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清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條約》簽訂,具體的內容中學課本里都有,就不用我廢話了。但鮮為人知的是,這次談判清朝是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的——以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為首的談判代表本身就有精兵萬人為扈從,康熙皇帝又遣都統郎坦率水陸軍萬人以上從璦琿溯黑龍江而上,以威脅尼布楚——一旦雙方交涉失敗,那就用拳頭說話,揍他丫的!

在強大的武力威懾下,俄方談判代表戈洛文的立場有所退縮,最終合約才得以達成。

在課本上、起碼在我當年學過的課本上,是把《尼布楚條約》當成一場勝利來宣傳的。事實上勝利是談不上的,但也不能算作失敗,只能算是不好不壞而已。

此時的清朝可不是十九世紀末那個腐朽沒落的清政府,卻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非但沒有趁勝追擊,反而有所讓步,這是因為其內部出了問題。

就在合約達成的前一年,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與俄人勾結髮動叛亂,進攻喀爾喀蒙古,先後擊敗土謝圖、扎薩克圖、車臣三部。因為準噶爾部進軍迅速而且殺戮甚重,使得原本在側翼威懾俄軍、策應清軍行動的喀爾喀蒙古大規模潰散,數十萬人向漠南逃亡,請求清朝救助。

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正是準噶爾人與俄國勾結作亂,才使得康熙在尼布楚吃了個大虧

最終尼布楚條約劃定的國界,僅至額爾古納河為止,就是因為在此以西、貝加爾湖以東的土地因為喀爾喀蒙古的撤退而留下大量的真空地帶,被俄人趁機佔領。而此時準噶爾部可汗噶爾丹已經率大軍逼近察哈爾,兵鋒直指北京。康熙皇帝在內外交困之下,雖然仍以武力強硬的逼迫俄人,卻也無法再堅持原有立場,於是《尼布楚條約》就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一生,就是戰鬥的一生。從他14歲親政起,就開始了擒鰲拜、平三藩、滅鄭氏、戰沙俄、伐漠北、收西藏的征程。即便到了晚年提不動刀子了,他還孜孜不倦的拾掇幾個兒子,遂有了今天在清宮劇中霸屏的各種“九子奪嫡”的故事。

而這其中真正惹翻了康熙大帝的,卻只有讓他在俄人面前吃了個暗虧的準噶爾可汗噶爾丹。為了出這口氣,他首次御駕親征,而且此後又連續兩次親臨戰陣,非得弄死這個傢伙不可——這就是著名的三徵噶爾丹之役,也被稱之為康熙西征。


背景之一:桀驁不馴了近500年的蒙古人,終於在滿人的馬蹄下認栽。

從鐵木真崛起斡(音同“沃”)難河畔起,到大元帝國和四大汗國橫跨歐亞大陸,蒙古人巔峰時期的武力在這個星球上幾乎無敵。即便在十四世紀末蒙古人勢力大幅衰退、被迫退回塞北以後,仍是取代元朝、佔據中原的大明王朝始終擺脫不掉的夢魘。

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冷兵器時代的蒙古人幾乎是無敵的,前提是他們不內訌……

當時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即蒙古支族斡亦剌部,《明史》譯作瓦剌,後又有衛拉特、厄魯特等譯法,實為同一民族),二者間的鬥爭極其複雜而且殘酷,互為雄長、此伏彼起。先是瓦剌盛而韃靼衰,其標誌之一就是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這就是當時的瓦剌可汗也先乾的;在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時,韃靼又出了一位明主達延汗(《明史》中莫名其妙的管人家叫“小王子”),他征服了瓦剌統一了蒙古諸部,在後世被稱作蒙古中興。達延汗之孫俺答在位時,蒙古的勢力已經穿過河西走廊進入青海,繼而信奉了黃教,於是蒙藏連成了一片。

達延汗還值得提到一筆的是,他的長孫卜赤的封地,在《明史》被稱作“插汗部”,其實就是察哈爾部,並與兀良哈部合二為一;俺答原本的封地則是現在的寧夏和內蒙古河套地區;封幼子格哷博羅特於漠北高原,後分為車臣、土謝圖和扎薩克圖三部,總稱為喀爾喀蒙古。

