的权位。这对熟读儒家经典,通晓古今的废太子来说,当然明白这是被诬谋逆大罪而后诛杀的前奏而已。

所以,接到后唐明宗的邀请后,耶律德光不假思索的跨海加入到后唐之中。

耶律倍,他的光芒是被三个人所掩盖。而耶律倍就如同一名披着契丹太子外衣的汉人学子,被三位至亲隔离在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效仿古人,退避三舍,让出皇位。


唐代丹药


辽国太子耶律倍逃往洛阳,是那个时代的大事件。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

耶律阿保机是辽国的开国君主,他的皇后是述律平,耶律倍是他们的嫡长子。

虽然契丹本民族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惯例,但阿保机深受汉化,非常认同。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辽国后就立了18岁的耶律倍为皇太子,以稳固国本。

阿保机在诸子中最为喜欢这个儿子,不但因为他和自己一样心向汉学,还因为耶律倍聪明好学,看事敏锐。

(耶律倍形象)

公元928年,阿保机想要占领渤海国(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众臣都不明白他的意图。只有耶律倍看出来了,还很快就献上了攻取渤海国的计策。

阿保机大喜,按其建议征服渤海国后将其改名为“东丹国”赐予耶律倍,封他为东丹国王,给了他天子的冠冕,加封为“人皇王”。

要知道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妻子述律平的尊号是“地皇后”,按照天、地、人三才来说,耶律倍就是他们夫妻之下最大的统治者,地位崇高,是名正言顺的辽国皇太子。

(东丹王出行图)

阿保机去世后,耶律倍为何没能继位?

原因只有一个:耶律倍的母亲述律平不喜欢他,想让另一个儿子耶律德光继承辽国基业。

明明都是亲生母子,述律平为什么这么偏心?

以私心而论,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五指伸出来还有长短,只要不是独生子女,父母必然有所偏向。述律平最喜欢的其实是幼子耶律李胡,但他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述律平就支持次子耶律德光,反正就是不喜欢长子耶律倍;

以公心而论,耶律倍尊孔尚儒,主张契丹全盘汉化,这和述律平的政治理念是不相符的,她虽然也觉得汉文化好用,但并不想因为汉文化而影响到契丹民族自身发展。

(述律平形象)

如果真按照耶律倍的想法来,必然会损害契丹贵族的既有利益。举个简单的例子,此时朝中虽有汉臣,但掌权的还是契丹人更多,耶律倍上台后肯定会重用汉臣,位置只有这么多,汉臣多了,契丹人就少了。

述律平不是无知妇孺,而是和阿保机同打天下的贤内助,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契丹贵族没看到的危机,她看到了,所以绝对不允许长子继承帝位。

阿保机是在班师回朝的路途中突然病逝的,耶律倍没有在他的身边,这给了述律平操作的机会。

首先,述律平宣布皇太子年幼,她要代掌皇权。其实此时耶律倍都已经28岁了,但她素有威望,大臣们想着这不过是一个过渡,并没有太过反对;

其次,述律平表示要让次子德光为帝,支持耶律倍的重臣统统被她以殉葬之名杀害了。

(能上马打仗的述律平)

汉臣赵思温当众质问道:“和先帝最亲近的人莫过于太后,您送我们这些外臣下去有什么用呢?最应该去陪先帝的是您才对!”

大家都以为述律平这下该被难住了,不想她拔出金刀干脆利落的砍下右腕,说以腕代自己“从殉”。

众臣目瞪口呆,再也不敢跟她对抗。这种狠人真的不多见,她对自己都能这么狠,对别人只会更狠。

所以当耶律倍从东丹狂奔回来的时候,面对的就是已经被述律平掌控住了的局面。

为示“公正”,述律平特意演了场戏,对众臣说:“我这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你们支持谁就去执谁的鞍辔吧!”

废话,耶律倍的坚定支持者都被她送入黄泉了,不怎么坚定的支持者都被她自断右腕的狠厉给镇住了,还有谁敢选耶律倍?全都跑去扯耶律德光的鞍辔,并高呼“愿事德光皇帝”。

耶律倍能怎么办?只好很大度地“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大元帅(德光)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

意思是大元帅耶律德光功德堪比人中之神,国内国外都有极大的名声,只有他才当得起辽国之主。

于是耶律德光即位,是为辽太宗。这里讲句公平话,耶律德光虽然是因母亲偏心才能当上皇帝,但他本身的确也很出色,军事指挥能力是强于耶律倍的。

但是,就算耶律倍很识相的让出了帝位,述律平和耶律德光还是不放心,不但监视他,还想方设法的削弱东丹国的实力。兄弟矛盾越来越大,耶律倍很苦闷。

那么耶律倍又是怎么远逃洛阳的呢?

