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南宋政權要實行“聯蒙滅金”的決策?

點灬小點


南宋聯合蒙古抗金處於南宋宋理宗時期,當時南宋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年代。具體還應該從宋理宗登基說起。

宋理宗的上一任皇帝是寧宗,寧宗一共有八個兒子,但都不幸夭折了,寧宗把弟弟沂王趙抦的兒子趙貴和立為皇子,改名趙竑,當時宰相史彌遠已經當了10餘年的宰相,他和當朝皇后相勾結,權傾朝野,囂張跋扈,皇子趙竑對宰相所作所為非常不滿,當然史彌遠也有所察覺,於是他安排間諜在皇子的身邊,探聽皇子一舉一動。趙竑缺乏政治頭腦,有一次他指著地圖上的瓊、崖說:“我今後作了皇帝,一定要把史彌遠流放到這裡”, 這種言行無異於授人以柄,結果使得史彌遠加快了廢除皇子的腳步。

史彌遠安排手下從民間尋到了一名叫做趙與莒(就是後來的宋理宗)的皇室血脈,接到了臨安,在宋寧宗彌留之際,史彌遠矯詔將趙與莒立為皇子,與趙竑平起平坐。不就寧宗去世。關於寧宗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個難以破解的謎,據《東南紀聞》記載,寧宗病重時,史彌遠獻金丹百粒,寧宗服用後不久去世。這樣看來,史彌遠毒殺寧宗的嫌疑相當大。寧宗去世後,史彌遠和楊皇后策劃扶持趙與莒登上了皇位,就是宋理宗。理宗即位後,假託遺詔,授趙竑開府儀同三司,封濟陽郡王。不久,又宣佈進封趙竑為濟王,賜第湖州,這樣將趙竑趕出了京師。

理宗奪位後,仍然受史彌遠的擺佈,沒有任何實權,在這十年間一直是史彌遠在把持朝政。史彌遠死後,宋理宗非常想要有所作為,以顯示其比趙竑更有能力來治理大宋,他對內推行了很多政策,舉賢任能,一時朝堂之上人才濟濟,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端平更化,但是雖然聲勢很大,但並沒有改變南宋走向衰落的趨勢。政策朝令夕改,最終無所建樹。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的各項措施也大多就事論事,治標不治本。因此,相對其具體實效,“端平更化”更多是理宗想要有所作為的一種態度。

對外方面就是聯金抗蒙,南宋中後期,蒙古迅速崛起,成為金之後又一個對宋朝構成巨大威脅的少數民族政權。而且蒙古已經對金朝開始了打擊行動,面對當前形勢,南宋朝廷內部發生了意見分歧。一些人仇視金朝,主張聯蒙滅金,恢復中原;另一些人相對理性,吸收當年聯金滅遼的教訓,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不能聯合蒙古。

 紹定五年(1232),蒙古遣大臣來宋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史嵩之上報中央,當朝大臣大多表示贊同,,只有個別人不同意,主張應借鑑徽宗的教訓。一直胸懷中興大志的理宗把這看作是建立不朽功業的好機會,讓史嵩之遣使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答應滅金以後,將河南歸還給宋朝,但雙方並沒有達成書面協議,只是口頭約定,這為後來蒙古攻擊宋朝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隨後史嵩之命京湖兵馬鈐轄孟珙帶兵二萬,與蒙軍聯合圍攻蔡州。蔡州城被攻破後,金哀宗自縊而死,金國滅亡。孟珙在廢墟中找到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理宗將金哀宗的遺骨奉於太廟,告慰徽、欽二帝在天之靈。金朝的滅亡,讓南宋朝廷似乎看到了收復中原的絕好機會。

金亡以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趙範、趙葵兄弟為代表的一些人想要乘機恢復中原。大部分朝臣對此都持反對態度,認為南宋目前的力量還不足以與蒙古抗衡。此時剛剛擺脫史彌遠控制的理宗,被這種“大好時機”,衝昏了頭腦。收復故土、建功立業的念頭最終使他作出了出兵中原的決定。端平元年正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正式出兵河南。六月宋軍攻下了開封府,此時的開封府已經是一座廢墟,宋軍收復的只是一座空城,但畢竟還是實現了 “靖康之難”以來無數志士仁人的夢想。佔領開封后,後方沒有及時運來糧草,以至宋軍無法繼續進軍,貽誤了戰機。半個月後,趙葵兵分兩路,在糧餉不繼的情況下繼續向洛陽進軍。到達洛陽後,遭到蒙軍伏擊,損失慘重,狼狽撤回。理宗君臣恢復故土的希望落空。歷史上稱這個事情為“端平入洛”,“端平入洛”的失敗,使南宋損失慘重,數萬精兵死於戰火,大量物資付諸流水,南宋國力受到嚴重的削弱。而且 “端平入洛”使蒙古找到了進攻南宋的藉口,蒙古由此開始了攻宋戰爭。面對這個局面,理宗不得不下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過失,以安定人心。

 

 

 

 

 





歷史憑欄處


實際上,在北宋時期,在國策上搞了聯金滅遼,其結果是北宋終不免於為金所覆滅。這樣明顯的歷史痕跡,正所謂殷鑑不遠,而南宋怎麼就會對此置若罔聞的呢?