而瓦剌自從衰落之後,一部分歸附韃靼,另一部分遠走西北,佔據了今天的新疆北部,與韃靼仍呈東西對峙之勢。他們又分為和碩特、綽羅斯(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合稱衛拉特四部。

這就是明末清初之前,蒙古各部的大體形勢。

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圖為天啟六年形勢,衛拉特四部尚未開始東侵

滿人自遼東崛起後,其實首先開戰的目標之一就是蒙古——努爾哈赤擊敗了蒙古與扈倫長白諸部的聯軍。此後,因為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妻室來自女真葉赫部,而葉赫部與努爾哈赤領導的建州女真有仇,所以林丹汗與明朝、葉赫部聯手自保。不過崇禎七年,林丹汗被皇太極擊敗,死於逃亡途中,其子額哲降清(此時國號“後金”,明崇禎九年改為“清”,為行文方便不予區別),察哈爾與兀良哈部故地遂為清朝所有。此後不久,整個漠南蒙古都歸附了清朝,並使得漠北喀爾喀蒙古不堪壓力向清朝朝貢,被皇太極詔令歲獻白駝一、白馬八,史稱“九白之貢”,並遣子弟來朝為質。於是喀爾喀蒙古在名義上成了清朝的“北藩”。

明崇禎八年,漠西的衛拉特蒙古盟主、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遣使歸順清朝,後於順治二年再次攜衛拉特各部首領,歸順受封“遵行文義敏慧顧實汗”——這也是後來康熙皇帝斥責噶爾丹攻擊喀爾喀蒙古諸部的行為為叛亂的原因所在。

不過此後衛拉特蒙古內部生亂,與清朝的關係逐漸冷淡。而清朝此時也在忙於南下和整合內部關係,兩者之間雖偶有小規模的摩擦,但總體上還能保持和平的態勢。


背景之二:準噶爾部統一衛拉特蒙古。

衛拉特蒙古四部中,準噶爾部實力最強。從清順治年間開始,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臺吉開始擴張,先是佔領了土爾扈特部的土地,將其驅趕到伏爾加河流域。此後他又吞併了杜爾伯特部,從此準噶爾部與喀爾喀蒙古接壤。

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巴圖爾琿臺吉多次擊退沙俄和哈薩克入侵,是一位偉大的蒙古英雄

此後巴圖爾琿臺吉去世,子僧格繼位,不過很快被殺,準噶爾部大亂。此時僧格之弟噶爾丹正在拉薩學經,聞訊後立刻趕回平定了內亂,並自立為準噶爾可汗。

噶爾丹在拉薩期間結識了桑結嘉措,後者與侵入青海的和碩特部不合,於是噶爾丹聯合桑結嘉措攻取青海,征服了和碩特部,最終統一了衛拉特蒙古四部,成就了後來的準噶爾汗國。

兩年後,噶爾丹又趁南疆的回王內亂,出兵喀什噶爾,橫掃南疆,扶植和卓伊達雅圖勒拉為王。康熙二十年,噶爾丹轉向西方擴張,進攻哈薩克頭克汗,雖先遇小挫,但他仍不氣餒,誓言報復:

“汝不來降,則自今以往,歲用兵,夏蹂汝耕,秋燒汝稼,今我年未四十,迨至於發白齒落而後止”(《秦邊紀略·嘎爾旦傳》清·梁份)

次年,噶爾丹再發兵,攻佔塔什干、賽撒馬爾罕、布哈拉、烏爾根齊等城市,擒獲頭克汗之子作為人質。此後噶爾丹又與布魯特人、烏茲別克人作戰,使得其疆域北至鄂木河、抵阿爾泰山,西到巴爾喀什湖以南,東達鄂畢河,向南擴展到了七河流域與伊塞克湖地區。

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巔峰期的準噶爾和和碩特部,在疆域上可以跟清朝鼎足而立

然而噶爾丹對於土地的貪慾是無止境的,所以他的目光又瞄準了東方。可是噶爾丹又很清楚那個龐大的清帝國是不好惹的,所以他需要一個足以與其抗衡的盟友,於是俄國人又進入了他的視野。

