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洒高原 圆梦心田——援藏医生万军载誉归来

11月11日下午,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为援藏医生万军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会,院级领导、医务科科长、手术室科主任及护士长参加,人力资源部部长张弟华主持。

情洒高原 圆梦心田——援藏医生万军载誉归来

会上,万军讲述了自己的援藏经历和体会,在谈及对家人的愧疚时他激动地落下眼泪。援藏对他来说是一种缘分、是一份责任、是一次历练,更是一笔财富。

情洒高原 圆梦心田——援藏医生万军载誉归来

情洒高原 圆梦心田——援藏医生万军载誉归来

大家给予万军高度的评价,院党委书记、院长陈祥代表党委对万军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号召大家向万军同志学习。

情洒高原 圆梦心田——援藏医生万军载誉归来

在前不久的湖南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上,参加短期援藏的51名同志中,万军被授予湖南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优秀人才的称号。“援藏医生”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呢?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述援藏医生万军的故事。

情洒高原 圆梦心田——援藏医生万军载誉归来

情洒高原 圆梦心田——援藏医生万军载誉归来

情洒高原 圆梦心田——援藏医生万军载誉归来

万军的援藏故事

高原、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地翻越……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在这里,生同样的病也许面临的就是死亡。艰难困苦的条件或许可以让人心生畏惧,但却阻挡不住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援藏医疗专家万军炽热的信念。作为一名医生,在万军心中一直有一个“高原梦”就是能去西藏看一看,援藏医疗对万军来说是一种幸运。

2019年11月,万军圆满完成了两个半年的援藏任务回到了久违的常德家中。呼吸着家乡那熟悉的气味,享受着和妻儿父母团聚的同时,万军对自己曾经援藏的隆子县还是有很多舍不得:舍不得当地藏民的热情淳朴,舍不得他治疗过的每一个患者,舍不得和他一起在高原上奋战的战友们……,每次回想到这些的时候他的脸上总会不经意的泛起一丝微笑。

情洒高原 圆梦心田——援藏医生万军载誉归来

家人的支持是推动援藏梦想的发动机

谈及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加入援藏医疗队,万军说:“其实在我心中一直都有一个‘高原梦’,援藏医疗对我来说是一个可以圆梦的机会,让我可以又机会情洒高原。”但是作为家中独子,妻子和女儿的“顶梁柱”,一走就是半年的援藏还是要和他们商量商量的。当他把想去援藏的事情告诉父母后,同为医生的母亲表示了对他的支持,还一直叮嘱他去到西藏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相比不停叮嘱自己的母亲,内向的父亲一直沉默着,但是从父亲的眼中,万军看出了他的关心和支持。

“爸妈,我援藏这段时间顺子(万军女儿)上学接送还要麻烦你们了。”得到父母肯定的回答和对他援藏的支持,万军提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回到家中面对妻子唐华秀,万军几次支支吾吾不知该怎么向妻子开口。同样是医生,又是大学同学的妻子一眼就看出了万军有事。

“有什么事就直说呗。”唐华秀向万军说。

“我想参加援藏医疗队,需要走半年……”万军向妻子“坦白”。

唐华秀沉默了,他知道丈夫万军一直都想参加援藏,以前万军也经常和她聊一些某某同学,某某同事去参加援藏的话题。“你放心去吧,家里面就交给我吧。”妻子爽快地答应,让万军一颗心真正的放了下来。与此同时,万军也第一时间向医院报名参加援藏医疗。

临行那天,唐华秀给万军的大行李箱里装满了各季节衣物,各种日常药瓶,还特地嘱咐了降压药(万军患有高血压)的摆放位置。万军带着妻子装好的满满一大行李箱的“爱心”奔向他向往已久的高原。

初来西藏,从海拔20米的常德到海拔近4000米的隆子县,高原的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时不时因为干燥流下的鼻血……,面对这一切外在困难万军都无所畏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一切困难在我面前都是纸老虎。”万军这样说到。