換言之,“為何南宋政權要實行“聯蒙滅金”的決策?”

在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寧宗在位時期,當時的南宋朝廷與北方的金國就關係漸趨於緊張,繼位不久的寧宗皇帝重用大臣韓侂冑,罷黜朱熹官職,清算程朱理學的影響,宋寧宗君臣不甘於再忍受金國的橫蠻作風,尊崇岳飛,聲討秦檜,追封岳飛為鄂王。

南宋開禧二年,即公元1206年的5月,宋寧宗詔令,開始進攻討伐金國,史稱開禧北伐。戰事剛剛開始,南宋朝野上下,反對之聲就不絕於耳,有識之士直接就指出,這樣的軍事行動,絕無勝算,而且會把國家推到極其危險的境地。

果不其然,南宋軍隊不但敗北,而且敗的很慘,結局難以收拾。金人對於戰場上的失敗者不會客氣,要求嚴懲戰爭責任者。

南宋朝廷萬般無奈,竟然殺掉韓侂冑和蘇師旦二人,並將其二人首級送往金國,再籤嘉定和議,屈辱更甚。

此時此刻的蒙古人在做什麼呢?實際上,南宋君臣並沒有忽略他們,對於蒙古這個對手的實力也是未曾小覷。

還是在宋寧宗時期的宰相餘端禮對此很有感觸,他告訴宋寧宗。“萬一韃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虜酋逃遁,逼近邊界;或恐中原有豪傑”。就是說,這些蒙古人一旦強大起來,直接就會湧入中原地區,或者其它情況由此發生,都會使得中原地區群雄蜂起,不可收拾。

甚至一些大臣通過出使金國後,回來也認為,即便蒙古人覆滅了金國,對宋朝廷來說,也不是什麼值得慶賀的事。

這個時候,金國的勢力正是鼎盛時期,而成吉思汗尚且忙著統一蒙古各部落,可是,南宋君臣就已經看出了端的。

可是,又能怎麼樣呢?也就是在這樣的惴惴不安當中,十幾年過去了。

南宋嘉定四年,也就是公元1211年,統一了蒙古各部的成吉思汗開始動手了,他毫不猶豫的向金國發起了軍事攻擊。

這樣的事件對於南宋來說,怎麼能等閒視之?朝議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南宋君臣不是愚蠻不通,而且是思前想後,把對策都想絕了。

工部侍郎喬行簡認為,不能任由蒙古坐大,一旦金國被蒙古吃掉,剩下的就是南宋單獨面對虎視眈眈的蒙古人了。所以,吸取北宋覆滅的教訓,應該物質上支持金國,讓金國能繼續與蒙古人對峙,爭取出緩衝的時間,以利於南宋備戰,以備將來對付蒙古必然的侵襲。

上述說法,可以概括為“扶金抗蒙”一派。

而禮部侍郎真德秀等人則提出,“滅金拒蒙”的說法。

這一派認為,宋與金,畢竟有著血海深仇,君父被掠之辱,想利用金國給宋朝充當戰略緩衝的想法是愚蠢的,絕對不可行的。那麼怎麼辦呢?乾脆不如利用金國現在被蒙古人打的焦頭爛額的時機,南宋朝廷趁機停止輸納歲幣,然後派兵北上,拿回燕雲十六州。這也是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這一時刻,正是距離宋寧宗對金國用兵失敗,簽署屈辱和議的第三年,對金人的仇恨還是很強烈。

可是有一點,南宋君臣不是糊塗蛋,他們沒有一個主張去聯合蒙古人去滅金的。

因為靖康之恥的陰影還在,南宋君臣感覺到韃靼人蒙古的危險性,不會去與兇殘的勢力去結盟。

在這種情況之下,廷議決定,停止向金國輸出歲幣,但是,也不與蒙古合作,坐看二虎相爭。

金國雖然不比當年,但是,蒙古軍隊打了三年也沒有吃掉它,然後轉向相持階段。

相持不久,金國開始戰略大收縮,放棄了大片的北方疆域,把國都從中都遷移到了汴京,也就是原來北宋的都城開封汴梁。

而此時此刻的成吉思汗,突然把視野轉向西面,軍隊開始西征,結束了對金國的戰爭。

從一般意義上說,應該是和平到來了。可是,南宋君臣怒不可遏。

南宋朝野上下一片大譁,金虜竟公然以北宋的都城開封汴梁城做為他們的都城,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對於被蒙軍攻的精疲力盡的金國來說,南宋趁著金蒙大戰的時候,多年不交付歲幣銀,豈不可惱?

