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勳人物」隔海一線牽 眷眷故鄉情——設立澠池獎學金的臺胞蘇明森

隔海一線牽 眷眷故鄉情

——設立澠池獎學金的臺胞蘇明森

蘇明森(1914—1995),澠池縣禮莊寨村人,農民出身,1932年加入國民黨部隊馮玉祥部,1953年輾轉到了臺灣。1987年回到澠池時,捐出資金8萬美元設立“蘇明森獎學金”,還捐款幫助家鄉修建校舍,把畢生積蓄都奉獻給了家鄉教育事業。1995年逝世。

「功勳人物」隔海一線牽 眷眷故鄉情——設立澠池獎學金的臺胞蘇明森

坎坷人生

蘇明森於1914年6月生於澠池縣禮莊寨村(今屬仰韶鎮)。兄妹四人,家境十分貧寒,很小就開始從事農業勞動。因為經常同哥哥蘇炎森到縣城賣紅薯,聽人說駐紮在縣城的馮玉祥部隊紀律很好、不欺壓百姓。於是他就常和村裡的孩子們一起到縣城玩,看馮玉祥部隊操練槍法、走正步,一來二去和部隊招兵的軍官混熟了。1929年春的一天,一個軍官對15歲的他說:部隊開拔西去,要帶他到觀音堂逛逛,然後再送回澠池。他就回家帶一套換洗的衣裳,告訴母親自己玩幾天回來。到觀音堂沒幾天,軍情突變,馮玉祥部隊緊急開赴洛陽,蘇明森只得隨著部隊出發,從此走上了漫長、艱難的人生路,一別故鄉60年。

此後,部隊轉戰南北,1937年開到了湖南桃源縣。此時,蘇明森決計離開軍隊。因為他在部隊後方醫院學過一些醫術,就通過熟人關係到湖南省南縣衛生院擔任了護士主任。一年後,他棄醫經商,在桃源縣安家落戶,以小本生意為業,奔波於湘、鄂兩省,依靠微利養活妻兒。1940年,日本侵略軍侵佔了桃源,百姓四處逃難,當時蘇明森在漢口做生意,妻離子散,無家可歸。他只好隨著難民向北流浪,回到了河南。打算回老家澠池,待局勢平穩再作打算。到了鄭州後,所帶財物被強盜洗劫一空,困在鄭州,回鄉無望。正值走投無路之時,又被國民黨軍隊抓了壯丁。1945年,日本投降後內戰四起,蘇明森的回鄉之夢再次破滅。

1948年底,蘇明森隨國民黨潰退部隊乘坐軍艦,漂洋過海到了金門島。1953年又到了臺灣。繼續從戎,升任上校軍銜。1960年,蘇明森等一批老兵退伍,被集中在臺北市桃園縣八德鄉,令其自謀職業。老兵們多數生活貧困。蘇明森被安置在“榮民之家”的“享福堂”(一間屋住六個人)。他因為在軍隊學有醫術,就在當地開了個小診所,苦心經營多年。攢了一些錢財,另蓋了居所,生活還算不錯。當他年紀漸老時,決定放棄醫生職業。都說“葉落歸根”,此時蘇明森心理上了出現了問題:無盡的鄉愁折磨得他日漸憔悴,經常一個人想家想得發瘋,夜裡輾轉反側睡不著覺,就起床到外邊轉。多少個月夜踟躕在闃寂的街上,又有多少次徘徊在綿長的海岸上悵望著家鄉。他還把價值20萬元的房屋和財物無償送給了朋友,一度出家到大崗寺當了和尚,想以此斷絕紅塵。但斷絕紅塵也隔不斷鄉愁,這種思鄉情結始終無法排解。

回到大陸

1987年底,海峽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了,隨著兩岸經貿交往、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蓬勃發展,兩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退役老兵,可以申請回大陸探親了,但是呆在“榮民之家”的很多人沒有路費。原籍甘肅的老兵劉某,想回家看妻兒老小,因沒有路費跳江自殺。有個老兵病危前再三交待同室者,有機會一定將骨灰捎回大陸安葬故鄉。多少年風雨滄桑,多少年望穿秋水。蘇明森終於有機會踏上了回家之路。

1989年 5 月 12 日,75歲的蘇明森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土。他高興地說:“回來了,總算回來了。40年的期待盼望,半輩子的夢想成真,但願臺灣早日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當有人叫其“臺胞”時,蘇明森聽到後說:“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都是中國人,何必稱‘臺胞’”。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億萬中國人盼望祖國統一的追求和願望。

青絲變白,青春已老。當弟弟蘇明法告訴蘇明森, 父母臨終之際, 還唸叨著他的乳名, 死不瞑目。蘇明森淚流滿面,在父母的墳前長跪不起:“爹!——娘!——兒子回來看你們來了!”他親手為父母的墳墓添上了新土,還拿出一方雪白的手帕,莊重地捧了一捧泥土,小心翼翼地包好後掖在懷裡。第二天,他坐車去看黃河。一路上村村都是新面貌,一幢幢小樓掩映在綠樹蔭裡,老人怎麼也找不著記憶裡60年前的那些破草房了。此情此景,令他感慨萬千:“故鄉變了,變得富裕起來了!”面對滔滔黃河,蘇明森像久別的孩子見到母親,不禁嗚咽起來。他要用自己的雙足去丈量故鄉的每一寸土地,他要重溫兒時的夢幻。他彎腰用瓶子盛了滿滿一瓶黃河水,說:“我要把它帶回臺灣,讓那些還沒有回過大陸的同胞們也嚐嚐母親河的水。”聽說離別家鄉多年的浪子歸來,鄉親們絡繹不絕地來看望他,給他帶來自己親手烙的煎餅,給他帶來滿籃子的雞蛋、核桃。親情、鄉情溫暖著遊子的心。“我能為故鄉做點什麼呢?”那夜,老人失眠了:他自幼愛國,終生戀家,深感家鄉教育落後,毅然決定把自己節衣縮食存下來的生活津貼和薪金,慷慨解囊,資助家鄉興辦教育。

