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如何理解?

朱八戒CC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我的體會是,越簡單的話,理解說話人的本意越難,因為簡單的話,可發揮的空間反而越大, 解釋出來與說話人的意思本意可能離的越遠。


孔子這個話,君子與小人容易理解。

所謂君子,無非是兩意:身份君子(貴族),道德君子。

所謂小人,無非也是倆意,身份小人(老百姓),道德小人。

總之君子和小人是對立的,道不同。


麻煩的還是周和比。


周:造字時候的本意,是指種滿了莊稼的圍牆,到了漢代,許慎做《說文解字》,周,密也。從用、口。 到了清代段玉裁的釋義是說:周,密也,忠信為周,忠信之人無不周密者,善用其口則密,不密者皆用其口。



比:造字的本意,是指倆個人並肩挨著站。表示的是一個小圈子。《說文解字》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段玉裁的釋義是其本義謂相親密也。


我認為孔子說這個話的意思是:君子(依於禮)呆在他該呆的位置上,謹言慎行,小人扎堆挨肩親密(根本不在乎不在乎合不合與禮)。


孔子說的禮,是指人在秩序中的位置,君子謹守禮的規定,找到自己在秩序中的位置,就呆在哪個位置謹守本分,比如當兒子的,就是兒子,對爹就恭敬。而小人呢,是不守禮的規定,想呆那呆那,只要親密就得,比如當兒子的,不是兒子,和自己的爹稱兄道弟,還把這當親密。(這個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至於其他的一些解釋:

“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一視同仁,從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一起排斥異己者。”

“君子(因為志同道合)團結而不是溝結,小人(因為利益關係)溝結在一起而不是團結。”

“君子普遍厚待人們,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


所有這些,我覺得都是後世的對這句話的發揮。是道德變化的結果。


當然,對經典的理解,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我說我的思考而已。





吳公子燎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為人處事)周到圓滿,不會有刻意的偏私;而小人(為人處事)則刻意偏私而不周到。

這句話出於《論語》為政篇,而孔子說過“政者,正文也”,這裡的這句話也一定是要合乎“正文”這個主旨的。

所以,這裡“周”有周到圓滿的意思,還可以解釋為有原則不偏私。而比就是比附的意思,比的本意就是兩個人靠近,而刻意的靠近就是有傾向,有偏私的。

我們讀論語的話,一定要注意文章的主旨,以及上下文。很多時候當我們無法拿捏語句的意思的時候,去聯繫上下文,去聯繫全文的主旨就可以確定這句話的意思了。


葉好古


這是孔夫子所制定的,旨在扼殺小人百姓大局意識的思維準則。周,全局之意。比,是照著規定做。全句意思是,官紳(君子)必須從大局去思考問題,不能照著百姓(小人)的樣子去做。而百姓(小人)則只能按照官紳(君子)規定的形式去做,決不允許去考慮全局的事。孔夫子這一準則,是為君子奴化,愚化廣大小人百姓,實行君子獨裁統治服務的。與此相匹配的還有,剝奪百姓話語權的言論準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四聲),是回應,辯解,駁斥之意。同,是認同或苟同。全句意思是,官紳對於百姓的話必須予以回應駁回,不能認同,更不能苟同。而小人百姓對於君子的話,就只能認同,甚至苟同,決不允許辯解回應。一句話:讓君子說了算。讓廣大小人百姓閉嘴當啞巴。


看透古今


君子以誠相待以公待人;小人則結黨營私。


李忠傑50


大概就是君子坦蕩蕩,所以跟誰都很交好,小人常慼慼就是隻和投趣的人來往。


昔人故435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