由於被蒙軍迫的丟棄兩河與山東地區,致使金國就連30萬軍隊的糧食都無法保障。

南宋嘉定十年,金宣宗詔令,實施“北失南補”策略,也就是說,打不過蒙古軍隊,解決不了國內物資匱乏的問題,就對南宋進行軍事侵略,以求一逞。

這一打,就是7年。戰爭的結果,金國不但未能得到國力的補充,而且幾乎耗盡了國力,宋金再度聯合的可能性就在這場曠日大戰中失卻了微弱的可能性。

也就是這個時候,蒙元又瞄準了體量與實力都虛弱的金國,而且,不斷的向南宋示好,要求與南宋結盟。

在此期間,蒙古為了滅金,也開始不斷遣使要跟南宋結盟。

即使到了此時此刻的南宋朝廷,也是從沒答應蒙元的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寧可與金國達成默契,也沒有放鬆對蒙元的警惕性。

宋理宗紹定三年,蒙、金已經戰成一團。兇悍的蒙元軍隊強行借道南宋,4萬蒙軍,殺奔三峰口,與15萬金國軍隊纏鬥在一起,金國軍隊多次坐失戰機,據說又連續三天遇到大雪,使得金軍幾乎不能支撐下去。

蒙古軍隊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生拼死打,擊潰了金國的15萬軍隊,形勢一下子變得明朗起來。

這時候,做壁上觀的南宋君臣集思廣益,達成了這樣的共識;金國已經是必滅無疑,此時聯合蒙軍,可以趁亂佔領原金國所轄地域,另外,通過參與對金戰爭,也無形中使得蒙軍對宋軍增加些尊重。

如果還不參戰,則屬於迂腐,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這個時候的南宋,實際上已經沒有再高明的選擇,金國一定不能復生了,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的正月,宋蒙聯軍攻入蔡州城,金哀宗舉火自焚。

金國宣告滅亡。

自始至終,南宋君臣都很明白,蒙軍的兇殘,勝過金兵數倍,但是,南宋一朝,已經別無選擇了。


子由


導讀:其實南宋聯蒙滅金,不是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但是架不住金國自己作死啊,可以說南宋聯合蒙古滅金純屬金國自己自作自受。可以說從金國崛起後就沒對宋背信棄義,毫無誠信可言。兩家沒有信任的基礎,怎麼合作抗蒙?


雖然古代國與國之間講究的是利益,但是必要的誠信還是要有的。金國崛起滅遼後,可把大宋霍霍的不輕。並且言而無信,先後數次背盟。孫劉聯盟抗曹還需要有信任為合作基礎呢,何況對抗強大的蒙古。可以說南宋採取聯蒙抗金是被迫的,金國被南宋和蒙古聯合滅亡也是咎由自取。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金國在對待大宋上是如何的兩面三刀、毫無誠信的?第一、背棄宋金海上之盟,滅遼後進攻大宋。攻破開封,燒殺搶掠後帶走二帝北歸。第二、南宋建立後,經過戰爭簽署紹興和議後屢次背棄盟約進攻南宋。第三、當金國瀕臨滅亡,金國不思反擊蒙古反而大舉進攻南宋打算鳩佔鵲巢。所以說金國狼子野心,根本不是合適的合作對象。這一切都是金國自作自受造成的。下面我們做一下詳細闡述。


金國第一次背棄宋金海上盟約滅宋

金國崛起後,北宋看到了消滅世仇大遼、拿回幽雲十六州的希望。雖然宋金並不接壤,但是大宋還是派使者通過海路聯絡上了金國,商議合作滅遼事宜。雙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同意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宋朝。


但是金國在滅遼之後甚至來不及收拾遼國西北疆土,就迫不及待的進攻大宋。在靖康年間攻破開封,燒殺搶掠略後擄走二帝。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所謂與虎謀皮,北宋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金國背棄紹興和議再次侵宋