早在康熙十三年,噶爾丹便派使臣前往莫斯科,表達了友好和通商的願望,並廢除了其父兄禁止俄人入境的禁令。此時他再次與俄人締交併購買槍炮等武器,做好了東侵的準備。

康熙二十七年,時逢喀爾喀蒙古的土謝圖部和扎薩克圖部內訌,噶爾丹趁機以使者被殺為由,親率3萬大軍越過杭愛山,以土謝圖部為開端,橫掃喀爾喀蒙古三部——這就造成了開篇所講過的清軍在尼布楚談判中的全面被動。

怒不可遏的康熙皇帝立刻領兵平叛,在7年間與噶爾丹大戰三場,直到把後者弄死為止。而清朝最終徹底平定準噶爾汗國、拓土新疆,則是將近百年之後由乾隆皇帝才搞定的(詳見 )。


首戰:烏蘭布通之戰和多倫會盟,讓康熙徹底穩定了後方。

其實康熙與噶爾丹的首戰,對於雙方來說都是麻煩一堆、硬著頭皮打的。

清朝這邊一面忙著跟俄人談判,一面還得安撫、收容逃亡到內地的幾十萬喀爾喀蒙古難民。所以焦頭爛額的康熙皇帝首先想到的並非出兵,而是勒令噶爾丹停止追擊喀爾喀並退出漠北。

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康熙皇帝在中華王朝晚期的皇帝中是最傑出的,沒有之一

而噶爾丹這邊也不太平——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索諾木阿拉布坦等都不安分,有奪權之心。於是噶爾丹先是毒殺了索諾木,又在刺殺策妄不果的情況下,一路追殺的軍隊又在烏蘭烏蘇被策妄全殲。同年,準噶爾楚琥爾烏巴什臺吉之子額琳臣率“子弟臺吉十餘人,弓箭手三百餘人,計一千餘口,來投皇上。”(《清聖祖實錄·卷一百四十三》)連續的內亂使得噶爾丹實力受損、威望大減,但是他仍然拒絕康熙的詔令,執意殺入漠南,並遣使向俄人求援:

“……(噶爾丹)曾求援兵於俄羅斯國。前月,俄羅斯使者二十餘人來,約至青草出後,助鳥槍手一千及車裝大炮,發至克魯倫東方界上。所差使者尚未歸,噶爾丹聞聖上大軍來,故由克魯倫而下,以赴俄羅斯援兵之約。”(《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十四》)

康熙被打臉之後,遣理藩院尚書阿喇尼出兵討逆,結果這位尚書大人“違命輕戰”敗於烏爾會河。臉已經被打腫的康熙這才認真起來,調集10萬大軍,任命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出喜峰口,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出古北口,又遣盛京、吉林將軍西進保護主力側翼,同時他本人進駐博洛和屯督軍,以獅象搏兔之勢全力攻向噶爾丹。

因此戰準備倉促,清軍補給困難,導致常寧首戰失利,噶爾丹驅動軍隊一路窮追至高涼河。此時康熙急令常寧與福全會和,並派遣康秦王傑書搶佔歸化斷絕噶爾丹退路,作出決戰姿態。

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康熙親征可不是裝裝樣子,《清史稿》中說他在多倫會盟時“下馬親射,十矢九中”,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7月底,福全與噶爾丹對峙於烏蘭布通,因為清軍的火器厲害,噶爾丹使萬餘頭駱駝揹負箱籠、蒙以溼氈,跪伏於地構成“駝城”以阻擊清軍。可是沒見過世面的噶爾丹還是低估了清軍的火器,駝城被火炮轟得稀爛,部下死傷無數。不過噶爾丹畢竟是蒙古人,比擅戰更擅長的本事當然是跑路——他一邊遣使乞和,一邊趁夜逃遁,並沿途點燃草原,以遲滯清軍,終於逃出生天,這就是著名的烏蘭布通之戰:

“八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撫遠大將軍裕親王福全大敗噶爾丹於烏闌布通,噶爾丹以喇嘛濟隆來請和,福全未即進師。上切責之。乙丑,上還京。丙子,噶爾丹以誓書來獻。上曰:‘此虜未足信也。其整師待之。’”(《清史稿·卷七·本紀第七》)

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起碼在鼎盛期,清軍是極重火器的,烏蘭布通之勝火器便立下頭功

噶爾丹一口氣逃到了科布多,暫時解除了對清朝的威脅,於是康熙懶得理他,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解決,那就是徹底解決喀爾喀蒙古問題,穩定自己的大後方。

