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霄:华县桥峪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

杜明科推荐

桥峪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

​张云霄

最近应朋友的邀约,要我写一篇与桥峪水库或桥峪精神相关的文章,我思肘了好久,觉得还是无从下笔。因为我没有亲历过桥峪水库建设的巨大工程,更不是铁娘子队队长。我只是见证过桥峪水库建设的点滴,为水库建设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现在回想起来,还让我记忆犹新。当年百万大军创造的桥峪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我生命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张云霄:华县桥峪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

那还是1971年初,我刚到公社不久,时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响应毛主席“大力兴修水利,造福子孙后代”的号召,在全县兴起了大兴水利建设的热潮。打井修渠,挖地造田,筑塘修库,引水浇田一时成了全县风起云涌的工作。桥峪水库是诸多水利工程之一,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可以封山把口的要浃,涉及到塬上五个乡镇,三万多人口的吃水和灌溉问题,特别是一遇洪涝灾害就淤水成灾的情况,修建桥峪水库成了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县上提出了“举全县之力修建桥峪水库”的号召,即时成了全县工作的重头戏。说来也快,全民动员,全力以赴,精壮劳力全上,从县上到基层,从公社到大队,精挑人员,备战桥峪的战鼓打响。那时的公社机关不足二十人,领导和大部分干部轮番上阵,我自然就成了机关的“总管”,成了八大员的“总揽”。其他人都扛镢拎锨去了修库一线。我除了和几位机关留守人员做好日常工作外,相当一部分精力也用于组织各村的劳力,统计人员,宣传报道,忙得不亦乐乎。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1971年初冬,我和公社有关领导去给修水库的人员送棉衣棉被,组织了四辆架子车,拉了100多床被褥,从早上八点出发,沿着泥泞弯曲的小道,从低往高,由近及远,与几位农民兄弟时走时换,前拉后推,一把水一把汗的朝着水库的方向走去。

张云霄:华县桥峪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

大约过了四个多小时才到了工地。一瞬间,工地的场面让我惊呆了,到处飘扬着五星红旗和各色彩旗,高音喇叭覆盖着整个工地,人流如织,架子车、推车、人担锨挖,青年男女争先恐后,有架辕的,有掀车的,有抬夯的。拖拉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整个工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你追我赶的热烈景象。偶尔还会听到开山炸石的声音。惊叹之余,我很快把被褥分发给了各村,并和几位村干部攀谈了起来。他们向我介绍了村上任务的完成情况,群众的干劲和昼夜加班的热闹场面,脸上洋溢的满是随性和快乐。虽然很累,但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很足。有的村干部还自豪的谈了他们在公社的名次,有几个人得了奖状等等,那种意气风发,谈笑风生的状态让人如沐春风。

我很快用笔记记录了他们的进度和事迹,因为我还要在公社的广播里每天公布各村水库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对比。随之我就与几位干部在工地上帮群众推起了车子。大家有说有笑,已经把疲惫丢在了脑后。就这样,我每天收集着水库的进度,播报着工程进展和典型事迹,做着机关内部的各项杂务,当起了后方的“勤务员”。

时空穿越了四十多年,目前热议的桥峪精神,又勾起了人们对那个年代的回忆,那是一代人的伟大创举,也是一个时代的深刻印记,时光荏苒,精神永存。以我的感受,我认为桥峪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仰坚定,恪守信念是桥峪精神的思想精髓。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生产工具极度落后的情况下,要完成开山劈石拦水筑坝的巨大工程谈何容易。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坚实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无疑,毛主席提出的“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和“人定胜天”以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号召和豪迈诗句,成了民众的巨大精神力量,时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又提出“开山劈石我争先,我为水库做奉献”;“大干300天,定叫水库换新颜”等口号,无不激励着每一个人的精神斗志。工地实行连排编制,毛主席语录就是她们的精神食粮,高音喇叭就是他们的军令号,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是他们的生活节章,他们信守的是“建好水库,为民造福”的坚定信念。把每一锨土,每一块石都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挣来的也就是几个工分,没有现金奖励,没有物质刺激,有的只是精神的慰籍和团队的快乐。就是这样的一种执着,一份信念,成为建库人至志不移的精神支撑。