此时的华夏正是五代十国的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得知了耶律倍的处境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力邀他去洛阳(后唐首都)。

耶律倍担心留在辽东会被二弟所杀,一番思量后带上心腹汉臣和爱妾渡海投奔了后唐。他的妻子萧氏和儿子耶律阮不愿意去,一家人就此分开。

李嗣源对耶律倍很礼遇,改瑞州(今江西高安)为怀化军,拜他为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又移镇滑州(今河南滑县),遥领虔州(今江西赣州)节度使,还为他赐下汉名李赞华。

但耶律倍始终心怀故土,李嗣源去世后,后唐内乱,耶律倍立刻派人密报耶律德光,希望他趁机攻取后唐,德光来是来了,却不是因为信了他的话,而是应后唐的太原节度使石敬瑭之请。

公元936年,后唐末帝李从珂无力抵挡石敬瑭和辽国的联军,后唐灭亡,李从珂想让耶律倍和他一起自焚,耶律倍不从,被李从珂派壮士李彦绅杀害,时年38岁。

(耶律倍作品)

【结语】

做为本该继承辽国大位的太子,耶律倍落得身死异乡这种结局的确令人同情,但他并不是人们印象中那种善良小绵羊的形象。

耶律倍喜欢在姬妾手上扎洞吸血,还喜欢折磨她们,略有小错就挖出眼睛。他在后唐娶的妻子夏氏对他非常恐惧,为了逃避他竟然想要削发为尼。

而他这种性格上的扭曲凶残很可能和其遭遇有关,因为在皇太子时期他并没有残暴之行。

不过,耶律倍虽然没能斗过母亲和弟弟,他儿子耶律阮却在德光死后成为辽国皇帝,追谥他为“让国皇帝”,算是完成了他的心愿。

辽国这段历史就像一个轮回,拐了个弯又回到原点。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因为耶律阿保机在征战胜利回国途中突然去世,作为太子的耶律倍没有顺利的继承皇位,他的弟弟耶律德光继承了皇位,耶律德光虽然如愿即位,可是他对哥哥耶律倍却并不放心。不仅对耶律倍实行了监视,更不断想方设法削弱他的东丹国的实力。为此,兄弟之间的关系恶化,矛盾进一步加深。所以耶律倍带着家眷投奔了后唐!



强哥说历史


耶律倍只活了三十八个年头,死于936年。幼年和少年的耶律倍,是在契丹经济、军事势力急遽发展期间长大的。他“幼聪敏好学”,热爱中原地区已经高度发展的文明,大量阅读汉文典籍,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在他一生中的最后几年,终于奔赴中原地区,在那里定居。

幼聪颖好学,深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和器重,916年被立为皇太子,随后跟阿保机南征北战,

924年耶律倍献计攻灭渤海国。征服渤海国后,阿保机将其改名为“东丹国”,以“甘露”为年号,采用“天、地、人”三才之典故,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予其天子的冠冕。因为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这样就确立了耶律倍“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926年)七月,阿保机在班师返回契丹的途中在没交代自己的身后事的情况下突然不幸病逝。契丹皇权之争开始了,皇太子耶律倍汉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主张汉化,而临朝称制、大权在握的母亲述律平则奉行草原文化,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度。更关心契丹贵族的传统利益。因此大权在握的述律准备废除耶律倍继位权力,让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倍知其母意图,便让位于德光。

耶律德光虽即位,可是他对哥哥耶律倍却并不放心。不仅对耶律倍实行了监视,更不断想方设法削弱他的东丹国的实力。为此,兄弟之间的关系恶化。

耶律倍的处境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知,出于政治目的,他派人持书密诏耶律倍。930年(天显五年),耶律倍带着自己心爱的妾室与珍藏的浮海投唐

936年后唐李从珂欲自焚,召耶律倍同焚,耶律倍不从,李从珂派壮士李彦绅杀害了耶律倍,时年38岁,洛阳一僧人把耶律倍的尸体收敛起来,暂时埋在一个荒山坡上。

他虽末称帝但是他长子耶律阮947年当了皇帝,追谥其父为“让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