康熙三十年夏,康熙出巡多倫諾爾,大會喀爾喀蒙古三部和內蒙古49旗王公,並與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哲布尊丹巴等35名喀爾喀三部貴族會盟。會盟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條——喀爾喀蒙古須遵行清廷的法令;令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等具疏請罪,以結束喀爾喀蒙古內部紛爭;廢除喀爾喀三部舊有濟農、諾顏等名號,留汗號,依次授以汗、親王、郡王、貝勒等爵位;依內蒙古49旗故例對三部重新編族,分左中右三路,設盟,實行盟旗制度;同時,又在多倫諾爾建大黃廟一座,以宗教懷柔蒙古諸部。

在這次多倫會盟中,蒙古諸部王公鹹集,對康熙皇帝跪伏迎送,畏威感德,其聲威之重有若唐太宗冊封回紇諸部。但更重要的是,這次會盟標誌著外蒙古正式被納入清朝的版圖,從而使得兩千多年來蒙古高原對於中原王朝的威脅徹底消失。而康熙在此期間表現出了一個傑出皇帝的雄才大略,不但安撫了喀爾喀蒙古,又加強了中央集權,使之“感懷帝德,鹹傾心臣服,願列藩屬。”

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多倫會盟的意義非常重大,至此困擾中原王朝2千年的漠北遊牧民族再不為患

康熙首徵噶爾丹,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取得了重大勝利。從此後方穩固的清朝,可以後顧無憂的對噶爾丹展開無情的絞殺。


次戰:昭莫多之戰名垂千古,噶爾丹從此日落西山。

烏蘭布通這一戰,其實並未損及噶爾丹的根本,對於這一點康熙心知肚明。

不過此時的清朝開國氣象猶在,百多年來征戰不停的清軍戰力正處於巔峰狀態,尤其是在搞定了喀爾喀蒙古之後,康熙後顧無憂,終於可以放開手腳收拾噶爾丹。

他首先對喀爾喀蒙古軍隊進行重組,加強邊境守備;同時加強道路交通和驛站建設,以保障戰時後勤補給的暢通;此外針對烏蘭布通之戰的經驗,他大力加強了火器建設,在軍中增加火炮、火銃的使用比例。經過兩年多的準備,康熙終於做好了開戰的準備。

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哪怕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勾結異國使得國土淪喪,噶爾丹也是千古罪人,死不足惜

對此噶爾丹心知肚明,當然也不想坐以待斃。他一邊在科布多積蓄力量,一邊派出小股部隊進入喀爾喀蒙古及俄國境內進行破壞和爭取支援。此外,他還多次給康熙寫信,要求後者歸還喀爾喀七旗牧民,康熙對此置之不理,反而詔其入朝會盟。噶爾丹又不傻,當然不肯去,而且羞惱之下還出兵侵入巴彥烏蘭,揚言“借俄羅斯鳥槍兵六萬,將大舉內犯漠南。”(《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七十三》)

俄毛又不是六甲神兵,噶爾丹招招手就能從天上掉下來,不過這等“神通”對於康熙來說根本就不是事——康熙三十五年,他再次發兵10萬,以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兵9千,並會和科爾沁蒙古諸部為東路,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率兵4.6萬為西路,兩路大軍於翁金河(今蒙古國德勒格爾杭蓋西)會師後北上;康熙本人則親率中路軍3.4萬人出獨石口(今河北赤城北),並與東西兩路軍在克魯倫河流域尋機圍殲噶爾丹。

康熙率中路軍率先抵達約定地點,正碰見噶爾丹率領的3萬騎兵在欺負車臣部,於是大軍逼近,噶爾丹根本不敢接戰,向西逃走。康熙親率前鋒軍追擊三日,雖未殲滅噶爾丹主力,但後者潰散之後能湊齊的兵馬只剩萬餘,而且又被費揚古的西路軍盯上了。

費揚古乃是宿將,甚至噶爾丹是屬兔子的,好打不好抓,於是他便設計讓後者自己撞上門來找死——他先遣少數精銳佯敗誘敵,將噶爾丹引至昭莫多時,主力盡出,將噶爾丹徹底擊垮,連他的可敦(王后)都被打死,噶爾丹只率數十騎狼狽逃竄。

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其實昭莫多之戰後,噶爾丹已經完蛋了,此後都是垂死掙扎而已

可是他的老巢都變天了,還能往哪兒逃呢?

