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纪律『爱和自由』

『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自由与纪律『爱和自由』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充分认知的自由。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摸清事物都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是不是这种自由是绝对的?是不是还应该有个约束?比如说还应该有个纪律呢?这是我们从事这项教育后,所有的人都来问的问题。蒙特梭利方法中的“纪律”和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纪律不一样,也像“自由”这个概念一样,含义很深很广。

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守纪律,就是听老师的话,很安静地坐在那儿。但蒙特梭利方法中的纪律和这种守纪律截然不同。在谈到纪律时,蒙特梭利强调说:“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大家就不会明白,纪律怎么会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呢?蒙特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这个“生活准则”到底是什么?人怎样才能是自己的主人呢?听起来好像有点难以理解,我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解释。

人怎样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举过那个心理学上著名的例子,我觉得它应该成长做自己主人的经典事例。有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注意,带她的是保姆。保姆平时带她的时候,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保姆肯定是怕麻烦,因为衣服湿了保姆会有很多麻烦。后来,这个小女孩到她外婆家去玩,她外婆家有一个花园,花园中间有一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住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小女孩非常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噢,我不能。我不能动,我的保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小女孩已经受到了约束和禁忌,她不能动这个东西。她想动,这是她内心告诉她的,但她的内心不起决定的作用了。她的外婆也不能起决定的作用了。决定她行为的是保姆。

可是她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她说:“不,我不能动。”就是说当保姆不在的时候,保姆这个人依然在控制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做什么根本听不了自己的心声,她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当一个人不能成为他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

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和同其他小朋友交往中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很好地遵守它,例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等。但这些规则应当是和儿童的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同小朋友的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必须量少、严谨和科学,并且可由儿童自己去创造。这样的规则,儿童遵守才有乐趣,而破坏这种规则,儿童就十分痛苦,因为它已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如何让孩子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而且在自由中,让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为自己的主人呢?

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自由与纪律『爱和自由』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我们发现,那些被管制过的孩子,在自由中经过几个月的发泄,开始学会倾听自己心灵的呼唤而有了自发的行动后,纪律的曙光就开始出现了。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因为获得自由而产生这一效果。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先判断,如果认为对的,总是十分顺从。许多美妙的事情发生在这所幼儿院里,尽管什么在看待这些问题时观念不一样,但我们还是惊奇地发现,许多现象、观念原本不是某种民族和文化的产物,而是通过自由和爱产生的一种生命的现象。提升人的生命状态成为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自由在蒙特梭利教学过程中是怎样实施的?儿童进入幼儿院时,开始必然会出现一些混乱,这种所谓的混乱,是一种完全的无秩序,乱闹、乱打,那些曾受到过压抑和控制的孩子更会表现出过激行为。在蒙特梭利幼儿院只有3种情况被禁止,一种是干扰别人;另一种就是粗野、不礼貌的行为,这种粗野指的是破坏、打人、骂人和一些不文明的动作,如掏鼻子;另外就是拿别人的东西。这3种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这个禁止不是靠惩罚,而是靠老师提醒孩子。比如说在教室里,一个孩子无端打扰另外一个专心工作的孩子,这时老师必须对这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他说:“来,我们去做另外一件事。”反复几次,这个孩子逐渐体验到——这样做老师总是将我抱开,不可以打扰别人的概念就形成了。大多数孩子获得自由后,他会在幼儿院里到处游荡。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某种兴趣,一旦表现出这种兴趣,他就会专注,就会反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发现疑难问题,他会自己去解决。当他成功以后,他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纪律就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了。蒙特梭利说:“真正的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于工作。”

自由与纪律『爱和自由』

专注是思维活动,专注产生智慧。智慧需要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更需要行动的自由。人的行动越多地运用智慧,人就越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一个人在工作中,他内在的智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内心越平静,他越是守纪律。所有的儿童,当你给他提供智力发展的所有条件,他就会特别地出息:睿智、平静、守纪律。

为什么要给儿童提供这样的条件呢?因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渴求这种东西。儿童跟成人不一样,我们把自由给成人,成人就睡大觉,什么也不干了,或者他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放纵自己,另外,成人可能不从事这种智力活动,“懒散”多舒服呀!当然这是被扭曲的成人。但人生下来以后(他还没被扭曲呢),有一种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儿童没有一秒钟会放弃这种发展,所以活动中的儿童是最正常的儿童。我们不能用一个从小就被迫在强制中长大,长到成人也不曾做过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的成人(我们绝大多数人好像都是这样长大的)的观点来看待一个正常的儿童。我们刚才讲了,孩子刚进幼儿院的时候在行动上没有秩序,没有规范,可能处在一种混乱的状态中,但是,让儿童自由地发展会出现一种“选择自我”的趋向,这种趋向一旦出现,儿童的智力活动就会开始按照一个轨道发展。

在蒙氏教育中,智力的发展不是放在首位的,人格的发展才是第一位。人格发展正常了,智力发展也就正常了。而纪律不过是一种儿童乐意遵守的规则而已。这都必须依靠自由。

只靠惩罚和所谓的教育,只能使孩子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他惧怕你的威力。但是靠这种尊重,靠老师对待他始终不变的尊重态度,时间长了,尊严和自尊占到了首位。在儿童那里,自由是快乐的自由,纪律是快乐的纪律。

自由与纪律『爱和自由』
自由与纪律『爱和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