設立獎學金

1989年5月17日上午,蘇明森和長兄蘇炎森,在縣委統戰部和仰韶鄉負責人陪同下,來到了縣教育局,對局長竇立貴等人說: “我沒上過學,沒什麼文化,為了勉勵學生學習,我積存了一點錢,想拿出來資助教育……永久存款,每年以利息獎給品學兼優的中學學生。”教育局負責人勸他說:一生積蓄不易,年紀大了,生活難免有困難,讓他慎重考慮。蘇明森說: “考慮啥呀! 這是我的一點心願,一定要捐出來。我記憶中的家鄉貧困落後,如今家鄉確實大變了,但我發現咱們的教育還有待發展。我老了要錢幹什麼?我把希望寄託在國家未來的興旺上,寄託在孩子們的身上。”

縣教育局和蘇明森商談後,即向澠池縣領導彙報,研究決定設立蘇明森獎學金基金會。擬製了協議、基金會章程和有關事項,辦理了司法公證手續,及時將款項存入中國銀行洛陽分行。

1990年春,縣、市、省三級教委,從省臺辦到省政府,逐級請示報告設立獎學金基金會。澠池縣教育局,又相應地設立了管理使用獎學金的機構,進一步修改了章程和工作細則。章程嚴格規定:蘇明森獎學金基金為永久性存款,任何個人、單位不得繼承、挪用。每年使用基金的利息作為獎學金。

3月27日,經省政府豫政文(1990)31號文件批覆:

省臺辦、省教委、省政府有關部門:

豫政臺(1990)第6號文請示悉,省人民政府同意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河南分會接受澠池籍臺胞蘇明森捐贈五萬美元,由澠池縣教育局設立蘇明森獎學金,以激勵青少年發奮學習,發展教育事業,不得挪作他用。

此復

河南省人民政府(蓋印)

一九九〇年三月二十七日

由澠池縣人民政府正式設立“蘇明森獎學基金”。蘇明森任基金會名譽理事長,縣教育局長任理事長,局其他領導任副理事長和常務理事,全縣各中心學校校長任理事。並設司庫1人,主管理事會財務賬目。獎學金一般每年8月下旬授獎一次。1989年5月,蘇明森交來3.5萬美元。1990年8月,蘇明森二次回到澠池,又交付3萬美元。1992年8月,蘇明森第三次回到澠池,交付1.5萬美元。三次共向家鄉捐贈8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69萬元),用於鼓勵家鄉的莘莘學子求學上進。

1990年澠池縣首次頒獎,受獎者911名。1990年在縣人民影院舉行的千人受獎大會和1992年在縣人民廣場召開的萬人頒獎大會,蘇明森還親自在澠池向學生頒獎,影響巨大。特別是1992年9月10日這次受獎大會,縣電視臺攝像播放,《三門峽日報》社記者現場採訪並專題報道,河南省電視臺也播放了大會實況錄像。僅1990—2000年共10個學年間,蘇明森獎學金就提出了獎勵金35.9萬餘元人民幣,獎勵學生1.2萬餘人次,對發展澠池縣的中學教育起了很大作用。

殷殷報國情

蘇明森從臺灣回澠池探親期間,除了參與獎學金頒獎,還向仰韶鄉初中捐獻人民幣1萬元用於修造校門、增置課桌凳,向禮莊寨村捐獻人民幣5000元用於修建校舍。

三門峽市領導對蘇明森這一壯舉十分重視和敬佩。1990年8月,三門峽市政協設宴招待了蘇明森,並陪同他參觀了三門峽大壩等遊覽區。1992年8月2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光英在三門峽視察工作時,在市委書記王如珍、市長張應祥的陪同下接見了蘇明森,同他進行了座談。9月中旬,三門峽市委還邀請蘇明森參加了三胞聯誼會和靈寶“金果會”。

1995年7月,蘇明森因病在清貧與孤獨中於海峽對岸的臺灣悄然離開了人世。訃聞傳來,親屬們都不禁驚呆了。2000年2月,澠池縣有關方面奔赴臺灣,祭拜了蘇明森,並協助蘇明森的親屬辦理了臺胞遺產繼承公證書。這時卻發現蘇明森留下的遺產很少:僅有舊、新臺幣24張,約合人民幣85.16元。

一位在臺多年的澠池人鄉情難泯,把畢生的積蓄全部貢獻給了故鄉的教育事業。蘇明森老人去世了,但他這種情繫故鄉無私助教的高尚情操,將激勵澠池一代代的青少年學生髮憤讀書,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依據郭滸群《赤子眷著故鄉情》一文及2016年版《澠池縣誌》本傳編寫)

撰稿:澠池縣委史志辦 杜建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