前文說過的那位噶爾丹總也殺不死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早已趁他長期滯留漠北之機潛回了準噶爾,與土爾息特汗國阿玉奇汗結成聯盟對抗噶爾丹;而他的老盟友俄國人也瞧不起這個老打敗仗的笨蛋,非但承諾過的火器和援兵遲遲不至,甚至對他想去投奔的要求也置之不理;此外, 曾經臣服的回部、青海、哈薩克也紛紛叛離,清朝也封鎖了他逃往青海、西藏的道路。

十面埋伏——噶爾丹已經無路可逃。


湊數的三徵:康熙也許只是想做到有始有終?

康熙三十六年,面對走投無路的噶爾丹,康熙仍然不顧勸阻再次親征,抵達寧夏。不過這回用不著他親自上陣了,只需在後方指手畫腳一番,然後等待噶爾丹授首就行了。

此時費揚古率大軍一路向西追捕,青海的蒙古諸部和策妄阿拉布坦也在康熙的命令之下從四面八方向噶爾丹包抄過去。噶爾丹眾叛親離,無路可逃,最終在阿爾泰山附近服毒自盡。

噶爾丹死後,他的女兒鍾察海等人率部準備降清,卻被策妄阿拉布坦抓住並藏匿。康熙得知此事後,以斷絕貿易為威脅,迫使策妄將噶爾丹的骨灰和鍾察海歸還清朝。

隨著噶爾丹之死,阿爾泰山以東皆被清朝平定。於是康熙命令喀爾喀諸部迴歸漠北,並在總鬧彆扭的土謝圖部和扎薩克圖部之間增設賽音諾顏部作為隔離。從此喀爾喀蒙古四部,長期成為清朝的藩屬並守衛北疆,成為華夏版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尾聲:不消停的策妄阿拉布坦最終使得康熙下決心解決青藏問題。

在康熙三徵噶爾丹期間,青海和西藏也不太平,發生了一系列的變亂。而本是梟雄的策妄阿拉布坦在繼承了噶爾丹的基業之後,又打起了早已吞併了青海和西藏地區的和碩特部的主意,打算建立一個橫跨大西北、足以與清王朝鼎足而立的大帝國。

康熙五十六年,策妄阿拉布坦以護送丹衷夫婦(策妄的女兒嫁給了和碩特部拉藏汗的兒子丹衷)歸藏為名,遣大將策凌敦多布率兵6千突襲拉薩。拉藏汗驟然受襲,一邊倉皇迎戰,一邊求援於清朝,可惜沒等援兵趕到,拉薩已被攻破,拉藏汗被殺。

康熙聞訊後,先是派遣侍衛色楞和將軍額侖特赴援,卻遭埋伏全軍覆沒。

康熙五十八年,他又派皇長子胤禔為招遠大將軍進軍西寧,與青海和碩特部蒙古王公南下為北路,定西將軍噶爾弼自打箭爐(今四川康定)西進為南路,兩路夾攻西藏。此時策凌敦多布在拉薩倒行逆施,引起動亂不斷,又遭噶爾弼南路軍包圍了拉薩、北路軍斷絕其糧道,再也無法支持,只能倉皇逃回伊犁,於是清朝收回了西藏。

此後康熙令平逆將軍延信鎮守拉薩,又制文立碑於大昭寺,以記其功。

此時已經是康熙晚年,他已經沒有精力去解決那個野心勃勃的策妄阿拉布坦。不過不要緊,因為康熙還有個爭氣的兒子和一個挺爭氣但更敗家的孫子——雍正二年,大將嶽鍾琪幹掉青海和碩特部羅卜臧丹津,將青海納入版圖;乾隆二十四年,清軍既平定準噶爾之後,再平天山南路,乾隆將新收之地命名為“新疆”。

來自康熙的報復——尼布楚的屈辱,用三次親征來洗刷

經過康雍乾三代傑出帝王的不懈努力,清王朝的版圖終於成了我們熟悉的樣子

至此,全盛期的清朝疆土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僅稍遜於元朝(要論實際上能夠直接統治的區域,前者不知勝過後者多少倍)。

曾經因被噶爾丹“背刺”而不得不在尼布楚吃了個大虧的康熙,這回終於可以安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