南宋建立後依然很天真,認為委曲求全與金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交點保護費就可以保證邊境的長久太平。殊不知國防的安全需要自身實力的保證才行。南宋為了紹興和議的簽訂甚至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了岳飛等主戰派,結果怎樣金國先後兩次背棄紹興和議盟約進攻南宋。事實證明金國毫無信義,屢屢背盟進攻南宋。


南宋和金國曾經兩次大長城紹興和議,第一次兩年以後金國背棄盟約攻宋;第二次時間長點,不到20年金國就又背盟攻打宋朝。即使如同趙構這樣軟弱的人都無奈的說:“夷狄之人,不知信義”。如果不是愛國文臣虞允文指揮宋軍殘部憑藉長江天險據贏得采石磯大捷,南宋沒準提前就壽終正寢了(當然金國內訌,海陵王完顏亮被殺也是主要原因)。


金國末年打算捏軟柿子鳩佔鵲巢佔領大宋

在金國末年,金國被蒙古佔領大半。金國徹底失去了祖地,只龜縮在山東、河南、山西幾個有限的省份苟延殘喘。按說此時金國統治者應該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對抗蒙古,但是金國腦殘居然想堤內損失堤外補。金國打算集中兵力進攻南宋,掠奪土地和財富甚至是鳩佔鵲巢在南宋的土地上另建金國。

於是在1217年,金宣宗派兵幾路進攻南宋。結果南宋被徹底激怒,軍民團結對入侵者迎頭痛擊。結果金國被擊退,喪失了最後聯合盟友的機會。



小結:

所以說金國不但背信棄義,而且喪心病狂。即使在網朝末年還想通過搶掠南宋來壯大自己。你說這樣的夥伴如何贏得南宋的信任?與其你想整我,不如我聯合蒙古先滅你。所以金國悲劇了,在1234年被蒙宋聯合滅亡。金國也為自己的沒有信義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12世紀初,女真貴族的鐵騎踏進了中原,趙宋王朝退居江左。在其後的一個世紀裡,金國幾次想滅絕宋朝,偏安江南的南宋也多次想收復中原。但因雙方綜合實力相當,最終形成了南北對峙之局,以宋向金貢獻歲幣的方式維繫著不平等的和好。然而,從朝堂到民間,“靖康之恥”刺激著每一個有血性的宋人。他們忘不了被金人鐵騎踏破的中原花花世界,更忘不了被女真蠻族蹂躪的家園故土。宋金之間,只有無法彌合的世仇。

13世紀初期,蒙古崛起於北疆,並迅速走向擴張的道路,數年之間就席捲漠北草原,兵鋒直指金國的首都燕京。

1214年,金宣宗將首都由中都北京遷到南京開封,以躲避蒙古大軍的威脅。此舉也打破了穩定的宋金關係。金宣宗不思收復失掉的河朔領土,卻盤算著把在對蒙戰爭中受到的損失從南宋這裡補償回去。於是,宋金關係急劇惡化。

1226年,正在賀蘭山麓圍攻西夏的成吉思汗派遣一支蒙軍,以繞道金國後背為名進入南宋的四川境內。該支蒙古偏師將陝南重鎮漢中蹂躪一番後從容撤退。這是蒙古對南宋的第一次大規模的試探性進攻。昏庸的南宋朝廷沒有從這次事件中解讀出蒙古的險惡之意,反而沾沾自喜,以為得到了一個消滅金國強有力的幫手。

不久,蒙古第二代大汗窩闊臺即位,立即向金國發起了強大的攻勢。面對金國堅壁清野的防禦部署,蒙古軍強攻潼關、強渡黃河的滅金計劃破產。於是,窩闊臺決定按照成吉思汗“假道於宋以滅金”的遺言,實施假道滅金的新方案。

1233年,蒙古派遣王檝為正使,兀魯剌為副使出使南宋,“約共攻蔡州,且求兵糧,請師期。”與南宋商議聯合滅金事宜,請南宋出兵助糧。宋方對蒙古使節熱情款待,欣然同意了蒙古的要求。六月,南宋政府命令大將孟珙出兵河南。宋軍先後迫降鄧州、申州,大破金軍武仙部於河南淅川,又攻克了唐州,截斷了金哀宗西逃之路。九月,蒙軍圍攻蔡州,遭到金軍的頑強抵抗。十月,南宋宰相史嵩之以孟珙為統帥,領兵二萬,運糧千石,赴蒙軍之約,合攻蔡州。蒙宋兩軍將金哀宗棲身的蔡州團團包圍。

1234年正月,蔡州城內兵盡糧絕。金哀宗見大勢已去,於九日晚傳位給完顏承麟。十日,蒙軍集中攻擊西門,宋軍猛攻南門。午時,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縊身亡,完顏承麟為亂兵所殺。建國一百二十年的金朝就此滅亡。這一戰役史稱“端平入洛”之役。

