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乡土人才的“致富经”

◎全媒体记者王锡刚

日前,遂宁市第四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大英县绿苗养鹿协会何苗获一等奖;遂宁市夏曾种植有限公司曾祥禄、蓬溪县水稻协会郭佐获二等奖;四川天应农业有限公司范海全等6人获三等奖。记者走进部分获奖者,探访他们在乡村舞台上的“致富经”。

何苗:北鹿南养带来好“钱”景

在遂宁农村,饲养猪、鸡、牛、羊等家禽是很常见的。但大英县象山镇浅垭村何苗家却另辟蹊径,养起了遂宁罕见的梅花鹿,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养殖之路。

遂宁乡土人才的“致富经”

深秋的午后,来到绿苗养鹿专业合作社,在宽敞的圈舍中,一只只健壮的梅花鹿正在悠闲地吃着青草。这些梅花鹿是何苗的父亲何崇亮7年前从东北买回来的。

说起养梅花鹿还是机缘巧合,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梅花鹿养殖视频,何苗的父亲便对这个项目产生了兴趣。

梅花鹿全身是宝,鹿茸更是非常名贵的中药材。“鹿茸在每年的春末初夏开始长,雄性梅花鹿不到2岁就可以取鹿茸,重量在3斤左右,每年可以取两次。”何苗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合作社的梅花鹿已由最初的4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近100只,年产值达70多万元。

搞养殖业是繁琐而辛苦的,何苗还在读书期间就深知父母的不易。2016年,大学毕业后,她决定回家帮助父母饲养梅花鹿,减轻双亲肩上的担子。

回乡之后,何苗发现养鹿场存在着不少问题。“我父母在管理和销售方面都不是很懂,管理都是粗放式的,销售方式也十分传统。”何苗说,最初父母只是在乡镇、县城摆摊设点,这种销售模式很难持续下去,也限制了产业的做大做强。

如今,何苗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把市场从象山镇扩大到了遂宁、成都、重庆等地。

何苗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她将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争取在1—2年内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50—200头。

郭佐:实现丘区水稻种植机械化

郭佐是蓬溪县天福镇安家沟村人,2013年毕业于西华大学。

遂宁乡土人才的“致富经”

“在大学时,每次寒暑假回家,看到村里成片撂荒的土地心里都很不是滋味。”郭佐说,大学毕业,他通过“一村一大”项目考入大学生村官队伍。

随后,郭佐先后牵头组建成立了蓬溪县岩石农机专业合作社和蓬溪县裕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致力于对农村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管理,逐步解决农村“四荒”,以复耕、助耕、代耕的方式帮助农民恢复生产。

“政府从创业培训到发展规划制定,从加工厂选址到10万元贴息贷款支持,让我坚定了发展的信心。”水稻是安家沟村的农业支柱,郭佐通过对水稻品种和播种技术进行改良,在丘陵地区实现水稻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操作,实现了职业农民人均产粮40吨的目标。通过进驻电商平台,安家沟村的农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地。2018年,合作社年产值达200余万元。

从事农业生产的辛苦不言而喻。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郭佐并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而是和村民们一样起早贪黑,在风吹日晒中基建、播种、除草、收割……

“我们下一步将注重培育和打造自有品牌,打造一条‘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的产销模式。”据郭佐介绍,合作社将大力推广先进现代农业技术,为农户提供“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还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荒田荒土发展粮油产业,带动村民们增加经济收入。

范海全:洋姜种植助力脱贫致富

如果在8月来到射洪县玉太乡改板沟村,一定能够看到大片大片竞相绽放的洋姜花,那是一种远看像油菜花,近看似向日葵的美丽花朵。在11月稍显凌冽的雨后,尚能见到零星的几朵小黄花在枝头摇曳,在近于枯萎的茎叶之下,记者却遭遇另外一番惊喜:经过几月的“埋头”生长,800多亩洋姜即将获得丰收。

遂宁乡土人才的“致富经”

几年前,在外经商的范海全回乡探亲,村里崎岖难行的山路、板结干裂的土地、贫穷落后的村貌让他揪心不已。那时起,他便在心里暗暗下定了一个决心。

2015年10月,范海全毅然放弃了在西安苦心经营多年的事业,回到家乡改板沟村,决心投入到帮助家乡脱贫攻坚的行动之中。经过三个多月的分析探索和前往各地考察之后,范海全最终选中了洋姜种植项目。

2016年4月,范海全筹资600万元成立了玉泰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他个人单独出资就达300万。为不让社员吃亏,范海全的合作社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村民们不但有保底收入,还有30%的利润分红;而且,他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在合作社务工,解决了50余人的就业问题。

为提高洋姜的产品附加值,范海全经仔细研究市场后,认为腌制后的洋姜可做泡菜。因为泡菜的加工技术简单,村民们都会做,没什么技术门槛,且泡菜市场接受度高。

从去年起,范海全陆续在重庆、巴中、射洪沱牌镇等地扩大洋姜种植面积,目前已达到了5000余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