情洒高原 圆梦心田——援藏医生万军载誉归来

攻坚克难:在高原展现党员风采

在采访期间,万军几次因为想不起具体的细节表示:“在高原上时间久了,大脑长期供氧不足,我这记忆力下降了好多。”在谈到隆子县医院的情况时,他几次叹息,高级职称人员匮乏;技术力量薄弱,难度大一些的手术无法开展。作为麻醉医生的他在谈到该院麻醉科时表示,只有一个麻醉医生,而且小伙子的技术手法还不纯熟,理论知识也有所欠缺,科室的麻醉剂也比较单一落后。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尽快帮助该院唯一的洛桑江村提高专业技能,万军每台手术都带着他,在关键地方会不停讲解,手术不多的时候也会手把手指导洛桑江村。经他两个援藏周期一年的尽力教导下,洛桑江村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大多手术的麻醉了。

相比环境和工作等外因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困难更让人煎熬。在刚来到西藏不久,万军就听说在日喀则有一位上海的援藏专家在工作中倒下了,永远留在了这里,这个噩耗让万军的心中十分的忐忑,还伴随着一种莫名的悲哀。在心中默默送走这位素未谋面的“战友”后,万军重整心绪,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孩子生病了,情况比较严重,都已经住进ICU了。”接到妻子略带哭腔的电话,万军的大脑一片空白。在和女儿的视频聊天中,不知自己病情的顺子还安慰爸爸说自己没事,要万军好好给西藏小朋友治疗。平时干练的妻子,因为孩子的病变得六神无主,此后的几天里,万军也是茶不思饭不想。

医疗队领导在了解了万军的情况后表示,如果有需要,万军可以申请先回去照顾家人。然而,万军却拒绝了。他认为,自己来到了这里,就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自己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现在援藏任务还没有完成,自己不能就这样提前离队。

幸运的是万军的女儿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从ICU出来住进了普通病房,慢慢地康复了起来。在妻子和女儿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没能陪在她们身边,在万军的内心却始终有一份对妻子和女儿的愧疚。

情洒高原 圆梦心田——援藏医生万军载誉归来

情洒高原 圆梦心田——援藏医生万军载誉归来

用无声的友谊筑起团结的长城

常德市对口医疗援藏的隆子县已经有20多年了。除了平时的医疗救援工作外,还一直秉承着“入乡随俗”,从饮食文化、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做到民族团结。虽然语言交流一直是医疗队和当地藏民的沟通障碍,但依然不妨碍医疗队和当地藏民的友谊。

虽然援藏工作已经结束了,但是万军始终忘不了当地藏民的热情淳朴。

在援藏工作结束前的一个月,医院来了一位被收割机打断手臂的年轻藏民,由于手臂骨折情况严重,普通的臂丛麻醉难以坚持到手术结束,万军在臂丛麻醉即将结束的时候又补上了全麻,让手术顺利完成。主刀大夫也对万军这样的好搭档进行了大加赞赏。在术后的回访中,该患者见到当初给他做手术的万军等医生表现得十分热情,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淳朴的微笑却表达了一切。

还有一次,一位藏民的高龄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万军进行的麻醉,产妇生产顺利。产妇的丈夫为了表示感谢,给大夫们带来了青稞面、当地的饼、酥油茶等食物。

这些都是援藏医疗队和当地藏民友好的例子,在隆子县医院里,这样团结感人的场面经常上演着。

二十多年来,援藏医疗队和隆子县当地的藏民们虽然没有什么交流,但是他们却用行动建立起了无声的友谊,筑起了团结的长城。

记者手记:看着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对援藏医疗事业的热忱和追求,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佩:这群白衣天使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是吾辈学习的楷模。他们“海拔高,斗志更高;风沙硬,作风更硬”的信念,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的“列麦精神”,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健康事业谱写新的篇章。(记者:赵凯 刘玺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