张云霄:华县桥峪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

二.克难攻坚,追赶超越是桥峪精神的时代特征。修建桥峪水库是一个巨大工程,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要把昔日的峪道流水,乱石成滩,旱时水无,涝时成灾的状况变成拦水筑坝,蓄水泄洪的大型水库的确不易。开山劈石,拉土筑坝,有的只是架子车、挑担、槽笼和推车,最好也只是有几台用来压坝的拖拉机。但困难吓不到筑坝人,没有机械就土法上马。肩扛手提,人力拉车,槽笼担土,合力抬夯成了建库的多彩画面。军号声,口哨声,抬夯声汇成一片。连排进度天天公布,时时统计,高音喇叭把大家的兴致提到了极致,追赶超越,争先恐后成了现场的常态,唯恐那个连、排、班的进度落到下游。再难的任务,再大的困难,加班加点也要完成,那种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人为之动容,一些重大克难攻坚的事迹已成为至今流传的佳话。

三.忘我劳动,追求奉献是桥峪精神的文化符号。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水库的建设者们把忘我劳动,奉献青春当作自己的生命坐标。有条件要干,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那时候有多少青年男女顾不上谈婚论嫁,有多少中年汉子顾不上妻儿老小,又有多少人在粮缺衣短的情况下,撇下自家的困难,挽起袖子参加了水库修建。他们拼的是信念、是担当、是奉献,只有迎着困难上,没有轻伤下火线,泥里、水里,坑里、崖里,个个都是他们大显身手的“练兵场”、“试金石”,没有人喊苦喊累。渴了,喝点水;饿了,啃点馍;困了,就地打个盹,继续接着干。干不完的活,使不完的劲,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任务提早完成,争当先锋。这就是那一代人当之无愧的时代精神和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无疑也是那个年代“英雄儿女”的文化符号。

四.凝心聚力,铸就辉煌是桥峪精神的生命记忆。修建桥峪水库是70年代华县人的梦想,是每个建设者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这是只有在那个红旗飘飘的火红年代才能彰显的风骨。集中人力、财力、精力、大干快上,“用生命谱写青春,用劳动铸就辉煌”是建库人铿锵有力的战斗目标,“真金不怕火炼,轻伤不下火线”是他们的响亮口号。他们就是以这样的精神和毅力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有多少人擦破了腿,扭伤了腰,有多少人火线入党入团,还有多少人授予了“铁姑娘”的称号,获得了“铁汉子”大队长的荣光。这是一代人的精神追求,是千金难买的人生历练。他们身上闪耀的是时代的光芒,凝聚的是内心的强音。他们是真正的时代骄子。

张云霄:华县桥峪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

时间如梭,时光已穿越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当年修建的桥峪水库在后来者的精心呵护下愈加雄伟壮观。垻体坚固,水清鱼欢,绿树环绕,川流不息。它用博大的胸怀和乳汁为农民浇田,为企业供水,孕育着这一方水土和人民;它用秀丽的景色和委婉的气息吸引着八方来客,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巍巍秦岭以它巍峨的身躯记载着当年建设者们的丰功伟绩,广袤的土地记载着当年建设者们博大厚重的胸怀,蓝天白云记载着建设者们的壮志情操,粼粼湖水映衬着建设者们多彩的笑脸。桥峪水库是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是一个时代的永久记忆,而桥峪精神则是那个年代最鲜红的历史符号和文化传承,也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今天挖掘桥峪精神,就是要唤起当代人对那个年代的追忆,继续发扬那种吃苦耐劳,敢于争先的创造精神,不忘初心,勇于拼搏,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如今华州人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用洪荒之力呐喊:桥峪精神万万年!

张云霄,女,生于1948年11月,中共党员。华州区赤水镇新庄村人。1966年毕业于华县咸林中学,1987年于渭南地委党校毕业,大专文化程度。先后在新庄乡、瓜坡镇、候坊乡任团委书记,妇联主任,乡党委副书记、书记。后任县体改委主任,商业局长。1992年始任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2年任县政协党组书记、政协主席,2008年退休。

图片提供:张 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