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最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任性的决定,让他最后郁郁而终

战国四公子赫赫有名,齐国孟尝君

,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在战国末期都是当世名士,他们各自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演绎着自己精彩的人生。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其中之一,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战国末年最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任性的决定,让他最后郁郁而终

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姬姓,魏氏,名无忌,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之弟,因被封魏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其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威名远扬,世人争相趋附,门下有食客上千,都为其或出谋划策或拔刀相助。

战国末年最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任性的决定,让他最后郁郁而终

信陵君画像

信陵君在四公子中,个人认为是最为谦和且有古道柔肠侠义之风的,对待食客不像孟尝君这样看碟下菜,对名声在外的人恭恭敬敬,但是对无名之辈就趾高气扬,有一件事情特别可以说明这一点。当时魏国有个人叫侯赢,已经七十多岁,因为贫穷,做魏国的守门小卒。魏无忌经人引荐,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上的左位(左位为尊),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嬴。侯嬴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上,丝毫没有谦让,显得非常无礼,但是魏无忌却手握着马缰绳为他趋驾,反而显得更加恭敬。侯嬴中途说要去见一个朋友,魏无忌便带他前去。到了之后,侯赢和朋友故意交谈了很久,一遍悄悄斜眼看在旁边恭敬等待的魏无忌的神色,却发现魏无忌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面色更加和悦。侯赢被魏无忌的谦恭所感动,最后也称为了他的座上宾。

战国末年最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任性的决定,让他最后郁郁而终

战国地图

这些食客,受到信陵君的真心礼待,之后也确实是称得上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刚才说的侯赢,就最后为信陵君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窃符救赵”事件。赵国被秦国围攻,赵国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来求援于魏国,魏王惧怕秦国不敢出兵,但是信陵君却坚持要出兵,魏王不允,这侯赢就为信陵君献上计策,偷偷盗取了魏王的兵符(战国时调动军队需要的信物,一般是君主和将军各持一半,两部分能准确合一,则可以调动军队),侯赢因年迈不能随之出征,最终也以自杀报答信陵君(个人觉得侯赢自杀虽说报答,但也有畏罪可能,或也有因为报个人之恩而罔顾国家命运的愧疚可能)。

战国末年最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任性的决定,让他最后郁郁而终

窃符救赵

最终信陵君带兵为赵国解围,但是魏国却被秦国找到了攻打的借口。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但是我认为信陵君也一定会背上为了私事,不忠君不为国的骂名。大家可能会有看法说,即使魏国不出兵救赵国,秦国也会找理由来攻打魏国,毕竟大争之世,秦国是要灭六国的,反而不救赵国可能会使魏国陷于唇亡齿寒的境地。

战国末年最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任性的决定,让他最后郁郁而终

但是我认为,历史是不能去假设的,所有的一切发生了就不会再有别的可能,如果魏国不出兵,那之后的历史发展会是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因缘巧合无法评述,就比如,魏国不出兵是否赵国也可能会战胜秦国,或者齐国会出兵,那魏国是不是可以有修养生息的机会,之后魏国的走势会不会有变化,这些还有其他更多可能都是不可以去推测的。而当时的信陵君不得不说有极大的可能是因为私欲所为,为了亲情为了声誉为了前程,都有可能,最终却在当时的意义上伤害了国家的利益。

最终,信陵君也因此而受到魏王的猜忌,受不到重用而整日沉迷酒色,最终一病不起,而魏国也在他死后的十八年,被秦国吞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