現在看來,南宋朝廷的“聯蒙滅金”決策乃是正確之舉。當時金哀宗被困蔡州,金國的滅亡已為期不遠,南宋出不出兵這都是必然結果。南宋國力不足以抵禦強大的蒙古鐵騎。南宋的當務之急是儘量避免和推遲與蒙古直接交戰。何況,消滅金國這個百年世仇也是當時南宋軍民的共同心聲。








棒槌襖襖


第一,“聯宋滅金”是成吉思汗的遺策:“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蒙古人在正面無法有效突破金國的關河防線,只能假道於宋,採取遠距離迂迴作戰的策略。蒙古佔據主動,南宋居於被動。

第二,宋金世仇,靖康恥對南宋的統治階層的心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民族情緒往往左右朝政。金國南遷之後,史彌遠等人支持恢復中斷多年的歲幣,“宜姑與幣,使得據韃”。但遭到群臣反對,更有太學生痛斥這是賣國行為。

第三,蒙古強制借道。蒙古一開始還是希望南宋能夠主動借路,紹定四年,蒙古再次派李邦瑞使宋,但借路請求遭到拒絕,拖雷只能用武力強行扣關,一時之間,宋軍來不及部署,只能眼睜睜看著蒙軍入境。

第四,在經過三峰山大敗後,金國的滅亡指日可待。對於南宋來說,金國已經失去了作為屏障的資格。

第五,金國在三峰山大敗後,意圖攻佔南宋巴蜀之地來安家。金哀宗密令粘哥“集大軍於上會與饒鳳關,出宋不意取興元”。另外,從三峰山逃脫的武仙亦收攏潰軍十萬人,意圖西進迎金帝入川。所以,南宋不得不聯蒙滅金


穆斯塔法


首先,宋蒙一個是有著無數榮耀與生命力的落寞貴族,一個是有著極大野心的新興貴族。南宋想通過這場戰爭收復失地,實現真正的華夏統一,延續祖先的榮耀,可見南宋並不是只有軟弱與退讓。蒙古剛興起,嚐到了民族強大帶來的榮耀的甜頭,也明白榮耀背後給自己民族帶來的利益和財富。當然兩個國家都明白這份榮耀和財富背後的東西。那就是種族的延續和繁榮,這代表你和你的子孫可以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最肥沃最美麗的土地上,你們的文化會和血脈一起延續下去。這是宋蒙聯合的前提條件。

其次,宋蒙和金都有世仇。在靖康之難上,金人擄走了大宋的皇帝,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然後就是屈辱的稱臣納貢,這是何等屈辱,由上國變成了下國。蒙也一直飽受金人的欺凌。所以當有這樣的機會去滅金,當然宋蒙都是樂意的。

國家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那個時候宋蒙就是朋友,他們聯合起來才能徹底滅了也很強大的金。當我們回顧歷史,我們知道最後蒙滅亡了宋,我們會感覺宋那個時候的做法很難讓人理解。但是古人沒有上帝視角,古人看不到結局,古人只能通過謀劃來達到利益最大化。其實那個時候的宋蒙之間都是在相互利用,宋在利用蒙滅金,滅金以後收復更多失地,甚至蒙古人的地盤都有可能在大宋的考慮範圍。蒙古人也是,蒙古人野心那麼大,他們想的絕不是金這一片土地。在滅金之後就是夏就是南宋。只不過南宋低估了蒙古的野心和能力,致使功敗垂成,終滅於崖山海戰。這是命數也是謀劃無果的無奈,但這不是沒有任何努力的聽天由命,崖山海戰顯現了華夏的民族之魂。當時機成熟,我華夏子孫又會在新的謀劃之下繼續民族的復興,這個時候熊熊之火就會燎原之勢,點燃每一個沉睡的華夏子孫的心。



子艮天然


其實從兵法角度講這是對遠交近攻比較好的詮釋,三方勢力在聯合初期金最強,而宋蒙相對孱弱,但是誰都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金國的存在。

政治聯盟的基礎有宋對中原故地的追求,這從南宋偏安一百餘年始終未曾定都可見一斑(臨安是以行在的政治單位存在始終),而蒙也想盡早結束被金的壓迫歷史,騰出精力西出東進征服星河大海。

只不過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金的存在,而金只是兩國的緩衝,當金滅以後宋蒙之間就直接衝突起來,也為後來蒙哥戰死釣魚臺以及忽必烈統一寰宇掃清了最後的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