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9000個氣球炸彈,1000個著陸美國,戰果:兒童玩氣球傷亡

日本9000個氣球炸彈,1000個著陸美國,戰果:兒童玩氣球傷亡

美軍從1944年6月開始,對日本的戰略轟炸愈演愈烈。在李梅“把他們炸回原始時代”的口號下,飛機數量從幾十架到幾百架,從普通炸彈到燃燒彈,日本的戰爭工業和國民意志飽受打擊,而又無力反擊。

日本9000個氣球炸彈,1000個著陸美國,戰果:兒童玩氣球傷亡

日軍自知雙方實力的差距,畢竟日軍轟炸機不可能飛抵美國本土。但是,對美軍空襲咬牙切齒的日軍不會善罷甘休。日軍氣象部早在1942年杜立特空襲東京之後,曾向日本軍部遞交了一份計劃書——他們研究發現,在北太平洋中緯度地帶1萬米左右的高空存在一個由西向東、強大而恆定的大氣環流層,風速約為300公里/小時。如果將氣象氣球加以改造,懸掛一些炸彈,氣球炸彈便可以借風飄到美國,來對美國本土轟炸。

但這個計劃一直處在研究當中,被美軍炸得沒有還手之力的日軍,迅速抓住這個救命稻草,開始全力研究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很快,極度渴望復仇的日軍在1944年,成功研製出了“炸彈氣球”。

(一)氣球的基本構成

日本9000個氣球炸彈,1000個著陸美國,戰果:兒童玩氣球傷亡

日本9000個氣球炸彈,1000個著陸美國,戰果:兒童玩氣球傷亡

根據日軍的設想,每個氫氣球掛載1枚150kg重的常規炸彈,2枚小型燃燒彈,再配置36個6磅重的沙袋。氣球飛行到一定距離的時候,氫氣球裡的氫氣會減少,會讓飛行高度低於9000米。

這時,攜帶的30個6磅重的沙袋會通過吊籃上的氣壓計,通過一個聯動機構自動拋投掉一個沙袋。這樣,氣球因為重量的減少又會爬升到1萬米的高空中,而36個沙袋全部扔完之後,氫氣球便飛到了美國本土的上空。吊籃中攜帶的炸彈,便會由電池驅動的機構自動投下,對美國本土進行轟炸。

日本9000個氣球炸彈,1000個著陸美國,戰果:兒童玩氣球傷亡

日本9000個氣球炸彈,1000個著陸美國,戰果:兒童玩氣球傷亡

上圖是日軍氫氣球36個沙袋配重和電控的聯動機構

(二)開始發射!

氣球是由十幾歲的女學生在學校和電影院、劇院組裝製造的,而氫氣則由三個氫氣製造廠提供。

復仇心切的日軍,迅速組織了三個營的氣球發射部隊:第一營為駐紮在 三個中隊,共有1500人,他們在大 有9個發射站。第二營在 設有6個發射站,一共兩個大隊的600個士兵。第三營則在在 設立了六個發射站。三個營的發射能力,為每天大約為200個熱氣球。

日本9000個氣球炸彈,1000個著陸美國,戰果:兒童玩氣球傷亡

日軍正在發射氣球,日軍第一個氣球於1944年11月3日升空

(三)美國的反應和應對措施

1945年初,美國人開始意識到某種奇怪的事情正在發生:從加利福尼亞到阿拉斯加,已經看到氣球並聽到爆炸,街道上也有氣球的碎片。美國當局迅速作出反應,查明是日本人的炸彈氣球。

日本9000個氣球炸彈,1000個著陸美國,戰果:兒童玩氣球傷亡

1945年2月23日,美國在堪薩斯州比奇洛海灘附近發現日本的炸彈氣球

儘管美國人知道,這些氣球炸彈投放的成功率非常低,但仍然感到擔憂。因為美國人知道日本人一直在從事 ,特別是使用 的“研究成果”。

美國人的擔心是準確的,日本確實有這樣的計劃,他們原本想讓熱氣球使用研 菌和鼠疫病毒,以及足以感染整個美國的 病毒,但是裕仁在1944年10月25的報告中不允許使用生物武器。因為如果一旦使用生物武器,美國對日本的空襲也會使用生物武器。

日本9000個氣球炸彈,1000個著陸美國,戰果:兒童玩氣球傷亡

事實上,日本釋放的9000個氣球中,大約只有1000個著陸,阿拉斯加到墨西哥沿線隨處可見氣球的身影

而美國當局認為,氣球唯一的危害是會導致太平洋沿岸森林的野火。美軍迅速展開“螢火蟲計劃”,組織了2700名士兵作為消防隊來嚴密監控氫氣球引發的火災。

而美國空軍則認為,要儘可能地攔截這些氫氣球。

日本9000個氣球炸彈,1000個著陸美國,戰果:兒童玩氣球傷亡

1945年4月11日,一個日本氫氣球在阿留申群島被美軍P-38戰鬥機擊落

(四)慘敗的結果

為了遏制日軍的氣球不斷向美國飄來,美國通過 ,找到了為氫氣球提供氫氣的兩個 廠。這些 廠很快在1945年4月被B-29轟炸機摧毀。

由於美軍的新聞封鎖,日軍誤以為熱氣球毫無戰果,遂於1945年4月停止了行動。因為日軍軍部認為這次行動完全是一場慘敗,所消耗的費用巨大,與此同時,B-29摧毀了該項目所需的三個制氫廠中的兩個,再也無法制造氫氣球,日軍轟炸美國本土的也幻夢徹底成為泡影。

日本9000個氣球炸彈,1000個著陸美國,戰果:兒童玩氣球傷亡

當然,氣球並非完全沒有“戰果”。氫氣球引發了美國太平洋沿岸的森林火災,使得22名美軍士兵在救火行動中喪生,另外有5名兒童和1名成人因為玩弄氣囊而不慎引起爆炸而導致傷亡。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歡迎文創作者加入,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